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二十八回 · 古越香樟村民乘凉消遣 瑶人故事秀才依书细说
第二十八回
古越香樟村民乘凉消遣
瑶人故事秀才依书细说
话说西宁城龙颈社附近有二株巨大的樟树,相传是百越人所栽。
夏日,这两棵樟树下面早晚都坐满了乘凉的老人,小孩也在树下嬉戏游乐。城里一位胡子飘然的老人,最喜欢来这里谈古论今。据说这位老人是从德庆州甘霖乡迁来的,是前明的秀才。
看官须知,明清秀才也分三六九等。由上至下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生。明初定制,生员(秀才)名额有定数,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每人每月给米6斗作为廪食,称为廪膳生,简称廪生。增广生是在廪生之外增加录取的生员,故称为增生。廪生有廪米有职责,增生没有,因此增生地位次于廪生。如果廪生出现空缺(有人考中举人或去世等),成绩优秀的增生可以依次增补为廪生。附生是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后来凡是刚录取为生员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都称为附生。长髯老人大约经过多次考试,均不能成为食廪的廪生,于是在崇祯十年(1637年)前后,举家迁到西宁城。
这天早上,刚到辰时,长髯老人左手拿着一个葫芦,右手拿着一把大蒲扇,十分悠闲地步出城外,来到樟树下。离村人建的社公有几丈远的地方,早已坐满了一些丧失了劳动力的老村民。大家看见长髯老人来到,纷纷让座。但他还是坐回到自己天天坐习惯了的地方——东面的一块石头上。
长髯老人刚坐下,一位穿着蕉布短褂的老人就说:“崔大秀,今天给我们讲什么故事?”
崔大秀早有准备,扬了扬手中的《德庆州志》,说:“讲讲瑶人的故事如何?”
在座的虽然都是老者,但没有谁经过瑶乱,对瑶人的事情知之不多。于是都说:“好!”
崔大秀看见大家如此尊敬他,颇有几分满足,随即拧开葫芦盖子,喝了一口用龙井山上龙井水烹煮的大力山老茶婆,然后开讲:
“话说秦始皇的时候,瑶人是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人称'武陵蛮’、'五溪蛮’。到了南北朝,部分瑶族人被称为'莫徭’,活跃在衡阳、零陵等郡。隋唐时期,瑶族人主要分布在湖南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这时已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说法。元代迫于战争,瑶族人大量南迁,不断深入两广腹地。到了明代,两广就成为瑶族人的主要分布区了。各位,两广为岭南地,土著为南越族,是百越部落中的一支,集中在包括西江、南江在内的珠江流域和鉴江、韩江流域。南越族习舟善水,制作几何纹陶,擅长酿酒,有断发文身、凿齿的习俗。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建筑中,喜食蛤贝。但自秦朝统一岭南后,中原人开始南迁,广东地区的南越部落逐渐演化为汉族。历史上所谓的僚人,乃是南越族的一个分支,是隋唐后北方中原人对岭南某支土著人的称谓。这些僚人后来有演化为汉族的,也有演化为黎族的,还有部份僚人渐与瑶人相混结合称为瑶僚、蛮僚、瑶僮。但罗旁地区的瑶人主要是从元代开始从湖南大规模迁徙而来。形成了瑶人占山,土著汉人居于平原的格局。瑶人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土著汉人种植使用耕牛,土地肥沃。瑶人不能自给就必然下山抢劫土著汉人。”
崔先生说到这里,停了停。大家纷纷议论,有人说瑶族人愚昧落后,为害西宁。也有人说瑶族人南下,无异于洪水猛兽。
崔先生喝了口茶,继续说:
