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 关节与人情

一、科场关节

北宋时京师开封流传着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是称赞包公断案的不徇私情,公正廉明。但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关节之风却已见端倪。据《宋史·刘师道传》,师道之弟几道举进士,因廷试已糊名,陈尧咨为考官,教几道于试卷中密为记号。擢第后事情泄露,刘几道被黜落,并永远取消了参试资格,陈尧咨也受降职处分。周密《齐东野语》卷八也记载,南宋“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暗号,中朝亦或有之,而蜀以为常。”可见科场关节滥觞于两宋,到明清以后则愈演愈烈。

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九“关节”条说:“盖关节之云,谓竿牍请嘱,如过关之用符节耳。至后世举子所谓关节,则用字眼于卷中以为识别者。”在清代科场,关节又称作“条子”。薛福成《庸庵笔记》对“条子”有具体描述:“条子者,截纸为条,订明诗文某处所用之字,以为验记。凡与考官房官熟识者,皆可递呈,或辗转相托而递之。房考官入场,凡意所欲取者,凭条索之,百不失一。盖自条子兴,而糊名易书之法几穷矣!”薛福成还说,咸丰初年条子之风盛行,大庭广众中不以为讳,狡猾的考生往往得逞,朴讷的举子常常失利。有的举子本与考官是旧相识,因没有关节而被黜落,考官出闱后反责怪其不递条子。

清代的科场案频发,几乎都与条子相关。尤其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和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科的两次顺天乡试,前后相隔约两百年,但两案中的条子之风均极盛行。丁酉科的同考官中,李振邺、张我朴和蔡元曦等公开接受贿赂和条子,李振邺一人所通关节就有25人,入闱后一时难以遍觅,就用蓝笔抄上关节暗号,派自己的随身书童到各房去寻觅考卷,极其胆大妄为。戊午科的顺天乡试,正主考是大学士柏葰,副主考之一是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前者违规调换试卷,后者大肆收受条子。案发后派载垣、端华和陈孚恩负责审理,陈孚恩本与程庭桂相善,就向其探询曰:“外间哄传此科中条子甚多,有之乎?”程答曰:“条子之风不始于今日,何足为怪?今科若某某等皆因条子获售者也,某某等皆有条子而落第者也。吾辈衡文取士,文章之力仍居七八,条子不过辅助一二耳。”陈孚恩问道:“那么你也收受条子了?”程笑曰:“不下百余条。”说罢还将条子出示,陈以借观为由袖之而去,后乃按条传讯,遂将作弊者一网打尽。此案中,不但副主考程庭桂收受条子,就连负责审案的陈孚恩,其子也参与条子关节。咸丰帝下令查办,柏葰被杀,程庭桂充军,其余受严惩者甚多。薛福成说:“自戊午严办考官之后,遂无敢明目张胆显以条子相授受者。迄今三十余年,乡会两试规模尚称肃穆,则此举不为无功。”

欧阳兆雄《水窗春呓》卷上记载,自咸丰戊午科场案未发以前,京师关节之风甚炽,凡翰林科道部员中有考差可望分房者,亲友相率送条子,以圈识之,每一圈为百金,有多至三十圈者。亦有京官自送条子与公车者,得隽后如放外官,望纳年例(及第考生每年孝敬房考的礼金),相习成风,恬不为怪。考官收受条子之后,就装成小折,携带入闱,诸同考甚至到各房相互寻觅,找到对应的考卷即批荐给正副主考,所有房考要等条子中满后才会认真阅卷。即使那些素以衡文著称的帘官,所取中的高水平试卷也极少,因为其精力都全部贯注在条子上了。

欧阳兆雄还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光庚子年(1840年),欧阳与同乡李君到北京会试,一日同去拜访某侍御,此人是李某的老师,也与欧阳熟识。侍御估计自己要入闱阅卷,就借看病为由把欧阳招入内室,嘱咐其将“也欤圣怀”四字嵌入头三篇的末尾和试帖诗的开头处,欧阳婉言谢绝,后将此关节告知李君,并声言本人已经却之。待会试揭晓,二人双双落榜,又同往某侍御处。侍御对李君叹息道,你的考卷幸亏落在谢方斋的房中,一觅即得,文章甚佳,只因诗中两字欠妥被主考摈落。一番话令二人茫然不解,到礼部一查落卷,李君才呜咽说:“这都是我自作自受,岂非天乎!”原来李君怀有私心,临考前找师母将关节改为三“盖”字,作头三篇的承题开头,师母又派书童入闱,嘱咐侍御专觅此卷,勿顾他人。谁知欧阳无意中也用了三“盖”字,先荐而后黜,而李君的考卷则永沉海底。欧阳事后对李君道:“若命里该中,何必关节?我并非鄙薄进士而不为,只是看破此关而已。”

