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024):调和阴阳——释“阳”(陽、昜)

朱英贵

成语“调和阴阳”意谓使阴阳有序,何谓“阴阳”?从造字本义来说,日光照不到的地方为“阴”,日光照得到的地方为“阳”。本文试解“阳”字的正体字“陽”及其初文“昜”的构字理据及其字义演变源流。

一、“(陽、昜)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阳”(陽、昜)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在上图的古文字字形中,前两个甲骨文字形为“昜”字,由“日”和“丅”组成,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上升之形,本义是日升。下面是关于“昜”字的几种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卷九勿部:“昜,開也。从日、—、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皃。”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昜”,就是云层打开见到太阳的意思。它的字形由“日”、“—”、“勿”三个构件组成。另外还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表示飞扬的意思,一说是表示生长的意思,一说是表示强者众多的意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昜,開也”补充解释道:“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闢戸謂之乾。故曰開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昜,即古暘,为陰陽字,侌者见云不见日也。昜者云开而见日也。从日,—者云也。”

从上面诸家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昜”是早期构造的初文,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日”作为辅助表意的偏旁,于是就有了“暘”字,再后来将偏旁“日”换做“阜”(阝在左),于是就有了“陽”字。可见“昜”就是“陽”(简化字作“阳”),也就是“陰陽”的“陽”,“陰陽”二字当中“阜”(阝在左)这个偏旁都是后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陰”(阴)原本写作“侌”,“陽”(阳)原本写作“昜”。“侌者见云不见日也。昜者云开而见日也”,“陰陽行而侌昜废矣”。正因为“昜者云开而见日”,故许慎与段玉裁都解作“開(开)也”。

在上图的古文字字形中,后一个甲骨文字形为“陽”字,甲骨文字形中没有“暘”字。在甲骨文字形的“陽”字中,初文“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所以“陽”字是个“亦声字”,“昜”这个偏旁兼表意兼表音。“陽”字中的“阜”(阝在左)表示山地(山岗或山坡),“昜”表示日光照射,整体表示受光的山坡,即山地受光的南坡。

金文的“陽”字有两种字形,前一个金文字形承袭甲骨文字形未加改变,后一个金文字形在甲骨文中“昜”(日光照射)的字形上又增加了表示太阳的光影,表示日光照射物体时的光线效果,是得表意更加形象。

小篆的“陽”字承继金文字形,形体更加规范整齐。隶书以后的现代汉字则将小篆的“阜”写成左耳旁(阝在左),简化字又用“日”替代正体楷书的“易”,这便是今天大陆所写的简体“阳”字。

《说文解字》卷十四𨸏部:“陽,高明也。从𨸏昜聲。”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陽”,就是又高又亮得日光,它是一个形声字,用“𨸏”(阜)作为表意偏旁,用“昜”作为标音的声旁。

综上所述,“阳”字的初文“昜”字的构字理据是“日升”,“阳”字的后起字“陽”字的造字本义应是跟有云遮蔽的“陰”(阴)相反的“日光”或“明亮”,综合二者的表意范畴,“阳”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太阳或日光。

    三、“(陽、昜)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阳”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太阳或日光。例如:“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楚辞·远游》)王逸注:“日耀旭曙,旦欲明也。”洪兴祖补注:“《诗》云:杲杲日出。”再如:“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小雅·湛露》)毛传:“阳,日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晶莹剔透又繁盛的露珠啊,没有日光的照射它们就不会蒸发。又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中的“斜阳”兼有西斜的太阳与日光的双重含义。

“阳”字由此太阳或日光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诸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日光照射的向阳一面。例如:“岷山之阳,至于衡山。”(《书·禹贡》)再如:“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周礼·考工记·轮人》)贾公彦疏:“记识其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之处。”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山的南坡或河床的北面。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故朝南的斜坡才可能被日光照射,因此山的南面为“阳”,而河床北岸的斜坡才可能被日光照射,因此水的北岸为“阳”,此所谓“山南水北为阳”的道理所在。例如:“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列子·汤问》)所谓“河阳之北”即黄河的阳岸(北岸)以北。再如:“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又如:“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是表示物体的正面,前面。例如:“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仪礼·丧服》)唐贾公彦疏:“凡裳前三幅后四幅者,前为阳,后为阴,故前三后四,各象阴阳也。”再如:“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板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为天王。”(宋·苏轼《四菩萨阁记》)又如:“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清·顾炎武《日知录·钱面》)

