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粮 | 脉诊的真正意义
脉在精准辨证用药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务于临床才是脉学真正的意义,对脉诊有了更高的认识之后,我们从医者也就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在临床上常见到这样情况:患者来诊却不跟医生讲任何病情,伸手就让你把脉,其实这样并不妥当,医生的脉诊水平再高,也很难将所有患者的所有病情和不适都通过诊脉来诊断出来。
而对于患者,既然来就诊,为的是让医生将我们的身体调整到健康的状态,而不是为了来考医者的脉诊水平,作为一名患者应该是积极与医生配合以期早日康健。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为什么会有很多患者做出这样的行为表现呢?因为过去的医者脉诊高深,才让大家认为中医都应该是脉诊高手。
照片摄于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课堂
我记得以前曾经讲过,建国初期,我县一名医者诊室仅开一十平方厘米的小窗口,患者手伸进去,这名医家便开出方子来。所有方子不超过八味药且效果很好。
我县当时有十数名知名中医,且各个都医术精湛。另一位医者,以当归治产后腹泻,用之不效,其师刘清溪也是本县人,脉后告之用药无错,而是因为当归未经土炒,后用之果然一剂就好了。
本村一人修河堤,因赌几个窝头而怒力搬起夯土用的石碾,结果肚腹日渐肿大而医院告之无药可救,回家等死。其回家后求治于我村另一名医者,医者诊脉后告之病情很重,但却极易治疗,处以鸡蛋七个砂锅内焙干成粉,每天一个。
其用过后渐渐康复如初,数十年后才因其他疾病去世,此事和此方法便是此人生前因知我好学,主动找来告诉我的。
另一个患者,鼻衄淌血,医院以止血药、输血、电烧灼等而罔效,本村医者脉后告之,以杨树叶七片、苍耳子七个、荷叶七块、白茅根七段熬成一碗水,当晚喝了就好了。
于今看来医者虽分文诊金也没收到,但是于两位患者却有起死回生之德,可见那时候的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其脉诊水平自然不用多讲。
因此,我个人觉得患者对医者诊脉水平的要求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自古至今确实存在医家脉诊高水平者,这也使得患者对医家脉诊的要求过高,往往以为所有医家的脉诊水平都可达到不问而知病的境界。
其实不然,排除确实有的中医水平不高的因素,也有很多医家虽然脉诊水平不高,但是临床疗效还是不错的,关键是四诊之中只要确实精通一个诊法都可以有利于辨证。
照片摄于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课堂
正因为我的周围以前有这么多高明的医者,他们给了我压力,也给了我奋斗的目标。当脉诊入门以后,才知道中医究竟是如何看病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
临证这些年以来,接触了很多同道,有些同道是这样看病的:患者来了主诉不适,医者开始思考以前看的哪些医家治这个病有经验,比如补阳还五汤治中风之类,用了没效果,再换一个医家经验,续命汤吧,结果还是没效,再换......
如此这般治疗许久,患者丧失了康复的信心,医家于是觉得这个病中医没法治,输液去吧,最终结果就是大家认为中医有很多病治不好,中西结合吧。所以如果医者辨证不清楚,治疗就只能凭着经验试药。
因此说诊断水平的高低,对于临床有直接的影响。突然发现自己过去看病的思路就是“试方子”,看来自己在中医之路上还没入门。
那么脉诊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以前很多教科书和参考书上也都有说明,如辨别病位、病性、邪正的盛衰、疾病的进退。
而我认为对脉诊意义的诠释,可引用前辈医家对脉诊作用的描述:“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
从这里可以看出,脉诊的作用包括辨别疾病的类别,对相似疾病进行鉴别,确定疾病的名称、证型,并为确定治疗大法、考察治疗效果、判断疾病的预后,确定治疗疗程或者预测死期。
前面普遍对脉诊意义的认识,停留在脉诊对疾病的判断上,而和治疗并没有进行联系。
实际上,脉诊只有为临床治疗服务才有价值。否则你脉诊得再好,到治疗疾病时开不出合适的方子,确定不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脉诊还有什么意义。
即便你的脉法可以达到诊出人的生死,告诉病人什么时候病情会加重,而你于他本身的疾病没有治疗的方法,也就徒增患者的烦恼,反有失人道之关怀。
照片摄于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课堂
经过十余年的临床,我个人有一个感觉越来越明显,用经方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杂方。开始我也认为是经方组方好,但是后来临床中体会到并非如此,实际上是经方的脉证辨证使得用药更加具有精准性。
有了这一点,我们以脉证为主,进行方证辨证所使用的方剂,不管是时方还是经方,其效果都很好。简言之就是脉在精准辨证用药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某男哮喘不能平卧,食纳差,胸中满,脉浮弦而按之无力,右关浮大寸沉弦,辨为中气下陷证。
脉浮弦按之无力,中气不足;右关浮大,《伤寒论》“脉大为劳”;而右寸沉,气不上也,弦则为痰气交阻。
故处方为:黄芪、升麻、山萸肉、陈皮、柴胡、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由此可见,服务于临床才是脉学真正的意义,对脉诊有了更高的认识,我们从医者也就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 陈余粮老师,字嘉彬,号无山居士,又号拾芥草堂主人。正安《古典中医私塾》特邀讲师。
◆ 师从王光宇,精于脉诊,擅用经方。主编《伤寒论坛从书》、《圆运动古中医学》等十余部中医图书。另著有《古中医通俗脉法讲义》电子版。
文章部分来自【卜素古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