关节作弊不仅是举子与考官之间的交易,有时买通誊录手,也能起到相当作用。誊录作弊明代即有(见焦竑《玉堂丛语》卷六),清代后期愈发严重。《冷庐杂识》卷八“誊录”条说:“浙人乡试,每以金贻誊录手之善书者,潜递关节,嘱其誊卷朱色鲜明,字画光整,易动阅者之目。亦有已获科名者,贪得厚利,冒应是役,甚至私携笔墨,点窜试文,中隽则可得重酬。此风始自绍兴人,沿及诸郡。道光丙午(1846年)秋试,士子一万一千余人,其不购誊录者只三千余卷,仅得售三人。盖以字迹潦草,校文者以辨识为苦,辙摒弃不观也。”这固然是誊录人员的素质低劣所致,但考官阅卷缺乏责任心也难辞其咎。

二、科场人情

1.皇帝送人情。科场人情历代都有,即使是科举制度更为严密,防弊措施更加严厉的清代,皇帝在殿试录取中,也难免参杂一些个人好恶与人情在内。例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在御笔钦点前三名时,将第三名陕西韩城人王杰与第一名江苏常州人赵翼对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又因为南通人胡长龄的名字谐音吉利,乾隆帝一高兴,便把胡长龄从进呈的第十卷拔为头名状元,这其中显然有人情因素。不过挑选王杰作状元是出于某种政治考量,并非纯然送人情。晚清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于1904年举行,殿试卷呈给慈禧决定名次,读卷大臣所拟状元是广东人朱汝珍,慈禧一见名字就不高兴,朱乃明朝国姓,珍同珍妃封号,又与洪杨康梁是同乡,于是就将第三名刘春霖与朱汝珍互换。虽然刘春霖的名字和籍贯(直隶肃宁)带有吉兆,但能够成为末代状元,多少也有人情在内。

2.权臣送人情。历朝历代都有权贵干预科举录取的事,清朝也不例外。赵翼《檐曝杂记》卷二记载,康熙年间徐乾学当政时期,以笼络人才为名,行操控科举之实。后生凡欲求进者,多在徐宅附近租屋,以便邀其赏鉴,获其延誉。徐当时主持风气,登高而呼,衡文者率皆从而附和。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有位杨翰林是徐乾学的表兄弟,徐问他是否想当顺天乡试主考官,杨曰“幸甚”,徐又说:“有名士数人不可失也。”当晚徐就送来一份名单,原来是预先拟好的录取榜帖。翌日杨翰林主试的圣命下来,入闱后身不由己,就照徐所拟定的名单如数取之。榜发后舆论大哗,徐乾学又用心计打动康熙,默许了这次违规操作。还有某名士反复到徐府投刺,且每次都向阍者行贿,但却只通报姓名,不急于求见。徐乾学感到奇怪,就主动约见此人,问他有何所求?其人故作忸怩之态,强问之,乃长跪道:“欲得来科状元耳。”徐答曰:“已有人,可求其次。”这位名士则表示宁愿推迟一科,定要状元及第。对此非分之想,徐乾学竟然许诺。可见他操控科场的能量有多大。

刘体智《异辞录》卷一记载,高心夔曾长期在肃顺家做塾师,肃顺以高为国士,待之甚厚。后高心夔参加咸丰十年(1860年)殿试,肃顺一心想让高心夔当上状元,考前问高曰:“你向来书写很快,何时能将试卷誊写完毕?”高答曰:“大约在申酉间(今下午五时前后)。”到殿试之日,肃顺嘱托监试的王大臣于下午五点钟全部收卷,这样那些书法好但速度慢的考生就来不及誊完试卷,按违例要降至三甲,以保证高心夔能高中榜首。但事出意料之外,因收卷过早,没能完卷的多达百余人,他们一概被列为三甲,而高心夔恰在其中(据中华书局2007年版《清朝进士题名录》,高为二甲第十五名进士)。

又据李伯元《南亭笔记》,年羹尧与和珅都曾干预科考。年镇守西安时,幕府中有位叫蒋衡的举人,年甚爱其才,谓之曰:“下科状头当属君。”因为年声势煊赫,考官皆不敢违抗其意。而蒋举人预测年骄横过甚,灾祸将临,及时借病辞去。萧山汤金钊未第时曾解囊资助过一位同乡,此人之女被和珅买做小妾,此女入京后告知和珅汤的赠银之事。这年汤入浙闱乡试,和珅遂亲笔书写汤之姓名,飞马送给浙江主考,汤金钊本已考中第三,主考见字后拔为解元。第二年汤入京会试,主考劝汤去拜见和珅,则三元可得。汤言道:“和珅在朝,今生不复入都矣。”直到和珅死后,汤才中进士。蒋、汤二位不愿依附权贵而中第,气节实堪嘉许。

