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哲学类学科分支专业]
发展历程
1912年,北京大学成立哲学门,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
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五四”运动到二三十年代,中国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成立逐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体系,如1950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等。
1963年10月,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哲学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代码为060011。
1989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暂行规定》,将哲学专业列为社会科学类。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社会对哲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各高校对哲学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哲学(010101)和伦理学(010103)两个专业调整为哲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10101,属于哲学类。
2012年、2020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哲学专业仍属哲学类,专业代码仍为010101。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 师资规模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等具体情况确定师资规模。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生师比要求,哲学专业的生师比原则上不高于16:1。专任教师一般应不少于12人。
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兼任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专任教师的水平并符合教学要求。
- 师资结构
(1)50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2)应有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或海外学位的专任教师,具体比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
(3)专任教师具有非本校最高学历背景的教师不少于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20%,55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不少于30% 。
- 教师水平要求
(1)教师的专业背景应覆盖本专业知识体系所含领域;
(2)教师应能独立讲授专业基础主于类课程或专业方向类课程1-2门;
(3)在中国国内核心期刊或境外相关期刊发表哲学专业论文,或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的研究课题等。
- 教师教学要求
(1)专业课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经典和相关文献,培养学生的哲学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2)应当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3)应当努力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4)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 教师发展规划
教师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追踪学科前沿,更新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各高校和院系应重视与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待。
设备资源
- 信息资源
各高校应当为哲学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信息资源,配备哲学专业图书资料,订购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哲学专业期刊,购买一定数量的哲学专业数字资源库。
- 教学设施
各高校和院系应当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包括必要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学辅助人员等。
教学经费
各高校应保证为哲学专业本科教学提供每年不少于学校其他文科专业经费平均数的经费投入,且能逐年有所增加。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体系
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自身实际,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和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环节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
各高校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 质量管理措施
充分发挥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日常管理、定期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日常管理:由院系本科教学负责人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管理,指定专人对教学运行与质量进行管理。
定期管理:由学校和院系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或专项评估。
过程管理:建立和实施院系负责人听课制度、专家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
质最评估:注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特别注重毕业生创新创业成就,积极收集意见反馈,以此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专业培养
专业概论
哲学专业学什么?
哲学(Phil)是理论学科和人文学科领域内的最深邃学科,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它的本质是认识和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希腊文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学哲学,就是学习智慧。对此,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正聿曾提出较深刻的见解:“学习哲学,最重要的就是锻炼和培养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前提批判’的理论思维能力。哲学的爱智,无论是对自然的惊讶,还是认识人自己,都不仅仅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关切,对生活境界的陶冶。哲学,是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为学与做人,其道一也。哲学的爱智,还是一种反思的、批判的思想活动,它要追究各种知识的根据,思考历史进步的尺度,询问真善美的标准,探索生活信念的前提。”[1]
学哲学需要什么条件?
