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的三重要义

跨学科的三重要义

作者:李广生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如何理解跨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是一回事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推进这门课程的实施。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课程整合是个伪命题》。有感于当时人们为课程整合而疲于奔命、盲目创新,不惜采取“拉郎配”“大杂烩”的方式进行整合,从而造成“整而不合”的现象;甚至出现“大鱼吃小鱼”的问题——名为学科整合,实为学科吞并,把有些学科整没了。为整合而整合,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只能给师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因此我说“课程整合是个伪命题”。我认为:课程是分科的,但世界是个整体,人的发展是和谐统一的整体。通过分科教学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清晰的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而一旦我们融入到世界之中与世界发生实质性的接触便会立即意识到,必须把对于世界的零散的、隔裂的认识整合到一起,才能应对世界的变化莫测。人类与世界发生实质性接触的哪怕一次小小的活动,都是各学科的综合运用,都是课程整合的现实例证。

自然、社会、人类自身是一个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这是很早以前人类就达成的共识,所以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们是怎么联系的,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怎么改造它们的联系、干预它们的影响,这是人类一直想破解的迷。为了更加清晰认识它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它们,人类把本来是个整体的世界切分成不同的领域,集中精力对某一领域进行精细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人们又发现,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当初的预想,必须还要继续切分形成不同的分支,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个分支都进行深入地研究。学科就这样出现了。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学科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这就像我们登山一样。山脚下只有一条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久就分成了三条路,沿着这三条路继续走,发现每条路又分成若干条路,越走路越多,有些路还会交叉到一起。因此而产生不同的学科。站在山脚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座雄伟的大山,是整体的也是模糊的认识。走在不同的路上,我们会发现大山的奇妙之处:有人看到断崖绝壁、有人看到高山流水,有人看到鸟语花香,有人看到飞禽猛兽。不同的学科会给出关于这座山的不同的描述和解释。

路越多,越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座大山,但也会导致我们形成某种偏见,看到断崖绝壁的人便认为这座山只有断崖绝壁,看到鸟语花香的人便认为这座山只有鸟语花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科越多,越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个世界,但同样会导致我们片面的、孤立的、狭隘的、碎片化的看待这个本来是个整体的世界。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快速发展、迅猛进步,分科越来越细,每个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类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意识到,孤军作战绝无出路,必须要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多学科联合,还原世界的整体性。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交叉科学时代”。“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学科的进化似乎也遵循这一规律。跨学科学习便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我很高兴《指导纲要》用的是“跨学科”而不是“多学科”。“跨”是个动词,隐喻着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学科的跨越;“多”代表数量,造就的是学科拼盘。实施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开展实践活动,而不是打造学科拼盘。

用“跨”的理念指导我们实施这门课程,首先要跨越学科思维的桎梏。以学科命名教师不仅把教师的教也把学生的学束缚在学科之内,从而造成他们与世界的割裂甚至对峙。书上讲的是一套,真实生活又是一套,课上一套,课下一套,做题一套,做人又一套,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育越来越成为获得证书的工具,而不能给人以真正的帮助。“这不是语文课要探讨的问题!”教师的这一句话,就把学习孤立起来,在学科与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之间设下一道鸿沟。跨学科首先是要跨越这道鸿沟,不是从学科视角看待生活,而是从生活出发调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指导纲要》中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跨越的描述。跨出学科思维,到生活中去,这是跨学科的第一重要义。

跨越学科壁垒,是跨学科的第二重要义。学科之间需要对话、沟通、交流,结束长期以来分而治之的状况,才能实现整体育人的目标。人是个整体,同时又处于自然、社会所构成的这个大整体之中。只有认识到这点,人才能与世界和自己和谐相处。分科教学类似于盲人摸象,有人说大象像蒲扇,有人说大象像柱子,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大象到底什么样子?这个学科告诉学生世界是理性的,那个学科告诉世界感性的,这个学科告诉学生讲法制,那个学科告诉学生讲情理,世界到底什么样子?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机制,把学生从各个学科得到的关于世界的碎片化认识拼到一起,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整体的图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恰承担的就是这个使命。学科之间的联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舞台,既不是抛弃学科,也不要囿于学科,在学科之间的联系上大做文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有可能大有作为。跨出学科壁垒,到联系中去,这是跨学科的第二重要义。

学科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知识的学术化标准建立,又导致教和学的分离。教师作为教者,掌握着知识的主动权,学生作为学者,被动地进行学习。教与学的分离又导致教与学的矛盾,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协调教与学的矛盾。知识是教会的还是学会的,这本身就是两难问题,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教育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获取渠道的不断丰富,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跨学科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跳出教与学的对立,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即是既是教者也是学者,因为他不可能同时精通各个学科,更不能左右学生跨向哪个学科 ,所以他只能边教边学,在实践中教,也在实践中学。学生同样如此。跨学科意味着跨出教学对立,到实践中去。这是跨学科的第三重要义。

跨出学科思维,到生活中去;跨出学科壁垒,到联系中去;跨出教学对立,到实践中去。理解跨学科的这三重要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实施这门课程,把好事办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