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通学员分享︱改变我整个思维方式的学习之旅
本 期 导 读
疫情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中医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是时候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了,六月份报名正安的中医一年通,七月份辞职开始上课,十二月份毕业,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从一名中医粉到专业人士的蜕变。
中医梦的种子
看似比较轻松果断的决定,其背后都积聚了很多的能量。我是一个标准的理工女,普通工人家庭出身,本科时学的专业是通信,硕士学的专业是物理电子,毕业至今从事硬件开发工作十二年,似乎跟中医学完全不搭边,就连中医学赖以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底都没有,妥妥的逻辑思维标准品一枚。
非常幸运的是,十年前随手读了一本《思考中医》,刘力红老师让我看到原来中医竟然也能治好病,而且还能如此有文化、讲道理,从此激发起对中医学的兴趣,后来陆续读了中里巴人、李可老先生、罗大伦老师、懒兔子、徐文兵老师的书,每每拍案称奇,但是总觉不得要领,连感冒咳嗽都治不好,当然现在知道感冒可不是随便治治的小病,要不然医圣张仲景为何写一本《伤寒杂病论》呢。
五年前偶然一次机遇,我拿着李老的书去看病,那位中医师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如果对中医有兴趣,最好还是先从本科教材学起。」
思虑一番确实也对呀,既然碎片化的学习不能切入正题,那就干脆自学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儿科学通读了一遍,完全蒙圈。
在网上闲逛时突然发现潘毅老师在本科教授中基的视频课,如获至宝,且不说中基这门以国学文化为基础的课程对于完全没有国学素养的人是多么难理解,单就潘老师的讲课而言那都是罕见的。
从本科到硕士,我只遇到两位这样的老师,一位教微积分,一位教电磁场,这两门也是我学的最好的,虽然不能证明只有名校出「名师」,但起码证明「明师」出自名校的几率更大一些,所以在学习的路途中能得遇良师的指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于是直接打电话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招生办,答复的是非中医专业不允许直接考博,只能重新考一遍硕士,即使硕士毕业也没有资格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要像民间中医那样走转正路线,而且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虽然很系统,但是过于分化,每科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很难打通各科之间的壁垒,对于初学者会不知所措,毕业时不会看病的十有八九,不是学的太多而是没有将学科之间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一整套体系,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模式是整体观。
如果学科之间不能紧密结合就会像西医那样头是头,脚是脚,中基是中基,诊断是诊断,中药是中药,严重割裂的态势也许是最不利的。所以当时也就放弃了院校学习,但是梦想仍在。
梦想重燃
去年偶然的机会聆听了梁老师和徐老师讲的《黄帝内经》,梁老师曾拜邓铁涛老先生为师,当时心里闪过一念:邓老和潘老师都是广中医的,潘老师教学、实践如此之好,梁老师会不会也认识潘老师呢?
由此关注了正安公众号,没想到潘老师竟然在正安开了我最最想学的一年通的课程,还有周易与中医的课程!如此好的老师竟然也能教授业余人士,而且是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联系在一起串讲,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果断报名!
为了能够专心学习,也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毅然决然地辞职,事实证明,置心一处、心无旁骛会有意想不到的高效。
学习过程中的酣畅淋漓
报名时才发现一年通的课还包括经络和针灸,七月份路老师的经络课果然名不虚传,非常实用有效,日常家庭保养足够,嘻嘻哈哈上完了丝毫没压力,路老师就提醒我们:「有你们的好日子,潘老师最喜欢考试了!」八月份夏老师的针灸课见识了出神入化的针法,上完也没什么压力,因为没有考试。
压轴的总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九月份潘老师登场,开始中基的学习,虽然之前在网上学了一遍潘老师的中基课,做了笔记,但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老师的面授课解开了我之前的疑问,而且老师把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在适当的时候穿插着讲,把这四门课融汇贯通起来。
在我们基本掌握了中基的时候,用中诊的知识来复习中基,中药学习时又引入中基和中诊的内容再次覆盖一遍,方剂学习时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中基、中诊、中药的知识来辨证、开药,最后的案例分析更是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开方用药。
可以说大部分的学习之路是在潘老师的扶持下用我们自己的脚步亲自丈量出来的,走错了有走错了的解释,走对了有走对了的依据,理、法、方、药老师从不含糊。
每个月连续七天学习,其中有两次考试,以考试来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也用成绩来鞭策自己需要用心学习,最后一个月七天的学习是要连考五天的,并且最后一天是病案答辩,如此密集且大强度的考试需要储备多少知识量可想而知,也就意味着上课之余还要用大量时间去整理、背诵,特别是中药。
每次考试时间仅仅十五分钟,即使开卷都来不及找到答案,所以未来学习的师弟师妹们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啊。
潘老师在开课之始就说过:「学好中药,你们出去相当于一个中上水平的医生,学不好中药,充其量就是个很懂中医的病人。」
任何一门学问的学习从来没有捷径,名师的指导仅仅像启明星一样照亮你前方的大道而不致使你走很多弯路,但是大道的长度是不变的,大多数人都需要花费同样的精力才能到达终点。
我学医路上的助缘
在学习期间我有幸阅读了《思考中药》一书,对于中药的学习大有裨益,还有我们班的学霸小姐姐推荐的yanyan在喜马拉雅上讲的「药性赋白话讲记」,都能很好的帮助我更好地记忆中药和方剂。