“远的不说,就说建县前的万历初年,当时两广最猖狂的瑶人就是罗旁瑶人,他们每次出动抢劫,每人胳膊夹着3条单竹,竹子都用桐油炙过,不沾水。他们来到西江边,把竹子编为筏子,就轻易渡过西江了。人们称他们为'五花贼’。这些瑶人占据了东安县的九星岩。据说九星岩里面有一个2尺多深的石洞,瑶人要集合众人时,就吹响这个石洞。九星岩里面还有一块石头,下面是空的,撞击它会发出大鼓一样的咚咚声,瑶人要召集众人,有时也会敲响这块石头。瑶人有这样的谚语:'撞石鼓,万家为我虏;吹石角,我兵齐宰剥。’意思是说:撞响石鼓,千家万户的汉人都成为我们瑶人的俘虏!把石头号角吹起,我们的士兵一齐把官军杀死剥皮。传说罗旁水口对面那座高高耸立的锦石山,形状好像一个头盔,高约700尺,瑶人每晚在西江南岸叫'石将军’,如果锦石山有回应,就表示瑶人出动抢劫没有危险。如果没有回应,则表示有危险,瑶人就不会出动抢劫。将军陈璘认为这石山是瑶族贼寇的向导和哨兵,妖气非常严重,于是大征胜利后,把石头的顶部烧平,竟然有鲜血涌出。自此之后,这锦石山的怪异就消失了。”
崔先生说到这里,有人在下面悄悄地说:“真有那么神奇吗?”崔先生耳尖,听见了,摇了几下蒲扇,笑笑说:“信不信由你!”然后继续说:
“瑶人本来就多有妖术,又居住在深山,到处是竹林和乱石,很适应在险要的地方行走。他们有谚语说:'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意思是说:官府有千万军队,我们有千万大山,官兵来了我们跑,官兵离去我们返回。他们居住在东安的大绀山、西宁的天马山等山,这些山都特别险峻。罗旁大征的时候,20万勤王之兵,分10路部署,经过4个月,才把瑶人剿平,摧毁瑶人聚据点80多处,杀死、俘虏瑶人几万人。如今东安、西宁还有云榄、云洋等人,大都身材短小,矫健敏捷,上山下山好像猿猴一样轻快。他们带着3把短刀,手拿铁力木做的弩弩。弩弩长2尺,重100斤,头部挖有两道槽,钉上含燋毒的铜、铁,所用的箭浸过毒药,有1尺多长。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以打猎为生,有战事的时候就敲响金属制的小物品,率领众人纷纷而起,以杀人作为游戏取乐。虽然官府设立了瑶官、狼目来管理他们,减轻他们的徭役,降低他们的赋税,以笼络、怀柔的手段控制他们,但他们本性难移,以作乱为乐。”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不知道瑶人竟如此血腥。崔先生捋了捋胡子继续说:
“众多瑶寨的瑶人,大都姓盘。瑶人有3种,分别叫高山瑶、花肚瑶、平地瑶。平地瑶比较善良,每年农历7月14日拜年,以盘古为始祖。那些不是姓盘的瑶人,本来是汉人,因为逃避劳役,偷偷地跑到瑶族人中间,时间长了,养成了与瑶族人一样的性格,成为了真的瑶人。罗旁猺人也有些比较驯服的,他们从来不进城。个别进城到官府见过官长的人,回去后告诉他们的伙伴,说不害怕中间坐的人,只害怕站在左右两边鸡毛官。意思是说,他不怕知县,只怕衙门里的差役。瑶族妇女都穿着黑裙,裙脚用白粉绘出花卉、水波的花纹。瑶族男人想娶妻也很有他们的特性,男人进山看见砍柴的姑娘,觉得合适,就抢夺她的衣带回家,与自己的衣带比度一下,如果相等,就去寻找那位姑娘,把姑娘背回家。姑娘的父母于是到女婿家里,促使他们成亲。否则,姑娘还是处女,没有人敢侵犯她。西宁、东安两县的各个瑶族部落,也都是如此。”
听到这里,一位村民把手上的烟蒂掐灭,慢慢地说:“瑶人与我们汉人的习俗差的太远了!”
崔先生喝了口茶,又接着说:
“瑶族人在头顶或者脑后结着像槌子一样的发结,刀耕火种,把这座山的食物吃完了,就迁移到另一座山。他们躲避在深山,不融入地方习俗,不识文字,不缴纳赋税,不履行徭役。他们坚持生吃,男女穿着布制的衣服,把鲜艳的细布扣在衣服上作为装饰。瑶人最害怕患天花,有人出山感染了天花的,就不让他回山了。他们打仗时,一个人拿弩,一个人拿枪,相伴着向前,但拿枪的人却不时刻保护扛弩的人,扛弩的人只好口里衔着刀子,用手射弩。当敌人冒着被砍的危险逼近他时,他就立即放下大弩,拿口里的刀来奋力反击自救。而撤退的时候,一定会留下弩手埋伏在附近。瑶人的小男孩才会走路,父母就用烧热的铁块烙他的脚后跟,使脚后跟麻木不仁,因此他们长大后能踩荆棘,不伤皮肉筋骨。”
这时,一位刚刚咳嗽完的老人气喘喘地说:“瑶人是什么人种,怎么这么怪异?”
未知崔先生如何回答,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