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二说:“本朝自乾嘉以来,得鼎甲者,其出身以内阁中书及各部小京官居多,论者谓此二官于登第为最利。膺是选者大都工于书法,或当时知名之士,既登朝籍,遇事更得风气之先。而殿试读卷诸大臣,或为旧时座师,或为本署长官,或为同乡老辈,赏识有素,故此中遇合亦非偶然。”这种科场人情既属难免,操作起来也不难,因为清代殿试卷不誊录,凭字体就能辨认是何人试卷。当然这也要视读卷大臣的人品而定,如遇到刘统勋、刘纶那样不讲人情的正直大臣,关系愈近则愈无鼎甲之望,赵翼当年的殿试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朱彭寿所说的这一现象,直到晚清依然存在,如翁同龢担任殿试读卷官时,先搜拔文廷式卷擢为榜眼,又搜拔门生张謇卷擢为状元(《国闻备乘》卷一)。虽然文、张二位确有才能,但阅卷大臣有意搜拔,对其他考生而言毕竟有失公平。

3.考官送人情。昭梿《啸亭续录》卷二记载,刘凤诰乾隆四十五年(1789年)参加殿试日,天已昏黑,试卷誊录未就,几位监试大臣欲逐其出场,礼部侍郎常青说:“此生书法极秀劲,可给烛,让他把试卷誊抄完毕。”后来刘凤诰高中第三名探花,对常侍郎感激不尽,终身谨执弟子礼。按当时规定,殿试对策以一日为限,不准给烛,凡天黑未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常侍郎破例给烛属于违规之举,对刘凤诰而言真是天大的人情。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三记载,乾隆乙酉科(1765年)浙江乡试,龙泉县令顾梅坡入闱阅卷,九月初四日各房的荐卷已选定,即将出榜公布了,只有一位县令尚未阅完,他手持一份试卷对诸房官说:“此卷可中魁,只可惜第一题已被蓝笔所抹(定为不合格),奈何?”诸同考传阅该卷,皆称善不已。但已经被黜,无法重向主考推荐。顾梅坡说:“诸位如果觉得此卷应该推荐,我倒有个办法可以洗去痕迹。”于是便以白纸衬托卷底,用干净毛笔蘸水轻轻洗去,尚留微痕,再用硃笔密加圈点,然后呈给主考。主考阅罢击节叹赏,但因解元已定,只得名列二十名后。揭榜以后,才知道是杭州考生潘庭筠。赴鹿鸣宴时,潘庭筠向其房师叩谢,房师指着顾梅坡说:“这才是你的恩师。”于是将其中曲折告诉潘某,潘向顾梅坡叩头至地,口称门生。

据孙静庵《栖霞阁野乘》“潘文勤之好士”条记载,晚清苏州籍大臣潘祖荫好收藏金石,奖掖后进。光绪十五年(1889年)会试前,吴县举人许某入京赴考,其人颇有文名。一日,潘祖荫设宴邀请江苏籍举子聚饮,席间出示一尊眉寿宝鼎,铭文斑驳可辨。潘对座中人曰:“诸位何不将此铭文抄录下来,此中大有佳处也。”众人心领神会,争相传写而归。到会试之际,潘祖荫担任总裁,第二场五经文有“介我眉寿”一题,事先潘已将眉寿鼎文印刷若干,分送给各同考官,嘱凡以铭文入题者一律推荐。各房考奉命唯谨,其中一人独与潘祖荫龃龉,他自己房中用铭文者偏要予以摒弃,而恰好就有那位潘祖荫最赏识的许某。当会试填榜之日,潘祖荫亲临坐镇,见同里名下士皆入彀中,掀髯自喜,可始终不见许某之名,不免深感遗憾。孙静庵评论道:“科举之时,佹得佹失,其流弊有如此者。然文勤(潘祖荫谥号)当时犹有爱才之意,固不可与夤缘关节者比。”然则天下人才众多,何独偏爱同乡?潘祖荫此举难免有徇私嫌疑。

爱才而不免徇私的例证颇多,如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记载,张謇参加光绪甲午科(1894年)殿试时,翰林院修撰黄思永被派充收卷官。黄是光绪六年(1880年)的状元,又与张謇是同乡旧识,当张謇交卷时,黄思永迎而受之,展卷观看,见卷中有一字空白,是挖改错字时忘了填补。黄立即取出怀中笔墨,为之补书。当时收卷诸公通常随身携带笔墨,以备成全修改者。张謇试卷中还有一处格式错误,“恩”字上误作单抬,黄复于“恩”字上补一“圣”字。然后黄思永又将张卷直接送给赏识张謇的翁同龢,于是张謇遂大魁天下。如果不是黄思永的成全,张謇的考卷按例当置三甲之末。

