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教学手记——由松变紧、由长变短的两个作文修改示例
期初考试作文题如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我让同学们作了二次写作,贺可可同学的修改如下:
上帝虽死,但人犹在
从抖音中靠着扮丑哗众取丑的出圈网红,到即使拼单也要在微博中晒出自己精致生话的所谓名媛。究其根本,全是现代人对流量的执念追求。而这持对量的追求实际实则是现代人精神危机的一种体现。
自尼采宣告了上帝之死后,自萨特提出存在就是虚无,我们的本质由自己主动填满后,自理性将人类的思想祛魅后,人们失去了信仰与标准。我们知道了自我的概念,拥有了自由的意识,却不知道如何实现一我要怎么做才能拥有自我的存在?巨大的迷茫感使我们的精神极大的空虚与不安,急切需要填满自己的本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些需求先是温饱,再是安全感,然后则是关注与需要。而在当今绝大多数人基本保证温饱与安全时,我们的追求便以关注为主,这便是当今社会对量的追求如此风靡的原因。我们追求量,希望从大量的评论中我们中言找出自己行动的方向,我们希望从大量的浏览度中而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寻找自我中必经的需求。
虽说是必经之路,但这路上危机四伏。也许会陷入他人即地狱的地狱,完全将他人评论中的自己当作是真实自我,完全按照他人的看法来填满自己的本质,盲目地跟随量的潮流,扮丑自残擦边球,层出不穷。如此一来,便与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不仅找不到自我的本质,更会被量化为一个屏中人”,深陷迷茫的沼泽,直至精神再也无法抵抗危机,彻底崩溃。有很多的抑郁症明星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要如何不被量化?便要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保持对自己独立的个体意识,并为此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第四层:尊重。这是一种高级需求。当我们的需求来到此,我们便要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尊重满足需求,因此对与量的渴望便没有那么强烈。但要真正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必须来到第五层一自我实现。这是彻底逃脱对于量的追求的最后一步,摆脱精神危机的真正出口。施韦泽,他本是个前庭无量的音乐家能为为人类音乐做出杰出贡献、却在三十岁生日那天决定后前往非洲,一生救治了无数生命从而实现自我,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不会再有推动追求量的心理。生命变得圆满,每一天都变得清晰。
诸上所述,追求量的人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切勿陷入满是声音却空无一物的世界。继续前进,终能找到自己的存在。上帝虽死,但人犹在。
我感觉这篇文章在一些细节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扣题表述意识弱;
2.层次过渡不到位;
3.不能基于中心展开论述。
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实则是写作者的思维存在问题。比如,扣题表达,这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十分清楚它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就是做不到位呢?仔细分析一下文本,就会发现,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处在朦胧状态,对语句间的关系大都处在意合阶段,而不是严密的逻辑关联阶段。这与他们的阅读时的思维紧密相关,阅读时看不到语句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他自己表达也建立不起这种关系,说到底,并没有通过阅读提升思维的细致、严密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作了以下调整。
上帝虽死,但人犹在
从抖音中靠着扮丑哗众取丑的出圈网红,到即使拼单也要在微博中晒出自己精致生话的所谓名媛。究其根本,全是现代人对“量”的执念追求。对“量”的追求实际实则是现代人精神危机的一种体现。
自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之后;自萨特提出存在就是虚无,因而我们的本质由自己主动填满之后;自理性将人类的思想祛魅之后,人们便失去了信仰与标准。我们知道了自我的概念,拥有了自由的意识,却不知道如何实现?我要怎么做才能拥有自我的存在?巨大的迷茫感使我们的精神极大的空虚与不安,进而产生了一系列“量”的需求。
其实,这种对量的需求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先是温饱,再是安全感,然后则是关注与需要。而在当今绝大多数人基本拥有了温饱与安全时,我们便以关注为主,这便是当今社会对量的追求如此风靡的原因。我们追求量,我们希望从大量的浏览度中而感到自己的存在,我们希望从大量的评论中找出自己行动的方向。我们极为热切地渴望着被关注被需要。
当然,这种心理是我们在寻找自我中必要需求。虽说是必要需求,但这条需求之路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便有陷入他人即地狱的地狱的危险,因为,完全将他人评论中的自己当作是真实自我,完全按照他人的看法来填满自己的本质,渐渐地例形成盲目地跟随量的潮流的心态,扮丑、自残、擦边球,层出不穷,即为此道。如此一来,这便与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不仅找不到自我的本质,反而会被“量”胁迫为一个“屏中人”,深陷迷茫的沼泽,直至精神再也无法抵抗危机,彻底崩溃。有很多的抑郁症明星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如何才能不被“量化”?
