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并保持积极而专注的状态,从而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一、尊重内心的渴望

积极而专注的状态能够给一个人带来什么?概而言之是两点,一是生命的悦感,二是生命的质感。对快乐和成功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也可以说是人生的责任,就本质而言积极而专注的状态不是压力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人内心的渴望,是由内向外生长出来的,或是说只有它成为对内心渴望的响应时才表现为生命活力。因此,无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学都要立足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在这条原则的指导下,对人的研究应该优先于对课的研究,对“学”的研究应该优先于对“教”的研究,“为谁而教”和“为何而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二、发挥课程的力量

挖掘课程本身的、内在的魅力,让它成为积极而专注的诱因和目的。不要过多的依赖于课程的呈现形式和教学的组织方式吸引孩子,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课程内容上,让课程内容与孩子的已有经验发生联系,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是课程自身的魅力使孩子保持持久的积极而专注的状态。在这条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让孩子爱上语文而不仅仅是语文课,是教师的责任。虽然对语文的热爱与对语文课的喜欢高度相关,但教师要努力让孩子摆脱对语文课的依赖,引导他们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内容的本身。“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教育的手段,而“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才是教育的追求。阅读的魅力、计算的魅力、思考的魅力、写作的魅力、实验的魅力,等等蕴含于课程本质之中的力量,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更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彰显。

三、避免过多的干预

适当的干预有利于帮助孩子保持积极而专注的状态,但要谨防过度,因为一旦过度就会产生对积极而专注的破坏。设计适当的教学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孩子们积极而专注的状态被激发出来。但教学任务如果过多,驱动力则会转化为压力,导致孩子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无法体验到过程的乐趣,被激发出的积极性遭到压制,迫于任务的完成,专注性也遭到破坏。同样道理,教学活动的程序过于复杂、步骤过于繁琐,也会产生对积极而专注的破坏。过于严格的活动程序的设置,表面看让教学更加的有序,好像更加顺畅,其隐性的对师生的桎梏被掩盖了,被动地、亦步亦趋地按照设计好的步骤前进,积极而专注则成为一种假象。为了避免过多的干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慎重,不要求全、求大、追求面面俱到,用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统领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师生是从容的而不是紧迫,是漫步于课堂而不是奔波于教学,积极而专注的生命活力才会表现出来。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学习材料,也不是多多益善,我们要警惕:所有这些能对学习产生支持的安排都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

四、创造适宜的挑战

迎接挑战是人的天性,懵懂无知的婴儿努力尝试着翻身、爬行、抓住眼前的东西,都是这种天性的自然流露。迎接挑战,在挑战中找到并实现自我的价值,是每个人的渴望,积极而专注的生命活力因此被激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给孩子什么支持和帮助,更要思考给他们设计什么样的挑战,保护孩子的热情和激发他们的斗志同样重要。在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更需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做的机会。我们想告诉他们的那些非常重要的经验,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他们的能力。可是,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迎接挑战的激情日渐淡漠。原因何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适宜的挑战是原因之一。或是过于简单,根本构不成挑战,使他们丧失对挑战的兴趣;或是难度过大,根本无法战胜挑战,使他们丧失对挑战的斗志。可以这样理解:挑战既能够激发生命活力也能够扼杀生命活力,所以教师必须要关注挑战的适宜性和适应性。因为孩子本身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在这条教学原则下就派生出个性化学习任务的设计:一组习题,有的孩子必须要完成10个,而有的孩子只需要完成5个。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等教学理念应包含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适宜的挑战的意蕴。

五、引导真实的需求

小学生也许不会但中学生一定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对我有什么用处?教师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的话,很难保证他们拥有积极而专注的状态,在矛盾和纠结中生命活力被消解、异化。课程计划的规定、升学考试的要求、获得尊重和荣誉、取得成绩和认可,这些都是孩子的需求,都是引发他们积极而专注的诱因。但是,必须要承认这些需求有真假之分,有持久和短暂之别,教学若不能引导他们关注真实而持久的需求,生命活力很容易表现如昙花一现。用奖励和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是教师惯用的方法,它的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很多教师产生依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导致“夸”的泛滥和无原则。孩子学习的真实需求被虚荣所遮蔽,随着虚荣的膨胀,简单的夸奖无力支撑,渐渐地他们对夸奖失去兴趣、无动于衷,由依赖演变为鄙视,积极而专注的生命活力随之消失。在这条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要思考什么才是孩子的真实需求,是眼前的当下的利益还是终身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做题的工具、考试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以上五条原则肯定不是全部,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们同样适用于教师。作为教师,更需要关注内心的渴望,对课程本身的魅力有更多了解,不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名义干扰他们的成长,培养他们的专业自信、激发他们迎接挑战的勇气,唤醒他们真实的需求,教师拒绝成为教的工具,学生才能幸免于学的机器。“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不至于沦为空话或美妙的幻想,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教师离开之后

教师的定力

教师专注的教,学生才能专注的学

何谓生命活力?

假积极

专注的力量

课堂公约

收心之误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