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阳明论中看标本中气

太阴阳明论

1.太阴明阳,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1.1阴阳易位

太阴阳明在生理上有一个特点,太阴阳明,阴阳易位。为什么叫阴阳易位呢?首先是太阴肺(口咽,食管),太阴肺过了然后是阳明胃,阳明胃过了是太阴脾(小肠),太阴脾过了是阳明大肠,所以它叫阴阳易位。

1.2更虚更实

第二个是虚实相更,胃虚而肠实,肠实而胃虚。这个在西医看,胃肠的运动是什么呢,它是分段序贯发生的运动,每一段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包括运动与分泌),前一段的消化道活动又可影响下一节消化道的活动。食物的消化活动,不仅取决于食物所处消化道的活动,而且取决于上段与下段消化道的活动(包括运动与分泌)。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实),促进下一段消化道的排空(虚),下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实),抑制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虚),就导致了胃虚而肠实,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

1.3更逆更从

太阴阳明,最后还有一个特点,升降相因而更逆更从。清阳自下而升,转肺归心(与吸收活动密切相关),升者为逆,自下而上。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与消化活动密切相关),降者为从,自上而下,所以叫更逆更从。

升与降相互影响,清阳不升每至浊阴不降,浊阴不降又影响清阳上升,故叫升降相因,升者为逆,自下而上,降者为从,自上而下,故名更逆更从。

2.太阴明阳,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2.1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

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讲土啊,土有阴土与阳土的区别,也就是说它这个五行分阴阳。阳明是阳土,太阴是阴土,阴土阳土它升降纳运有别。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不过太阴之病,也有降极反升者,阳明之病又有升极反降者。

2.2阴土阳土,润燥喜恶不同

阳明阳土,喜润而恶燥,润则受纳通降,燥则关格不入。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燥则运化升清,湿则腹满自利。这里面润燥喜恶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太阴阳明有表里中见的联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来,“少阳太阴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这句话很重要,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中见什么,太阴中见。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之间它实际上有三个关系。第一,燥湿混杂,第二呢,燥湿互化,第三是燥湿同形,就是我们讲的燥极似湿,湿极似燥,燥极似湿,这个在结直肠癌可以看到的,中见舌苔红腻,纳呆眩晕,芳香苦燥淡渗都不见效。湿极似燥,你看五苓散,明明是水湿停留,它表现出来便秘、小便短少、发热、口渴,那就湿极似燥。

阳明喜润而恶燥,必赖中气太阴湿化,故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如果中见不足,它就要燥化,成为阳明腑实证。从本就成为阳明腑实证(燥屎),从标就是阳明经热证(大渴),就是说这个大承气汤(芒硝)与白虎汤(知母)的问题。如果中气太过阳明就可以见湿证,可以见寒湿证和湿热证。所以经常这个阳明的湿热证与寒湿证,表现为大便秘,腑气不通嘛,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阳明。

2.3阴土阳土,寒热虚实不同

阳土为病多实多热,就是阳明胃和阳明大肠,多实证热证。阴土为病,多虚多寒。所以说实则阳明,阳道实也;虚则太阴,阴道虚也。这里头主要原因就是少火生土,有君相之别。阳土生在君火,它的火就容易动生实热,故胃火宜弱不宜强。《伤寒论》有泻心汤,治胃火心下痞,泻心泻什么,它就是泻心中的君火。阴土所生在相火,相火易衰而生虚寒,故脾阳宜强不宜弱。所以《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个就讲的阳道实。还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是阴道虚,所以后天太阴脾虚每每伤及先天肾阳而传入少阴,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丸治疗。

2.4阴土阳土,气血多少不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素问·血气形志》说“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所以阳明胃与大肠,是多气多血的腑病。阳土之病,往往是日久,由气入血,出现固定的疼痛,呕血,便血,血瘀癥瘕,舌紫暗,脉涩。这些就和我们讲的结直肠癌是有关系的,而小肠(太阴脾)就很少发生癥瘕。

2.5太阴明阳,体用相济

体用相济是什么意思呢?用见之于外而容易被大家观察到,体藏于内而容易被大家忽略。太阴体阴而用阳,阳明体阳而用阴,脾用为阳而主运化升清,胃用为阴而主受纳腐熟,这是因为脾的运化升清需要脾阳温煦推动,胃的受纳腐熟需要胃阴滋润。但是体不足者,其用也乏。化谷以气,既有脾阳之气,也有胃阳之气。现代医学所谓之消化道动力,既包括肠动力,又包括胃动力。化谷以汁,既有胃阴之汁,又有脾阴之汁。现代医学所谓之消化腺分泌,既有胃液分泌,又有肠液胰液的分泌。

同时脾胃也互为体用。胃阳腐熟,实赖脾阳运化;脾阴升清,也赖胃阴滋润。脾阳不足,日久胃阳亦乏,胃阴不足,日久脾阴亦枯,故临床每多补脾阳以通胃阳,滋胃阴以养脾阴,此即医家每重脾阳胃阴而忽略脾阴胃阳之由来。

3.太阴明阳,升降之枢,气化之本

阴阳者,升降之枢纽。从贲门以上它是上焦的,它跟心肺在一起,是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贲门到幽门,就是这个胃,它属于阳明胃,幽门到阑门就是小肠,它属于太阴脾,这两个属于中焦,一个主腐熟运化,一个主升清降浊。阑门到魄门,就是大肠肛门属于下焦,是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所以阴阳它是升降的枢纽,太阴脾主升,阳明胃主降,太阴阳明就是一个升降的枢纽。