还有考官之间互送人情的。《香祖笔记》卷七记载,王士祯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八岁时乡试中举,试卷为房考和主考所赏异,本已定为解元。有位七十岁的同考官李应轸对王士祯的房师夏人佺说:“某老矣,若使解元出自本房,差慰迟暮。公能相让,则感激不尽。”夏、李本是江南大同乡,李又请求再三,夏乃许之。而李欲荐元者滕某本拟第六,年近六十,主考杜振门起初很为难,经不住李应轸的一再恳求,勉强同意,王士祯则由第一改为第六。揭榜后拜见考官,主考颇后悔,告知其中缘由,并对王说:“子文合作元,此亦命也。”考官之间送人情,这分明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正,却以宿命来推脱责任。王士祯虽然表示不介意,但那位李县令则难免内心有愧了。

科场人情有时也发生在同场较艺的考生之间,宋代欧阳修就曾在礼部试时帮过生病邻座的忙(见《默记》卷中)。《国闻备乘》和《南亭笔记》均记载,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抱病参加会试,入场后头昏脑涨,连题目都难以分辨清楚,幸得同号舍的杨延俊为之照料。头场三题,第一题李备有现成文章,由杨代为抄录,后两题李无法答卷,则是杨代为捉刀(殿试李鸿章中二甲第36名,杨延俊中三甲第70名)。李鸿章虽然擅长八股文,但如果没有杨某相助,恐怕要延迟一二科方能中第,因而李鸿章后来对杨某之子格外关照。又据《冷庐杂识》卷七,杭州举人戴兆元工于诗,嘉庆戊辰(1808年)科参加会试,临号某友人因病请戴代作试帖诗,结果友人中第而戴却落榜了。

分享:
(0)

相关推荐

  • 【史海钩沉】清代科举路上的艰辛

    清代科举考试之残酷,与今天的高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拿会试来说,一是科次少,常科三年一科,加上恩科.加科,平均两年多才考一次.二是每科录取人数少,多则400人左右,少则不足百人.因此,对于绝大多数 ...

  • 通往公正的路(附2016考研泄题案处理结果)

    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后新增加的一条,在第二百八十四条后新增一条:"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 ...

  • 晚清京剧表演艺术家刘赶三(王政尧)1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新兴的京剧诞生了第一批行当齐全的杰出表演艺术家.其时,画家沈蓉圃以写真的手法将其中的十三位京昆名宿画入一幅一丈有余的画卷之中,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同光十三绝>,刘赶三便是 ...

  • 顺治十四年顺天丁酋科场案

    清朝入关后,很多体制都沿用明朝,包括科举考试制度.此制度是隋朝发明,西方国家认为此制度在选拔干部上有一定科学性,因此把隋文帝称为千古一帝.虽然历代王朝对科举制度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程序,但依然有作弊行为 ...

  • 导致鲁迅祖父差点丢了性命的科场舞弊案,是怎么回事?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呐喊>是小说集,鲁迅这段话却来自于 ...

  • 档案《清朝科场舞弊大案之康熙诛杀奶妈亲子之谜》

    档案《清朝科场舞弊大案之康熙诛杀奶妈亲子之谜》

  • 丁酉科场案

    酉科场案发生于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岁次丁酉,屡兴大狱,株连甚广.是中国自有科举以来最血腥的作弊处罚事件. 顺治十四年(1657年),岁次丁酉,先后发生三次科场舞弊案,分别为丁酉顺天乡试案.丁 ...

  • 太白童子教你如何拜文昌星君科场得意

    如何祭拜文昌星君 "拜文昌鳌头德胜牌"具有强大灵验的摧学.助学.发科.利功名,振文章,发文财等作用.祭拜盒与德胜牌共同使用效果更佳. 一.祭拜时间: 拜文昌按农历立春日.小寒节,文 ...

  • 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顶底轮回)

    郑重申明:本号一切内容仅为分享,交流,号主不保证其真实性,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更不承若任何收益.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请理性甄别.如果大家觉得好,请大家转发和关注我! 下面是微信公众号,还没关注的朋 ...

  • 业内要闻 | 一场关节专业国际交流盛宴开幕倒计时

    · · ·  CCOS   关节专业学术年会 国际连线·同步直播 19th June 19th June 19th June 这里即将召开一场 国际盛宴 业内专家分别来自 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 ...

  • 封神榜,与朱元璋时期的一场科场舞弊有很大的关联

    封神榜,与朱元璋时期的一场科场舞弊有很大的关联

  • 揭秘唐伯虎当年科场翻车的一通书札!

    吴宽<致欧信为唐寅乞情札>纸本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自使斾到吳中不得一書,聞敕書已先到,亦未審何時赴浙中,極是懸懸.茲有囗今歲科場事,累及鄉友唐寅,渠只是到程處,為坐主梁洗馬求文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