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灶台与风箱
灶台与风箱
现在的厨房里,人们使用的多是煤气灶和燃气灶,最不行的,也都使用煤炉子,昔时家家户户都有的大锅灶台——坡刘村人称其为锅头——已几近消失。
过去,坡刘村人是烧柴火做饭的,锅灶就是根据烧柴火的需要设计。早期的锅头是用胡墼修筑的。基本结构如下。
先在厨房没有窗子的一侧背子墙与山墙交界处开排烟口通到房外,以胡墼砌好烟囱,烟囱当然是越高通风越好。然后在厨房内修筑灶台。灶台高约一米多,分为三层。第一层以卧胡墼立起腿子,在上面平铺胡墼并上麦秸泥做成髙约30厘米的灶台基础,。第二层是在基础上做好通风的猫道和掏灰的猫道。通风的猫道直径月三、四厘米,一头通到灶台里侧,要刚好与风箱的出风口对准且楔合得比较严实,另一头通到灶台中央的炉齿下。掏灰的猫道大一些,截面为边长七、八厘米的正方型,一头通到灶台外,平常要用麦秸泥做的塞子堵住,另一头通到炉齿下。两个猫道相互垂直。其交汇处做碗口大小的圆形空间,深约十厘米多,上面固定放好炉齿。第二层做好以后,就以卧胡墼在上面做好圆形炉膛,炉膛大小要刚好放下主人家买回来的铁锅(一般为尺八锅)。炉膛砌好后将整个灶台用麦秸泥抹平,灶台上面再刷一层纯黄土泥抹光。如果是前后两个锅,后锅的炉膛与前锅炉膛相通,但没有炉齿和猫道。
人们生活富足起来后,,情况就有所变化。很多人家就改用砖修筑灶台了。但砖的缺点是不耐高温容易烧裂,所以炉膛必须用耐火砖砌好,成本就大了许多。砖砌的灶台表面以水泥粉刷,比过去的泥面要漂亮干净得多。爱好的人再用白瓷砖贴面,那就更家美观了。
灶台的右侧靠山墙处有专门放置风箱的空隙。这个风箱可是我国老祖先的一大发明,并且赫赫有名。被国际社会誉为改变世界的伟大哲学家老子李聃在他的《道德经》中,将整个宇宙比喻为一个风箱,说它“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生生不息。这说明,至少在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普遍使用风箱了。
风箱
坡刘村人使用的风箱结构是这样的:外表看,风箱由一个前后上下左右密封的长方形木箱构成主体,风箱内部左下侧有一个长长的方形管道,这就是风管。风管两端接近前后箱板且留有空隙,两端各有一个活门,进风时张开,不进风时关闭。在风管中央有一个开口,以突出的圆管扣住,这就是风箱的出风口。使用时出风口套进通风猫道里。这个风箱前后的箱板上各开一个进风口,进风口上也有一个活门,是进风时张开,不进风时关闭,使风箱内的空气不会由进风口出去。箱内有以木板做的活塞,活塞以鸡毛或者耐磨的麻纸镶在周边,使活塞与箱板之间没有空隙又便于移动。活塞用木杆通过前箱板开的圆孔与外面的把手相连。拉动把手向前拉动活塞,后面的活门打开,空气进入,前面的活门关闭,活塞压迫空气通过风管前端开口从出风口吹进通风猫道,再通过通风猫道从炉齿下向上吹,让灶膛内的木柴顺利燃烧。推动把手活塞向后移动,前面的进风口活门张开,空气进入,后面的进风口活门关闭,活塞压迫空气从风管后端进入,也经通风猫道从炉齿下向上吹。这样,无论是推是拉,空气都不断地鼓吹到灶膛里。保证柴草的熊熊燃烧。歇后语所谓“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说的就是风箱前后的两个进气孔都能进气却不出气。而这两个活门,随着活塞的运动方向调整,前后两个活门必然一开一关,且都要“噼啪”作响。
风箱的这种构造与作用,还能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坡刘村的刘彦强曾以诗说明这种做人启示:“两个进气口,两头都受气。一开又一闭,受气不出气。气到何处去,且看灶膛里。熊熊烈火旺,饭熟皆欢喜。寄言气恼者,莫怨常受气。道德生万物,根在善理气。”
这种古老的风箱虽然很是奇妙,但现在却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也算是社会的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