三是表示物体的外面,表面。例如:“阴血周作”(《左传·僖公十五年》)唐·孔颖达疏:“外为阳,内为阴。”再如:“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

其二,表示鲜明,明亮。例如:“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楚辞·九歌·大司命》)王逸注:“阴,晦也。阳,明也。”再如:“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吕氏春秋·审时》)陈奇猷校释引夏纬锳曰:“‘色阳’是颜色鲜明、漂亮的意思。”又如:“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曹植《洛神赋》)大意是: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这里的“阳”有光明的意思。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温和,温暖。例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豳风·七月》)毛传:“阳,温也。”再如:“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左传·昭公四年》)杜预注:“愆,过也。谓冬温。”又如:“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晋·陶潜《杂诗》之六)王瑶注:“阳,温暖。” 又如古诗词中的“阳春曲”、“阳春歌”中的“阳”就都含有温暖之意。

二是指春夏季节。例如:“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文选·潘岳〈闲居赋〉》)李善注引《神农本草》:“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再如:“时阳初暖,临川送离。”(晋·潘岳《笙赋》)

三是表示与“阴”相对的意义。例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高亨注:“一阴一阳,矛盾对立,互相转化,是谓规律。”再如:“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素问·阴阳离合论》)又如:“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这就是所谓“阴阳”的“阳”,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与“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何谓“阴阳”?从造字本义来说,日光照不到的地方为“阴”,日光照得到的地方为“阳”。这个意思的“阳”应该是跟下文“公开、明显”的意思有关,因为日光照得到的地方才“公开、明显、暴露”,大凡具有“公开、明显、暴露”属性的事物即为“阳”,反之则为“阴”。讲究“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学问,已经超出了汉字字义的范畴,拙文就不涉及了。

其三,表示公开,明显。例如:“而箕子被发阳狂。”(《大戴礼记·保傅》)其中的“阳狂”就是公开发狂。再如:“故胜己者,则不得闻,闻亦阳不知也。”(晋·葛洪《抱朴子》)这当中的“阳不知”意谓明显不知道的意思。成语“阳奉阴违”的“阳”也是用的这种引申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外露,显露。例如:“阳者进谋,几者应感。”(《管子·侈靡》)戴望校正:“阳者谓显明其事者,欲进而为谋。”再如:“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成玄英疏:“阳,显也。”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假装。例如:“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韩非子·说难》)再如:“春正月,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汉书·高帝纪上》)又如:“故胜己者,则不得闻,闻亦阳不知也。”(晋·葛洪《抱朴子·疾谬》)

二是表示男性的,雄性的。例如:“阳倡阴和,男行女随,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再如:“男长女幼者,阳舒阴促。”(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又如:“阴鸟之飞也,头缩而足伸;阳鸟之飞也,头伸而足缩。”(明·叶子奇《草木子·观物》)

由此又可引申指凸出的。例如:“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明·陶宗仪《辍耕录·古铜器》)再如:“古所谓阴阳文者,言其用不言其体。”(明·文彭《印章集说·辨阴阳文》)篆刻用语“阳文”的“阳”则是凸出的意思,即指印章上凸起的花纹或文字。

三是指男性生殖器。“阳”字由“公开、明显”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出“外露、凸出”的意思,因此阳具、阳痿等词中的“阳”即取男性生殖器在体表外露之意(相对于女性生殖器内藏而言)。例如:“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唐·顾况《囝》诗)再如:“堂邑县一乡农,甫生时,阳长三寸,及稍长,阳长一尺,今三十余岁,无人与婚。”(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巨体人》)

由此又可引申指精气,精液。例如:“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为野合。时叔梁纥过六十四娶颜氏少女,故曰野合。”(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六)再如:“方与妾交媾情浓,忽内传他旨呼李,李心虚,以为携妾事泄也,遂脱阳死妾腹上。”(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李太青》)

其四,表示复苏,生长。例如:“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阳,生也。”再如:“积美阳芬香,以通之天。”(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又如:“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潜《杂诗》之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人世。例如:“庙后明德堂,堂后尊经阁,高大主事,庙门与学门,二木皆受干金之克,阳宅以门为口气,生则福,克则祸。”(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儒学》)旧时堪舆家称活人的住宅为“阳宅”,与墓地阴宅相对。再如:“冥中以我阳寿未尽,即令回阳。”(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农夫附尸》)又如:“盗亦有道,吾无如何,汝姑回阳间,一别妻孥可也。”(清·袁枚《新齐谐·七盗索命》)

