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三个“世界”|大史·早茶夜读694

694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我在北京的三个“世界”

文/ 大史

29岁,程序猿

━━━━

在北京这几年,我经历了三个生活空间,这三个空间仿佛如平行世界一般,简直就是三个世界。
刚来到北京时,就住在单位大院,平时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楼。单位大院是个神奇的地方,拥有完整和泾渭分明的工作区、生活区、商业区和休闲区,商业少的可怜。到了上班时间,在这个单位工作的人,步行五分钟左右,就能从家里到达办公室。商业只有超市、理发店和快递点,外卖也进不来。但是很适合生活,大院的人们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单位工作,彼此熟悉,治安也是出奇的好。自行车、电动车停在家门基本不用上锁,大人也放心孩子在小区里疯玩,不用担心走丢,休闲区有个田径场,篮球场,中间还有个带池塘的小花园。
大院白天和傍晚又不一样,大院的白天很安静,只有孩子和看孩子的老人。大院新引进了一个大超市,其营业状态也是潮汐式的,白天工作时间人少的可怜,到了下班时间,仅仅是结账就要排很长时间。而傍晚的大院又是热闹的,工作了一天的人们,饭后在小花园和马路上散步。田径场上是锻炼的大人和疯跑的小孩。年轻小伙在球场上拼搏,偶有上篮球班、足球班的孩子在球场上集中上课。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前三章提到的人行道的作用类似,提供了安全感,加强了人群的联系,教化了小孩子。
大院外面就是另一个生活空间——城中村。乱搭乱建的农民自建房,给村民打来不菲收益的同时,低廉的房租也吸引了不少打拼者来到这里定居。一个月房租不到1000,最贵也不超过2000,在北京没有“赶人”之前,城中村的租户少说也有近三四万人。每天早上排队等公交车的人们,经常要等好几趟才能挤的上。城中村的生活却很有烟火气,物价也比城中心低的多。北京城区中,两个人在商场吃顿饭少说人均也要四五十,这里只需要一半。马路边上还有摆摊的,从傍晚到晚上也是人声鼎沸。商业业态也很丰富,水果店、理发店、超市、饭店笔笔皆是。虽然人很多,但在治安方面也没乱到哪里去,毕竟也是北京城,最多只是车太多经常堵车。虽然这里交通有些许不便,但却是给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负担得起的安身之所。
后来在北京结婚,不光彩的啃老在石景山安了个小窝。石景山区和北京别的城区不太一样,大部分居民楼都是首钢留下的,整体城市面貌也是比较旧,而且街道上老人比例出奇的高,仿佛就是20年后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大部分社区的模样。我所在的小区也是一样,虽然是石景山区最早的商品房校区之一,但建成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小区的老人比例很高,和大院相比,小朋友的数量和密度都要低一个数量级。到了晚上,小区的中心花园广场最多的是跳广场舞的阿姨和遛弯吹牛的大爷,偶有跑步的年轻人和疯跑的小朋友。而且小区垃圾桶的可回收物由于经常被扫荡的缘故,比例也是低的可怜。和大院相比,商业生活真的是方便的多,小区门口就是超市,快递和外卖可以送货上门。但邻居却是少有交集,在这里已经住了将近两年,和邻居却少有认识的。就比如住在我楼下的,虽然经常在半夜被他们夫妻俩吵架的声音吵醒,但至今还不知道他们的模样。只是不方便的地方是每天将近两个小时在路上,对北京的早晚高峰更是有了切身的体会。当看到雅各布斯对“花园城市”理念的吐槽时,回想起在西五环路边拆迁制造的绿地,感觉更是一言难尽。
大院,城中村,商品房小区,这就是我在北京这几年经历的三个生活空间,而这,就是我的北京城。

今晚二条

舒庆春改编《十五贯》

汪曾祺整理《卖竹筢》

后来终于做出结论,属一般历史问题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北平旅行指南》是遭遇降级的迷失北京| 新老东京旅行指南之客舍何处| 写得这么细,就怕你被坑| 散文式旅行和小说式旅行| 那些年,我和孩子们是这样穿越北京城的| 按「梁陈方案」改造这座城| 别把菜单误认为是食物| 无论如何,我感觉到那就是北京了|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