要拥有思考能力,保持独立的个体意识,并为此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第四层:尊重。这是一种高级需求,要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尊重满足需求,它会把人们的从对与量的渴望中拉出来,以获得人们、社会的尊重。当然,要完全摆脱“量”的阴影,我们还必须来到第五层——自我实现。一个追求高贵人格的人不会为那些虚空的量而荒废光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当下的精神危机。施韦泽,他本是个前途无量的音乐家,他可以通过音乐获得“顶流”名星,可是他却在三十岁生日那天决定前往非洲,不汲汲于“量”,而孜孜于“质”,一生救治了无数生命,确实是实现了自我,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如果能活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谁还能看重那些虚名浮利的“量”呢,因此,上帝可以死去,但人必须永恒!
可可同学的感受是:收到了!刚刚对比了好几遍,我觉得有很多句子调整几个词之后,之间的关联清晰很多;段落之间的流畅度更高了,结构也严谨很多,文章更加紧紧扣住了“量”。非常感谢老师!学到了学到了,受益匪浅
张圆圆同学修改后,告诉我,她有了另外一个困难,本来八百字的作文,结果改成了一千五百字,不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但又不知从哪儿删。
下面是她的修改稿。
饮量止渴
当下时代流量为王,生活中活跃的“流量小生”,“流量小花”,无论是否德不配位,只要有足够多的视线关注,资本就愿意投入,甚至个别无德之人也能够被捧上神坛,因为看中的并不是他们本身的能力,而是他们身上的曝光量。
就拿娱乐圈举例,让我们一览“量”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范冰冰阴阳合同偷税漏税2.55亿,故意逃税7000万,在限薪令出台之前,周冬雨的一部戏就有一亿的天价片酬,而我国一年的国防开支,加起来应该可能都比不上几个当红流量的一部戏片酬吧,有一些无德之人,拥有着普通人遥不可及的收入,站在许多人的头上作威作虎,甚至践踏法律,藐视人命,公然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强奸未成年,霍尊自命不凡,自觉和别人在一起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恩赐,只因他们身上巨大的曝光量,他们就可以拥有无限特权吗?巨大的关注量就可以成为他们肆无忌惮的保护伞吗?
从心理上来说,他们的确拥有这样的“特权”。韦伯曾在他的理论中提到过价值理性,价值是无法用一把标尺衡量的,自理性打破了原有的自然价值体系之后,个人就获得了最大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由于价值是没有办法分出一个高低胜负的,“我喜欢”可以成为一个令人无法扳倒,无法说服,最有力量左右我们价值取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受到大量粉丝追捧和喜爱的流量明星,可以说,间接成为巨大群众量的价值代表人,人们为自己的价值倾向能够不计成本投入多少,看今天的饭圈就可明白,说到底量不过是数不胜数的目光注视,数以万计的默认与纵容,哪怕是一件死物,被寄予了人的价值取向之后,人也会对它有感情,我们总是难以对于有感情的东西下手,被寄予了这么多价值取向的流量明星更是在群众的默认与纵容之上,还要再加上允许和喜欢,这也就是源何拥有了巨大的量为基础的流量明星可以上窜下蹦违法乱纪,还有那么多粉丝为他讲话,替他充当保护伞,可是,发自真心实意的喜欢,还是需要有一定了解作为基础的,但是我们发现,流量明星为何能够迅速地吸引大量人的关注与“喜爱”呢?还有一层便是自从理性将世界祛魅之后,没有勇气再去信仰的人们内心终究无限空虚着,我喜欢是多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呀,凭此就决定一件事情,是否有些靠不住,完全没有了解,怎么可能就会喜欢上呢?所以我们将目光转向别人,似乎这样就可以打消我们的强烈不安感,我们想要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与自己作出同样的决定,舒缓“只凭心意”带来的自我怀疑,这才是流量明星的真正基础,不是喜欢,而是不安,无限空虚的内心必将导致我们无限的追求用有限的量去填满我们的内心,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收藏量,仿佛这些就代表着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们只需要照着做,就安全稳妥,毕竟既然这么多人选择,那么这条路一定会安全哦,每个人都这样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源源不断出现流量明星的原因,一个失德的流量明星倒台了,人们的目光又会将别人捧上那个神坛,流量明星是人为造就的。
以上都是说以有限的量填充无限空虚的内心,无异于饮鸩止渴,但量也全非坏事,之前,白血病女孩的父亲在水滴筹上筹治病的善款,由于得到了巨大的曝光量,女孩于终于筹到了做手术的医用费,这家人早已被女孩的病情拖累,早已家徒四壁,根本没有钱再去做手术了,但是就因为量,女孩得有机会重获新生;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全国人的目光都关注着武汉生活的人们,得益于巨大的关注量,全国人民守望相助,滞留在武汉的人们也没有产生与世界隔离的孤独感,反而感觉被全国人民的关心所包围着,这都是量带来的正面影响。就拿的事件来说,作为娱乐圈的流量顶流,当他违法乱纪之时,他身上的巨大的关注量,也许会有人将目光用来反思,投入到社会更好,更健康的治理当中,杜绝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对于社会建设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所以量本身是没有什么黑白定义的,量,可以饮鸠止渴,也可以真正的解渴,社会总是在复杂崎岖中发展与进步,如何去看待这个量的问题,我们还应该辩证性的独立思考。
这篇作文也是一种典型,即思维的臃肿病。思维臃肿病的本质是缺乏核心话题意识,不能从纷繁的材料中抽取出与话题紧密相关的语意来。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呢?