学习哲学必先了解历史、地理、文学、管理、自然科学等知识,只有以以上学科作为基础,才能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
了解历史、地理,才会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并以此认识现在,推断未来,形成关于社会的时间、空间发展概念,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真正哲学体系;了解文学,才能将所学的哲学思想和相关领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学哲学的人的文学素养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精进;了解管理学,才能领悟到哲学在微观社会、个体社会环境中的体现与运用,才能知道哲学是研究组织变化和发展的必须条件;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哲学的依据,也是研究社会发展运动的参照工具。
总而言之,学习哲学需要广泛的阅读,特别是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思考、批判。
一个优秀的哲学专业毕业生应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最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具备出色的外语应用能力。[1]
培养模式
- 3+X模式
这是哲学本科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体系,其中的3是指3门哲学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X是指哲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 基于生态教育观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哲学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多领域、宽口径的研究人才,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广]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课堂理念生态化: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回归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哲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课堂理应成为师生知识、情感、行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成为学生生命得以成长教师专业得以发展的共同体。课程设置的开放性:要求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动态的改变,以实现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哲学专业教学过程应追求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多元动态平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师生之间的生态平衡,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二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平衡,教学必须贯彻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环境舒适、教学思想先进的多种教学系统相平衡;三是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平衡,应该尽量还原教育生态链,侧重形成性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原则,鼓励学生从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与人交流、参与对话并倾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隐喻和陈述方式的声音。
- 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哲学系把本科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涵盖所有哲学二级学科的通识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哲学通识性知识;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交叉课、技能课和专题课,注重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为其走向社会做好铺垫。安徽大学改变办学思路,引进一些非哲学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大适应未来不同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如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导师制等辅助性教学措施。主辅修和双学位制是通过主修哲学辅修其他专业,或获取哲学学位和另一个专业的学位,使得学生在哲学专业和其他学科方面都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广西大学从1998年开始实施“导师制”,通过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导师主要是从三年级开始,指导一年半时间,导师的职责在于为高年级学生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培养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前期准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南开大学从2002年开始在本科教学中推行“全程导师制”,为本科一、二 年级的学生配备班级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人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引导学生从事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
培养规格
- 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自主创新创业而延迟毕业,采取的方式包括保留学籍、休学等。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原则上不低于60学分,总学分应根据各高校规定执行。
授予学位:哲学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者,可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 知识要求
学生应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的历史与理论。
学生应掌握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国内外哲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 能力要求
学生应基本具备创造性地学习哲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具备将所学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用于处理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具备能够以哲学思维方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理论基础、严密的理性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及文字表达能力、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方法,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各类实践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攻读研究生、出国深造或从事教育、政务、媒体、宗教事务管理等各类综合性社会工作。该专业拥有哲学硕士和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权授予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该专业只招收文科考生。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历史,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知识,受到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线索的系统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训练。
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
2.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
3.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
4.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了解国内外最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
6.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
主干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哲学专业在课程建设上致力于强化基础、注重经典、拓宽领域、不断创新,已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哲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1]
苏州大学主要课程设置: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当代知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概论、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史、哲学专业英语。
总体框架
哲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课程应重视课堂教学和课余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环节应当视课程内容占有一定比例。
课程体系中应当包含创新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纳入学分体系,具体学分比例由各高校自行规定。
理论课程
- 公共基础类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军事理论与实践课程等。
公共基础类课程内容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 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包括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应包括至少l门自然科学领域课程和1门创新创业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内容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自行设詈。
- 专业理论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和专业方向类课程。
专业基础主于类课程:均为必修课程,采取'3+X'模式,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三个领域的课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开设哲学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
专业方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应注重经典阅读、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研究。鼓励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类实习和专业科研活动。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各院系必须为学生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所有活动必须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专业类实习: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类活动、哲学专业暑期学校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实习时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2个月。
专业科研活动:包括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哲学类学术会议,或学生自主科研、发表哲学专业论文以及其他相关学术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也可并入专业科研活动中计算学分。
毕业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哲学专业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对相关学术文献(基本文献、已有研究成果、相关理论与方法)有较为系统的掌握。毕业论文必须以哲学理论问题或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相关学术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反思为特征,主题明确,论证清晰。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哲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比较困难,初入社会的哲学专业毕业生待遇没有热门行业的毕业生高,社会对哲学人才的需求量也没有其他专业那么多。相对而言,哲学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十分有限,与同年扩招的热门专业学生数量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哲学专业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人数是超过其他专业的,在某些高校,考研人数甚至达到一半以上。
从短时间来看,哲学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并不是找不到工作,通常只是这些毕业生还处在调适的阶段,是暂时性的。岗位不是没有,也不是哲学专业学生无法胜任那些岗位,只是存在对岗位的满意度与是否愿意就业的情况。
考研方向
哲学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也可以跨专业类别考研。
就业方向
哲学专业毕业生适宜从事国家及各省、市社会政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哲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国家及省、市县党政机关和宣传部门、各出版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企业的实际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第三产业的公关、咨询、市场政策分析工作等。
开设学院
院校名称
|
院校名称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南开大学
|
河北大学
|
山西大学
|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1] 2015高考专业精细解读:哲学 · 中国教育在线[引用日期2016-01-31]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