在此一定要介绍一下这位学霸:有幸跟小姐姐同属相,小姐姐比我大了整整一轮,坐在我前面,记忆力超级好,被老师称为天赋异禀,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而且是全部闭卷,成绩都没有低于九十分,正安所有的奖品全部收入囊中,估计这在一年通的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其实小姐姐平时的努力是惊人的,每天从早上七八点学到晚上十一点,除了复习、背诵还做习题集,做题能帮她筛除所有的遗漏点,我这个千年老二永远都只能望其项背了,因为我每天仅仅从早八点学到晚五点。
曾文正公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学习的道路上唯有「勤」字。
很多同学来上课的目的并不想成为治病救人的医者,仅仅想通过所学来治疗自己和家人,看似要求很低,可以稍加偷懒,其实细想一番,给至亲至爱的人看病岂不是更加需要精益求精的学习才行啊!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如果把中医学比作故宫的话,十年前的《思考中医》是帮我打开了故宫的大门,九年的读书是在各个宫殿里胡乱转悠,每座宫殿虽然华丽无比,但对我来说还是似迷宫一般不得其道。
翻天覆地的改变
潘老师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教会了我们如何从午门走到神武门,从东华门走向西华门,在里面纵横驰骋也不会迷路,更教会我们每座房屋的结构基本上就是四根柱子一个屋顶,就像中基的阴阳、五行、臓象、气血津液、病因,渗透到中诊、中药、方剂中,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可以自己搭建出更多的宫殿。
我们的思维模式之所以能发生质的改变是因为老师把我们从二维空间直接拉到了三维空间,让我们在空中俯瞰整个故宫,告诉我们都有哪些大殿组成,殿与殿之间是如何贯通的,这种高屋建瓴之势让我们从整体上领略了中医学的全貌,不再像在二维空间里那样迷路。
老师已经帮我们打好了框架,后续我们可以自己添砖加瓦盖出更多华丽的宫殿,当然前提是把老师教我们的基础还要不断的夯实才能稳固。
现在再回过头来温习之前已经读过的书,别有一番体会和感悟,系统的学习会把你之前所学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吧!
拜师学艺,收获的不仅仅是中医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中医大师严谨真诚的态度,这种态度在治学上和治病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中肯,不浮夸,不炫耀,不出神入化,概念精准到位,从不含糊,病案分析必须有理有据,诊断结论必须准确无误,用方用药才能按照诊断有的放矢。
比如我们组最后答辩的病案,诊断为「少阳头风兼经络失养」,病案描述中还有阳虚的症状但我们忘记在诊断中写了,虽然在用药方面我们用了补阳的药,但老师毫不客气的给我们减了一分,就因为诊断少了「阳虚」二字,老师说「用什么药对什么证,没有相应的证就不能用相应的药」,只有对生命敬畏才会有如此严谨的态度吧!
老师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能体现出几十年精研医术的功底,著书立说、临床和理论都能做到如此精益求精,还能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医大师在当今时代为数不多,更何况像老师这样平易近人的更加少之又少。
老师上课七天全程站着讲,我们在底下坐着听都累,而且晚上还要教我们练功,练完功已是晚上八点,才凑合着吃一顿凉盒饭,老师竟然不累也不觉得苦,老师说:「常年在外奔波讲学哪有那么多讲究。」
同学们都哽咽了。强健的体魄完全得益于老师的无极功法,老师身体力行地教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中医的薪火相传就需要老师这样才德兼备之人。学术上精准,态度上真诚,「大医精诚」老师当之无愧,这才是中医人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中医拜师要拜「名(明)师」,不仅是出名的老师,更是明白的老师,明明白白治病,清清楚楚做人。
集中学习如同老师的关门弟子一样,很多知识点听老师每天不厌其烦的叨叨叨,黑板上重复写写写,重复再重复,覆盖再覆盖,加深记忆和理解,这种耳濡目染沉浸式的学习才能把中医的道和德渗透到中医人的骨头里,让人终身难忘。
一年通让我收获的可能超过本硕博连读的学识,更超出这几万块学费的价值。
算一道数学题:假如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加父母再加祖父母一共七个人,按照目前感冒一次去医院的花费基本上是一千元,一家如果每人一年感冒两次的话,再加上误工费车费差不多就是两万,这还不算其它疾病的花费,仅仅用两年治感冒的钱来跟着明师系统学习半年的课程,换来的不仅是金钱的节省、更是家人少生病的痛苦及大病的防治。
再者,一年通不仅仅适合中医爱好者,也适合医务工作者,西医很多解释不了的东西在这里你会找到答案,中医则更加需要一位明师帮你打通任督二脉、精进医术。
中医有「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之说,我用了十年时间找到了潘老师,今后我不会再迷茫,我会笃定地一直在中医的殿堂中走下去,把中医的薪火传下去。
一年通的学习,潘老师把中医的术和一部分道交给了我们,中医的大道老师会在「周易与中医」中带我们继续领略,我满心期待,跟着老师学中医如鱼得水,畅快淋漓。
在此透露一则小道消息:明年一年通的同学有福了,老师会增加中医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的课程,这样整个本科的学习就完整了,好多老学员届时会参加,其中包括学霸小姐姐,你们需要更加努力才行,否则奖品就都被她包揽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更何况潘老师与我的父亲同年同月,老师的教导永生不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同时也感谢梁冬老师能创立正安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与中医大师相遇!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同学,我们共同学习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中医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潘老师教学、治病如此熟练尚需半年温习一遍方剂,未来还有更多的学习和背诵等待着我们,唯有勤奋、努力才能不辜负老师们的一番教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