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

李广生

在区域的课程会议上我提出“学校使命”这个概念。好几位朋友在会场上就开始与我微信互动,也许是“使命”这个词触动了大家的某种情愫——我这么认为。

“学校使命”和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校训”等说法可谓是一脉相承,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学校对教育的理解和办学的追求。而我对“学校使命”这个提法情有独钟的原因是,它彰显了教育人的情怀、责任和担当。教育人,是要有点情怀的。

针对课程的改革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校际间博弈的又一赛点,各级各类学校均在课程上大做文章,特别是随着课程自主权的进一步下放,学校拥有更大的空间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课程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群芳竞艳之势,学校的办学活力由此得到大大提升。然而,究竟谁是改革红利的最终获得者呢——学校、校长、教师,还是学生?——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学校使命是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和行为准则,或是说:无论从理论上建构还是在实践中推进,课程建设都要围绕学校使命展开,为学校使命服务。唯有如此,才可以走出“围绕课程做课程”、“为了课程做课程”的误区——本次改革虽名为课程改革,亦指向改革课程,但目的并非课程。当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一种逻辑起点和行为准则之后,课程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便不是课程,而是对学校使命的梳理和思考——集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慧,立足学校实际,瞄准时代发展,传承学校文化,为孩子的现实需求、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作长远打算和总体规划。这样一来,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就跨入一个新的境界。

我隐约的觉得学校办学大致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拼实力,第二重境界是拼智慧,第三重境界是拼情怀。拼实力阶段看的是大楼,拼智慧阶段看的是大师,拼情怀阶段看的是孩子。由大楼而到大师,由大师而到孩子,学校的发展境界越高,其关注点和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越小。越是大学校,越有大情怀;越有大情怀,越关注小孩子——我发现这条神秘的似乎带有悖论性的定律后,一方面为之欢喜,一方面为之担忧。欢喜的原因自不必多言,任何人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寻找到温暖和爱都会由衷的欢喜。我曾说过,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教育中缺少对生命的关怀,教育就是一架日夜轰鸣的冰冷的机器。担忧的原因则是意识到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做大事、追求轰动效应的思维模式让一些学校充满激情甚至热血沸腾,其结果往往是忽视了学校使命。

我本想从学理的角度对建构学校使命提出几点建议,如:从哲学的维度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从社会学的维度思考教育的社会价值,从心理学的维度思考学习的本质,等等。但我意识到学理上的分析只能解决认识的问题,虽然认识和情怀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情怀并不随着认识的清晰和深刻而自然而然的丰满温润起来。相反的是,越是朴素的认识越能启发和温暖人们的情怀。北京教科院储宏启教授曾提出:像培养自己的儿媳和女婿一样培养孩子。——这便是一种情怀。如果深究下去这一提法背后也有相当深刻的对教育的理解,但他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把孩子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师生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结成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体,如果把它再放大一些,整个人类何尝不是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体呢!

论及学校使命,必须回到人的立场上,因为人是学校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校使命并非是回答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而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学校使命固然和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视为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基石,但切忌围绕特色和品牌定义学校使命。教育从来不追求特色和品牌,只追求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品牌和特色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特色和品牌乃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商业化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校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也不能随波逐流——人的立场必须得到坚守。工业4.0时代的到来,让教育者意识到必须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殊不知智慧工场和智慧学校的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为特定的对象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以人的立场为核心的学校使命在未来社会更加彰显。如果说有所改变的话,那也是由关注整体转向关注个体,由关注所有的人转向关注每一个人,由关注规模化转向关注定制化。北京十一学校所推行的“一个学生一张课表”的做法,正是这种转型的典范。与其说是技术手段让他们的学校特色凸显,不如说他们通过技术手段让学校使命更加鲜明。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到现在已经影响到国内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无不以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为旨要。这便是教育的责任和担当,推及至学校,则是学校的责任和担当。换而言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之所以不用“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实为把它认定为学校的责任和担当——学校使命感召下的——内化于心,而不仅仅是作为可以贴在墙上的口号。有使命,有责任和担当,学校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墙壁、教室、操场、实验室,还有学校的课程、活动、仪式等等,均是这有机的生命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办学活力即来自于他们的生命活力的展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曾几何时这一做法让人们心驰神往,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然而因为使命感的缺失或变异,它不已经异化为“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训话”了吗?

隔阂正在加剧,而技术的介入让隐藏在和谐表面下的隔阂日益显露出来,教与学的矛盾、课程与课堂的矛盾、实际获得与实际需求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管理与服务的矛盾、规范化与个性化的矛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一股脑的从裂缝中涌出,教师不知所措、学校茫然四顾、家长怨气冲天。有人说教育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而我认为教育改革无时无刻不再进行,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真正让世界不安的是,教育正在步入一个比拼情怀的时代。学校使命,不仅是对教育改革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情怀的呼唤。

孔建斌
封面及文章插图均为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孔建斌摄影作品,特此鸣谢。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