每日笔记(9月9日)西城子、扑踏河及其它

1

西城子

张志纯先生在《山城子村志》中写了关于山城子村名的来历:山城子村起初地名无考,先民安营扎寨后,在南山修一小城,把迁来的人家全部分住于城内,既安全又舒适。上级索要地名、人口时,先哲就以“大山连小山,山上建小城”起名“山城”,爱称“山城子”。清朝初期,朝廷给吐蕃后裔西番(亦称“黑番”,即今藏族)头目赐予顶戴,发给执照:“令其驻守牧地,安居乐业。”被甘州府安置在今山城子东、南、西的藏族部落,为长治久安,以汉族“山城子”为中心,分别建起“东城子”“南城子”“西城子”。从此,四城相望,两族相睦,和谐绵延。

东城子、南城子都知道并去过多次,现在属肃南县马蹄乡管辖。问了许多朋友,并不知道西城子在什么地方。村志中提到大泉沟就是西城子,不知何时何故改为大泉沟。

2.

南城子

从南城子遗址考古资料看,南城子古城始建于明代。估计南城子、东城子、西城子居民与山城子居民都是明代从山西大槐树下搬迁而来。
南城子遗址由于地处祁连山腹地,交通不便,因此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保存比较完整。城址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70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6米,残高10.2米,夯层厚约0.2米。北墙开门,门外筑瓮城。瓮城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8.5米,东向开门。城四角筑四棱台体角墩,突出墙外8米—10米。距离东北角墩14.7米处建有高13米、边长23米的正四棱台体夯土台。城外有口宽8.5米、深1米—3米的护城河环绕。地表散见黑釉、青花瓷片及残砖、瓦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

3.

东城子

去南城子、东城子都要发从民乐境内进入。南城子距离民乐县城15公里,从永固下湾村北面穿过洪水大河,走去大河煤矿的路可到达,2003年地震前,可穿过双树寺水库大坝直接到达。东城子村距离民乐县城10公里,要从洪水镇石家沟村穿过,去过东城子村几次,没有发现古城遗址,应该有,但不知是破坏了还是没有找到。大泉沟距离民乐县城10公里,穿过顺化镇土城村到达,也没有发现古城遗址。

4

补大河还是扑踏河

民乐水利资料记载,山城河原名扑踏河。《山城子村志》记载山城河有三源:分别是位于老君山北的石门河、刺尔沟和老君山东的石头沟河在双丫坝汇流折东流入洪水大河,成为洪水大河的一支流,古称“补大河”。《东乐县志》记载:补达河有三源:一自石门流出;一自金山麓茨儿沟流出,两水相合,称清水;一自金山麓石头沟流出,称浊水。清、浊二水汇流至双鸭渠折而东,经山城子十里,入洪水河。鹿沟四号田亩,皆赖灌溉。

以此推测:山城河最早叫补达河,并非补充洪大河之意,应该是藏语音译。不知何时何故改为扑踏河,还需考证。

5

两句谚语

《山城子村志》中有两句谚语:

老君山戴帽帽,大雨下得起泡泡。

老君山勒脊腰,大雨下到鸡儿叫。

在南古一代这样说:

马鞍子山戴帽帽,大雨下得起泡泡。

南古一代最高峰形似马鞍,叫马鞍子山。这个马鞍子山应该与马蹄寺天马发生 点故事更好。

在焉支山一带也这样说:

大黄山戴帽帽,雨水下得起泡泡。小时候我们老家一带看天气是否是下雨主要看大黄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