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什么能扶阳?又是怎么扶阳?
附子是回阳救逆的要药,这是医家的共识,即便是附子有毒,很多医家也不喜欢使用,但并不否认它的扶阳之功。对于附子的使用,会用的用得效如桴鼓,不会用的谈附色变。所谓谈附色变,归根到底是对附子的认识不到位,使用不当所致。
那么问题就来了,都说附子是扶阳要药,它到底是怎么样去扶阳的?
这个问题《神农本草经》没有说,只是说它主风寒咳逆、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伤寒论》里张仲景也没有讲,只是记录了什么证什么方,里面用到了附子,如四逆汤。尽管张仲景是最擅长使用附子的医圣,但附子到底是怎样扶阳的,还是没有讲清楚,讲具体。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想象当年医家们对附子药性认识的状态,更多的是历代医家们使用经验,能具体讲述附子是怎么去扶阳的,还真是寥寥无几,对附子的认识总是让人感觉停留在“它就是温肾阳的,它就是扶阳的”这种肯定式的经验主义。
一种中药的使用,为什么要用它,用多少,怎么样让它到达病灶或对病灶起作用,最终是决定于对它药性的认识和理解。认识附子为什么能扶阳是对药性的初步认识,怎么让它扶阳显然是驾驭药性的高级阶段。
附子为什么能扶阳?
其实,《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过扶阳的概念,是后来人总结出来的,是一个补充阳气的泛概念,笼统讲法。比如麻黄也是扶阳的,细辛也是扶阳的,桂枝也是扶阳,淫羊草也是扶阳,但经方界独钟附子,显然是其独特的药性使然,也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并公认。
附子为什么能扶阳的问题,倒是在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很独到地分析过,也是说明得最为具体的了,他说“人身之气,生于肾中一阳,实则借鼻孔吸入之天阳,歴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肾,附子可以振肾阳以蒸动其气。其色纯黑,味辛烈,能从下焦扶阳补气,凡极阳极阴,皆有毒,附子之烈,正因其纯是坎阳之性,大毒而极阳。”
显然,附子的辛烈是能生热升温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凡辛烈之品必能生热,如干姜、胡椒、辣椒等吃下去都会让人产生热。附子也不例外,而且辛到什么程度呢,舔一下都会让你嘴麻,这与它的毒性有关,有的经方家认为正因为大毒而极阳。这是附子能扶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附子吃下去后,药性的作用却不像干姜一样,守在脾胃那里发热。它往肾里面走,往膀胱里走。所以有人讲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至于附子吃下去为什么走肾,唐容川讲其色黑,倪海厦讲其又黑又咸,实际上附子的肉质是白的,《神农本草经》也讲了以质白者为佳。但从附子的表皮看,确实是黑的。
倪海厦讲到以十比一的明矾泡附子,经过一晚上泡过附子的水也是黑的,这是附于表皮的黑油晰出来的结果。倪海厦所讲的色黑就是指这个。当然,色黑入肾,但生附子的味是没有咸味的,制附子用胆巴腌的,煮出来的味才有咸味。实际上生附子煮出来的味是苦的。
从外观看,生附子皮黑肉白,从药像来讲,如一副太极图,内含阴阳二气,实际上是阴阳合一之物。很多人认为扶阳派,只扶阳不扶阴,这是似乎是错误的。附子扶阳,扶的是太极,太极之元气。
附子吃下去助热,这个热随药性走于肾水中,热生于水中,是得天水之阳,故附子以火化水,为肾与膀胱要药。这是附子能扶阳的主要原因之二。
附子是怎么扶阳的?
前面已经说了,附子走肾,蒸动肾水而通温回阳。肾水一蒸动,刚上而温脾,升而生肝,浮而交心。汽化膀胱而布表,而肺的下压下回沉至大小肠,最后又入膀胱与肾。形成一个阳气的大循环。所以,附子实际上温通五脏,化阴积之物,靠的是辛热之功,肾水之载。这是附子扶阳主要的运动方式。
那么怎么样让它的药力很好的发挥,必须要做好几点:
一是附子有毒,配以甘草以制其辛,解其毒。所以大多以附子为主药的扶阳方,均配伍有甘草这味中药。李可在《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讲到“伤寒四逆汤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两倍,足证仲景当时充分认识到附子的毒性与解毒的措施,甘草既能解附子的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而在破格重用附子100克以上时,炙甘草60克已足以监制附子的毒性,不必多虑。”
二是生附子与炮附子药性不同,生有生用,炮有炮用。这里的生附子是指原生药材切片生晒而成的,炮附子是原生药材在锅上炒或烘烤而成。不添加任何的东西。与市面上所讲的什么制附子、黑顺片、黄顺片、白附片等名目繁多的附片不一样。
因为张仲景原方的附子是不添加任何东西的。这样的生附子去里寒,以毒追风,能去比较深的部位积寒,而炮附子则可以固表虚,去肺家寒症,如因表虚而至真阳外越,现亡阳厥逆之症,当以炮附子为救逆之剂。
三是与其他药的配伍,充分发挥其扶阳作用。这个取决于你想让附子做什么的问题。那么就想办法配其他药来协助它去到达想要去的位置。比如,生在身体里面比较深的地方或骨边,就要靠生附子来壮里阳,把里面的东西化掉,将化出的脓疮往外推,利用葛根再把它拔到阳明体层。
如果想用如炮附子温肾阳固表,用它来止虚汗,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