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祖国好·家乡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黄连春作品
骊山游记
黄连春(河南)
因事到潼关,事情办完了,是周六,我于是决定去古都西安作一日游。
我们来到西安,组团包车游骊山。骊山,在西安市东四十公里的临潼。这里自古就有温泉,因为这温泉,骊山便多了几分魅力,几分美丽,几分风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读了李贺的这句诗,你知道女娲在哪里炼石补天吗?对,就是在骊山。这个传说只是骊山波澜壮阔、风云激荡、惊天动地的众多故事的一个开篇。
到了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博美人一笑而荒唐地点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结果被犬戎所杀。现在骊山上还有烽火台,据说就是当年周幽王所建。
我乘坐索道上了骊山顶上,见到了那座烽火台。然后顺着石阶而下,来到了老君殿。这座殿位于半山腰上,殿前有两棵皂角树,并肩种植在一起,都有合抱粗细,据说是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了表达爱情而亲手种植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棵树的枝杈上都缠系满了红布条,都是恋爱中的男女为了许愿系
上的吧。还挂有不少铜锁、铜链子,暗喻同心永结的意思吧。
自老君殿以下直至山脚下的长生殿、昭阳殿等宫殿群和温泉华清池,多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主题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白居易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读了让人心旌摇荡,无限神往,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手书了一段《长恨歌》,镌刻在华清宫的墙壁上。唐玄宗这位风流天子,他一手把大唐王朝的盛世推上巅峰,却又一手毁灭了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圣杜甫的诗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富足。可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贫富也在两极分化,阶级对立日趋严重。可惜唐玄宗还在温柔乡里而不自知。又有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相把持朝政。对外又好战,追求边功,连年用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外面封疆大吏军权日重,特别是安禄山,一人手握三镇的重兵,野心迅速膨胀,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经过八年之久,唐朝虽然最后战胜叛军,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还了。
如今华清池也像故宫一样,早已不是什么皇家禁地,而是对大众开放的浴池,最多一次可供四百人洗浴。温泉水温43摄氏度,冬夏恒温,四季水流不竭。水中含多种矿物质,可治疗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华清池真正做到了造福大众,服务人民。
看着眼前的水榭歌台,重重殿宇,想象当年唐玄宗奏乐,杨贵妃跳舞,该是何等的风流快活;可当安禄山的叛军攻下长安,唐玄宗仓惶逃亡四川,走到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御林军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又是何等的凄凄惨惨凄凄,简直是对这位风流天子啪啪打脸啊!
如果把骊山看作是主题公园的话,她的第一大主题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第二大主题当是“西安事变了”。半山腰上,陈列的有当年东北军的小炮、小飞机、装甲车等兵器。兵谏亭里的石壁上,简要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当年蒋介石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无视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事实,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亲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围剿红军。张、杨二人不愿再打内战,毅然联手发动西安事变,抓住了蒋介石,逼蒋抗日。当时蒋介石就住在华清池。事变发生后,在卫队的掩护下,蒋介石逃到了骊山上的卧虎石后躲藏,被搜山的部队抓到,押赴西安。现在的兵谏亭就建在卧虎石前。
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以抗日大局为重,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的局面最终形成。“大厦如倾要梁栋”,“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可谓功莫大焉。张、杨二人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站在兵谏亭前,我深深地怀念二人的功绩,敬佩二人的勇气。同时我也向一切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做出牺牲的人们致敬!
游览了骊山之后,我们又坐车游览了鸿门宴旧址,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回西安时正是夕阳西下时分,霞光里的骊山正是著名的西安八景之一“骊山夕照”。夕照中的骊山披上了金碧辉煌的色彩。骊山,这座并不十分高大的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幕幕重要历史事件的上演地。这一幕幕历史活剧,无论是周幽王的悲剧,唐玄宗的悲剧,还是蒋介石的悲喜剧,都为骊山增添了浓重的传奇色彩,让她成为了西安旅游的首选地。不来骊山,就等于没来西安;不参观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就等于没来中国。
啊,骊山,夕照中浓墨重彩的骊山,何日再重游?
2019.8.22
【作者简介】黄连春,男,小学教师,大学本科,业余爱好文学,曾参加全国木兰杯诗词大奖赛,华文杯诗词大奖赛,获优秀奖,获最美诗人称号。所写散文《蚂蚁山探秘》在《天中晚报》发表,深受好评,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