根本原因是从低年级开始,就没有建立起清晰的思维逻辑框架,在他们的思维里缺少划分原因、目的、动机等逻辑层次的习惯,也就是说不依着逻辑顺序来思考问题。反映到具体问题的分析上,也就不能把快速准确地剥离其逻辑、意义层次。举事例,就像写记叙文一样从头叙述到尾,至于保留下什么,删除什么,没有意识;规划文章结构也往往是轮廓式的描红,而不是严密地建构。
针对以上分析,作了如下的调整。但愿能给圆圆以启发。
适量而行
当下时代流量为王,生活中活跃的“流量小生”,“流量小花”,无论是否德不配位,只要有足够多的视线关注,资本就愿意投入,甚至个别无德之人也能够被捧上神坛,因为看中的并不是他们本身的能力,而是他们身上的曝光量。
就拿娱乐圈来说,让我们一览“量”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范冰冰、偷税逃税,周冬雨等人的天价片酬,无良无品,霍尊自命不凡,等等,影响恶劣,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影响,只因他们身上巨大的曝光量、巨大的关注量!
人们为什么会把目光聚集于这些明星身上从而形成巨大的“量”呢?
从心理上来说,他们的确拥有这样的“特权”。韦伯曾在他的理论中提到过价值理性,价值是无法用一把标尺衡量的,自理性打破了原有的自然价值体系之后,个人就获得了最大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由于价值是没有办法分出一个高低胜负的,“我喜欢”可以成为一个令人无法扳倒、无法说服、最有力量左右我们价值取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受到大量粉丝追捧和喜爱的流量明星,可以说,间接成为巨大群众量的价值代表人,人们为自己的价值倾向能够不计成本地投入,看今天的饭圈就可明白。
那么“我”为什么会喜欢那些质量不高的明星呢?
依据韦伯理论,自从理性将世界祛魅之后,没有勇气再去信仰的人们内心终究无限空虚着,“我喜欢”则将目光转向别人,我们想要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与自己作出同样的决定,似乎这样就可以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消除强烈的不安感;无限空虚的内心必将导致我们追求无限的量去填满,于是乎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收藏量,就成了我们的求命稻草,我们只需要照着做,就安全稳妥。这也就是为什么源源不断出现流量明星的原因,一个失德的流量明星倒台了,人们的目光又会将别人捧上那个神坛,流量明星是人为造就的。
当然,量也全非坏事,之前,白血病女孩的父亲在水滴筹上筹治病的善款,由于得到了巨大的曝光量,女孩于终于筹到了做手术的医用费,把自己以及空徒四壁的家从灾难中拯救出来;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全国人的目光都关注着武汉生活的人们,得益于巨大的关注量,全国人民守望相助,滞留在武汉的人们也没有产生与世界隔离的孤独感,反而感觉被全国人民的关心所包围着,这都是量带来的正面影响。
由此看来,量本身没有黑白之分,但其背后包含的内容却有高低之别。有的量的背后是低俗邪恶,包裹着的是为自己谋利益的自私、功利甚至是罪恶;有的量背后是正义崇高,其价值在于拯救大众帮助弱者。我们呼吁、欢迎那些正义崇高之量,而要杜绝那些低级庸俗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