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没有文化!”

“俺没有文化!”

前些天,群里突然就谈说起了有文化没文化的话题,不由想到网上多次流传的一个恶搞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帖子,说他写过一首诗,叫《卧春》:“暗梅幽闻花,卧枝伤恨底,遥闻卧似水,易透达春绿。岸似绿,岸似透绿,岸似透黛绿。”乍一看,似乎是有那么一点点古诗词的韵味,其实帖子包藏祸心,是用山东方言读成:“《我蠢》,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俺是驴,俺是头驴,俺是头呆驴。”拿才华横溢、诗文隽永的陆游来打趣已经很不厚道,何况纯粹是生造硬编、子虚乌有,陆老先生何曾写过如此蹩脚的诗文呵,泉下有知,非气得吐血不可!

最近,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也带来许多猜测。据说,新一波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将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从考试广度到难度均会有所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考生档次。因此,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

人们都说,高考是国民教育的指挥棒,语文权重的加大,会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教育导向、学习倾向和努力方向,而成为最具文化涉及力一个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天降大任于斯人矣,语文教育者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可是,教育的施展推进,尤其是语言文化的学习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莘莘学子的语文知识、能力、教养不仅得益于老师的课堂讲授,更在于整个社会所给予的环境氛围熏染,网络、书籍、影视等等无一不充当着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示范者的角色。孩子们在受到各种载体、媒体、途径铺天盖地的影响滋养之后,海绵般地接受了学校、家庭、社会所给予的一切文化信息,其间,难免鱼虫难辨、香花恶草齐收。

以成语为例。成语是汉语文化中一种特有的固定短语,源自经典或故事,意思精辟,结构紧密,重在传承,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可是,纵观如今的实际情况,这种源远流长、优美绮丽的文化语汇,却时不时地遭受到被侵袭、被涂抹、被曲解,甚至被糟践的危险。

由于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词语,人们耳熟能详、印象深刻,往往就被商家拿来作为广告词或店招,诠释宣扬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无与伦比的简捷、直观和明了,吸引眼球,朗朗上口,达到了强大的宣传效应。譬如,服装——衣衣不舍、衣帽取人、百衣百顺(依依不舍、以貌取人、百依百顺),饮料——饮以为荣(引以为荣),水杯——有杯无患、有口皆杯(有备无患、有口皆碑),驱蚊器——默默无蚊(默默无闻),空调——终身无汗(终身无憾),浴霸——随心所浴(随心所欲),房地产——见伊思迁(见异思迁),咳嗽药——咳不容缓(刻不容缓),电动车——骑乐无穷(其乐无穷),不一而足。这种肆意篡改应用,商家是满意了,语文老师和家长却被气哭了,误人子弟啊!

还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极其搞怪的杜撰成语,几年下来,居然就被广泛地应用起来,不领会个中意思,还就不好意思聊天了。譬如,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累觉不爱——很累,感觉不会再爱了;细思恐极 ——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如此用缩略语生造为成语,与其说是另类、是创新,不如说是偷懒、是糟蹋文化。

汉语的博大精深,还造就了无数个脍炙人口的段子,人们经常调笑老外的什么“意思意思”“方便方便”就不拾人牙慧了,仅举一个例子:

男:滚床单不? 女:滚!(到底滚不滚?)

男:到我家来还是去你家? 女:去你的!(到底去哪家?)

男:那来我家吧?女:我去!(到底去不去?)

男:我在家等着你? 女:你等着!(到底等不等?)

男:要不我到你家去? 女:你来试试看!(到底试不试?)

男:你说我到底敢不敢去你家? 女:你敢!(到底敢不敢?)

语言文化需要语境烘托、语气揣摸、语意界定,学问大了去了。活了大半辈子,突然就发现越来越赶不上趟了,许多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越来越看不懂了,果然是“不明觉厉”,“细思恐极”,甚至有些“累觉不爱”了。

唉,“人艰不拆”呵!世界很复杂,变化很可怕,回到一开始的话题,我只能说:“俺没有文化!”

2018年4月1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