二是表示开放。例如:“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后汉书·班固传上》)李贤注:“合谓之阴,开谓之阳。”再如:“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晋·陆机《短歌行》)

三是表示干旱。例如:“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汉书·王莽传中》)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厥罚常阳。阳,旱也。”再如:“天时旱暵,圣虑焦劳……自春徂夏,稍致愆阳,以日系时,不忘善祷。”(宋·王禹偁《为宰臣谢赐御制歌诗表》)

其五指天。例如:“乘虬兮登阳,载象兮上行。”(《楚辞·王褒〈九怀·通路〉》)王逸注:“意欲驾龙而升云也。”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晴天。例如:“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文选·张衡〈西京赋〉》)薛综注:“太微宫,阳时则见,阴时则藏。”

二是指中午。例如:“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礼记·祭义》)郑玄注:“阳读为曰雨曰旸之旸,谓日中时也。”孔颖达疏:“案《洪范·庶征》云:‘曰雨曰旸。’旸谓亢阳干燥,日中之时,亦明日中干燥,异于昏明。”

其六指亢阳之气。例如:“天式从横,阳离爰死。”(《楚辞·天问》)王逸注:“人失阳气则死。”再如:“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唐·韩愈《重云一首李观疾赠之》诗)又如:“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宋·杨万里《晓炊黄竹庄》诗之二)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刚猛。例如:“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易·否》)高亨注:“坤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再如:“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庄子·人间世》)成玄英疏:“阳,刚猛也。”

二是表示大,强大。例如:“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阴,小;阳,大。”

根据上面对“阳”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阳”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阳”字在相关成语中还保存有表示太阳、表示山南水北、表示光明温暖、表示公开明显、表示阴阳相对等多重含义。

其一,成语中的“阳”字表示太阳的意思,例如:

丹凤朝阳——比喻贤才逢明时。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葵藿倾阳——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源自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鸣凤朝阳——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语见《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

夕阳西下——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语见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二,成语中的“阳”字表示山南水北的意思,例如:

衡阳雁断——衡山南峰有回雁峰,相传雁来去以此为界。比喻音信不通。源自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渭阳之情——渭阳:渭水的北边。传说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直到渭水之北。指甥舅间的情谊。源自《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语见《后汉书·马援传》:“其令许侯思愆田庐,有司勿复请,以慰朕渭阳之情。”

洛阳纸贵——洛阳:洛水北岸的城市。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源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其三,成语中的“阳”字表示光明温暖的意思,例如:

阳春有脚——阳春:光明温暖的春天。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源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瓃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瓃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语见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昼阴夜阳——依我国古代阴阳之说,昼属阳,夜属阴。“昼阴夜阳”表示天道反常,将有灾异。语见《后汉书·王允传》:“月犯执法,彗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

其四,成语中的“阳”字表示公开明显的意思,例如:

潜窃阳剽——公开或不公开地剽窃。

阳解阴毒——指表面和解背后下毒手。语见明·李贽《答来书》:“盖彼皆君子路上人,决无有匿怨友人,阳解阴毒之事。”

阳奉阴违——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亦曾当面劝过他,无如卜知府阳奉阴违,也就奈何他不得。”

其五,成语中的“阳”字表示阴阳相对的意思,例如:

不阴不阳——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语见清·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十四回:“这样的不阴不阳,教我怎么好呢?”

颠倒阴阳——犹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燮理阴阳——燮:调和;理:治理。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语见《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阴差阳错——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源自明·王逵《蠡海集·历数》:“阴错阳差,有十二月,盖六十甲子分为四段,自甲子、己卯、甲午、己酉,各得十五辰。……甲子、甲午为阳辰,故有阴错;己卯、己酉为阴辰,故有阳差也。”

调和阴阳——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语见《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治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阴阳惨舒——古以秋冬为阴,春夏为阳。意为秋冬忧戚,春夏舒快。指四时的变化。源自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语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阴阳交错——指把阴和阳搞差了。后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闻太师这一回阴阳交错,一时失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