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有故事丨昔日枕木今时椅,你若路过,请坐下听它讲讲光阴里的故事
经历百年的岁月,徐汇滨江已由过去的厂房、水运码头、机场……成为了如今休闲娱乐的优质水岸。
历史的遗存仍在这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希望和您一起穿越时空的限制,感受徐汇滨江现在,倾听上海工业发展史诗。
城市家具:长椅
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在徐汇滨江漫步、跑步、玩耍时,游客们总能寻到立在江畔、水上栈道、步道旁、绿树间的长椅。
它们不那么起眼,但如果你行得累了,如果跑得疲了,便可以坐在长椅上,舒展手脚,休憩放松。
或者,你只是单纯地想静静地坐着,看江景,看天空,看云朵,看轮船拉起长笛在江面上奔忙;看白鹭们、白头翁们笃笃悠悠从芦苇丛中飞起、掠过、捕食;看黄浦江沉默不语,如同数百年的时光未曾流逝过那样……
(徐汇滨江开放空间长椅)
这些散落在黄浦江畔长椅上的木头,质地朴实厚重,做工不过分精细,设计不夸张,坐上去,却总能感觉安心妥帖。和徐汇滨江开放空间里的塔吊、煤漏斗、铁轨……一样,它们也来自于徐汇滨江的过去。
它们,曾经是枕木,铺设在铁轨上,承载着呼啸而过的列火车。在这里,曾经存在过上海最大的水陆联运火车站——南浦火车站。
南浦火车站的前身是“日晖港火车站”,再之前,被称为“日晖港货栈”。它的出现甚至早于附近的旧上海南火车站——为了修建上海南火车站,接收从江上运送来的木材、钢铁等材料。当时的承建公司先修建了日晖港货栈,再铺设了一小段铁轨通向当时上海南火车站的旧址。
据统计,淞沪会战期间,南站承载量最大的5天里,每日购票乘客约8000人,先上车后补票者也达到2000多人。在被毁前,这个火车站合计运送难民约30万人。
至此,沪杭甬铁路只能通到日晖港站,承担原南站全部货运和一部分客运业务。
解放后,日晖港站经过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原先设施简陋的二等货运站一跃成为初具规模的新货站。1958年,日晖港站改名为上海南站。2006年,随着新上海南站启用,它又再次更名为南浦站。
当时的南浦站是上海地区唯一拥有自备专用码头的综合性一等货运车站,地理位置十分有利,具有独特的运输优势,与相邻的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沪东造船厂、上海新建机器厂等国营大型骨干企业有着长期、稳固的业务往来。
而且车站东连南浦港务公司,西接北票煤炭码头,出大门不远就是打浦路越江隧道,水陆联运协作,不仅快捷便利,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南浦火车站一直是钢材、木材、水泥、粮食、化肥等重要物资进出上海的枢纽,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旧上海南站的客运功能一直没能恢复。铁路运输格局的变化,给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带来了两大深远影响:一是铁路沿线大片棚户区的出现,并成为一种变异的城市空间形态;另一项是北站周边地区道路交通日益拥挤,最终导致1949年后“蜂腰”地带的形成。
2009年6月28日,上海世博会前夕,南浦站终于完成了自己承担了100多年的使命,卸下肩上的重担。
在改造徐汇滨江开放空间时,秉承对工业遗存的保留、循环再利用的宗旨,让空间与历史对话。我们保留了拆下来的枕木。
其中部分被重新铺设在谷地花溪的铁轨上。另外部分经过处理,化身成为现在遍布在徐汇滨江开放空间的长椅。默默地述说着上海过去的历史。
城市更新并非一味地推倒重建。如此悲壮的历史,需要被我们记忆。
承载城市和时代记忆的优秀工业遗存经过循环再利用,在后工业时代获得重生,实现景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延续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为历史遗存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更是一种让未来城市更美好和更具想象力的改造模式。
历史值得铭记,发展也不会停止。城市记载着历史,而历史也永远是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逐渐被延伸。徐汇滨江的故事还在继续,直至未来。
本文资料来源:上海天地图、《抗战时期上海铁路损失及其影响研究·岳钦韬&王争宵著》、《百年上海南站的史实片段·朱林根》、《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62——沪杭甬铁路》、上海市影像资料馆、徐汇滨江管委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