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和小林》:大人才分对错呢 | 土城·早茶夜读428
428丨大林和小林
土城金句
大人才喜欢分对错,作价值判断
孩子才不管呢
《大林和小林》:大人才分对错呢
文/ 土城
大家好,我是土城,欢迎收听“早茶夜读”,转眼10月,今年写稿任务终于只剩下4篇了。
写这篇的时候,我正带着娃上机器人课。
卡哇伊风格的教室外墙上,有机器人的卡通图画。“10”后们,从出生起,就与机器人打交道,看机器人的动画、漫画,模仿机器人的说话、动作,甚至开始学习如何制作机器人,他们将来还可能要学会如何与机器人共处。
这是83年前的人们不可想象的童年,假如时光两端的孩子有机会互看对方的生活,应都如同童话一般。
坐在这样的空间里写“大林和小林”,更加觉得童话之于孩子的可贵,更加觉得83年前张天翼为孩子写童话的可贵。
《大林和小林》,讲故事的方式上,比许多故事高明。故事采取兄弟失散分头叙述的结构,展现两人不同的奇遇,很具有现代感。在人物角色设计上,符合儿童思维特点,许多地方不符合成人固有的逻辑结构,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期待文章的进展。一部童话作品,如果大人看着舒服,那肯定出了问题。
比如,小说模糊了人与动物、怪物、非生物的界限,他们不是生活在平行世界,而是混住在同一个世界,国王、生意人、公主、王子、普通人、动物也混住在同一个世界,这都打破了成人的界限,是孩子的思维模式。不同身份之间的生物,尊者不尊,卑者也不见得多苦。看到没啥权威的国王,可笑的公主,有钱人的累赘,好像他们才是被歧视的群体。
又比如,故事中的“尺寸”是极为夸张的,界限是模糊的,一个人饿了可以吃几百只鸡,怪物其大莫辨,有时候遮天蔽日,却能生活在主人家里,那么想要逃离它的人得速度多快呢?这些地方都不能细细辩论、琢磨,但这都符合孩子对大小、空间、数量、长度等度量的模糊特点。
再比如,规则的含混,也很有孩子特点。国王、地方官员的执法,也是含混不清,并无绝对的标准,其惩罚也是举重若轻,举轻若重,我们看上去很严重的事,处罚却很随意,有些很随意的小事,惩罚却极为严厉。
在我看来,这都是极高明的地方。张天翼真是顺着孩子的思维在写。
浏览网上解读,很多文章都简单地把大林和小林对立起来,认为一个好吃懒做,变成寄生虫,另一个人正直勇敢,具有反抗精神。这种解读,潜在地想说,财富就是恶的,奋斗者则天生带有光环。
我读这部长篇童话故事时,带着另外的感觉,不愿意被百科上的简介束缚住思维。我时刻提醒自己,大林、小林,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结果,都是在孩子的思维下推动的。
这不是一个善恶分明的故事。大林,成为富家公子,是偶遇,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它遵循了孩子喜欢安逸的天性。大林与小林相比,不是他更坏,而是他并无机会直接目睹不幸和不公,而小林亲眼看到了压迫和强制,这种感受对受害者而言更为激烈,更加清晰。而大林,因为地位,很少面对那种局面。小林拿着铁球砸死四四格,其残酷程度在这事里可比怪兽吃人,他偷拿金刚石,私自贩卖金刚石,破坏法律,在任何背景下都不该提倡。但小林,也依然是循着孩子的天性在行为。
前面说到故事中规则的含混,也说到其他多处的模糊。可以说,这部童话的高明就在于含糊不清。含糊不清是孩子的视角,正义与非正义,大小高矮,强大与弱小,都不那么分明。
谁不听我的,谁不顺着我,谁不给我舒服,谁就不好,大林、小林们不都是抱着这份朴素的思维吗?慈善家要救百姓,市长要救国王,不同物种在那里讨论,跟参加party一样,各表其身份,完成其形式上的任务,乐在其中,救不救人都在其次了,就像孩子的注意力被勾引走了。
韩寒的电影里曾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在我看来,大人才喜欢分对错,作价值判断,孩子才不管呢。作为孩子,他们只在意新奇的故事就那么发生了,才不去思考那事在成人眼里究竟对不对。这是《大林和小林》故事作为童话存在的价值。
2019.10.07~2019.10.13
「大林和小林」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洋泾滨
下期主题
鬼土日记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