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的“治水之道”,你了解吗?
导读:今天学习仲景的治水之道。
治水之法,笔者一直遵循张仲景的治水之道:一为发表散水,二为温脏利水,三为开道泄水。用于临床,每有良好效果。
01发表散水
仲景治水,腰以上肿的宜发汗。
凡水气潴留,溢于体表,症见脉浮,汗出,恶风,而一身尽肿者,宜麻黄散水、石膏清热为主药。
如《金匮要略》:“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发汗在《黄帝内经》谓之“开鬼门”。
这一方法不仅水现于外者可用,就是水停于内而有表证者亦可采用。
仲景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溢饮的病因是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其主要症状是“身体疼重”,所以方主青龙,大小青龙汤均可应用。
02温脏利水
中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液,则水气为病。寒水之气,可泛滥全身。
如寒水波撼于心,则见悸与欲作奔豚。
心阳不振,蓄水上犯者,宜降冲利水。如《伤寒论》:“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寒水波撼于肝,则见吐涎沫及头痛。
肝寒水犯,阴浊上逆,而吐涎沫、头痛者,宜温肝降浊。如《伤寒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寒水波撼于脾,则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脾虚肝乘,水饮上逆,以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宜健脾利水,而制冲逆。如《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寒水波撼于肺,则见咳而微喘,发热。
水寒射肺,咳而微喘者,宜温肺利水。如《伤寒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寒水波撼于肾,则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症。
肾阳不振,阳虚水犯者,宜温经行水。如《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总之,治疗上必温脾以壮中阳,崇土以制水气。
03开道泄水
开道泄水,即《黄帝内经》“洁净府”之法,也就是开通水道,泄下水邪之义。又有缓泄和峻泄之分。
缓泄,水势弥漫三焦,动于下则脐下悸,动于中则吐涎沫,动于上则癫眩,宜开下焦之渍而泄其水。
《金匮要略》:“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有化气利水的作用,阳虚水蓄者宜之,阴虚水蓄者则不相宜。如《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有育阴利水的作用。
若水饮逆于胃而呕吐,滞于膈而心下痞,凌于心而心下悸者,宜降逆消痞利水。
如《金匮要略》:“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汤主之。”这类均为治水气之法。
支饮偏溢于肺,症见咳嗽不得卧,短气不得息,宜直泄肺水。《金匮要略》:“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水停肠间,宜逐肠间水气。《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水饮内聚,充斥上下,内外泛溢,宜逐水涤饮。如《伤寒论》:“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为攻水之峻剂,必须在表解的情况下,水势纯趋于里,而且形气具实,才可一用。
GIF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