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胃降,则上焦的火金下潜;脾升,则下面的水木蒸腾。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所以人身上的升降由中焦的影响很大,就是胃降脾升,他就导致上焦心肺下沉,下焦肝肾上升,所以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

具体说来就两句话啦,阴阳者,升降之枢纽,太阴与阳明一个主升,一个主降;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脾胃的升降沟通上下,即心肺与肝肾。

图2 脾胃升降图

4.太阴阳明,内寓胃神

为什么我们说太阴阳明内寓胃神呢。人身上有两个神,一个是心神,一个是胃神。你比如说心脏,心脏它有自主神经的,浦肯野氏纤维是它的自主神经。它自己就可以跳。你把心脏拿出来,心脏自己就可以跳的。而这个胃呢,胃有胃神,胃在消化道也有内在的神经的。我们说的胃,包括胃和肠,消化道内在的神经丛,它可以控制自己的运动。你把肠子剪下来,在体外它自己可以动的。人身上可以自己控制自己运动的,就是心脏和消化道。所以我们中医说有心神有胃神,胃神就指我们的谷神。而且这个胃神还可以影响心神,为什么呢,消化道通过脑肠肽来影响我们的大脑。所以说这个谷神不死啊,它是有道理的。

胃神或者谷神,与消化道的关系,有阴和阳的关系。阴包括胃阴、脾阴,跟消化道的分泌功能有关系。而阳包括胃阳、脾阳,与消化道的动力有关系。阴呢,是受消化道的分泌影响,阳呢,主要受消化道的动力影响。

5.三焦两仪辨证法概要

人体的气化它是以中气脾胃为根,以阴阳(太阴与阳明)为本,以三焦为道。分而言之为三焦,合而言之它就是阴阳,分而言之是阴阳,合而言之它无非就是中气的变化。

我们的辨证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融为一炉,用阴阳去定性,三焦去定位(即阴阳来定它的病性,三焦来定它的病位),从而阐明人身的气化,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复其三焦气化,这就是我们所谓三焦两仪辨证法。以前名叫三纲两常辨证法,以三焦为纲,阴阳为常,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今天改为三焦两仪辩证法。它可以使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

飞门到贲门(口、咽、食管),属上焦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贲门到阑门(胃和小肠)属中焦阳明胃与太阴脾所主,主腐熟运化与升清降浊,其中贲门到幽门(胃),阳明胃所主,主腐熟通降,幽门到阑门(小肠),太阴脾所主,主运化升清;阑门到魄门(大肠)属下焦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

补脾阳,宜甘温;通,宜甘辛(辛甘可通阳,腑宜通即是补);滋胃阴,宜甘寒(胃阴易亏,胃火易动,甘养其阴,寒泻其火);养脾阴,宜甘淡(脾阳易亏,纵有阴伤亦不可妄用寒凉,以太阴本湿标阴,从本无真热,热者气虚生大热,脾病每多挟湿,总宜少佐淡渗)。故理中、四君,为补脾阳之方;半苓、平胃,为通胃阳之方;养胃、益胃,为滋胃阴之方;参苓白术,为养脾阴之方。

《温病条辨》说“上焦如雾”,非轻不举,上焦宣痹汤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中焦如沤”,非平不安,所以有半夏泻心汤;“下焦如渎”,非重不沉,所以有承气汤。

(0)

相关推荐

  •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太阴阳明病知识点内容总结请大家收好

    太阴阳明病篇:中气在地是土,在人应脾胃. 太阴阳明论(上) 一.三焦谷道论 1.三焦是水道.谷道.气道. 2.七冲门: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 3.上焦为太阴肺所主,很多时候使用太阴 ...

  • 足太阴阳明

    <太阴阳明论>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 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从 经脉联系.生理功能. 受邪及发病特点等方面 广泛地讨论了 脾与胃的关系 故篇名即为 "太阴阳明论" 作品 ...

  •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二十九)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 ...

  • 王四进经方讲座-78-脾阴亏血糖低;太阴阳明:阳明湿热:茵陈蒿汤证:胰腺炎和黄疸病(阳黄和阴黄)

    阳明经的合就是降的意思,就是把三阳经的阳气收藏到三阴里面.阳气不能只在外面,就和五脏气化一样,要把阳气收藏到肾水里面.少阳在中间是枢纽,还有脾胃的功能.太阳开需要少阴的能量,还需要脾胃参与气血,脾胃产 ...

  • 王四进经方讲座-57-脾阴亏血糖低;太阴阳明:阳明湿热:茵陈蒿汤证

    阳明经的合就是降的意思,就是把三阳经的阳气收藏到三阴里面.阳气不能只在外面,就和五脏气化一样,要把阳气收藏到肾水里面.少阳在中间是枢纽,还有脾胃的功能.太阳开需要少阴的能量,还需要脾胃参与气血,脾胃产 ...

  • 自我康疗29: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自我康疗29: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恐龙世界的毁灭,祸因究竟是天作孽还是自作孽?这个地球村的历史之谜,至今依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人类世界的知识精英也就无从考 ...

  • 猪苓汤是太阴阳明方,有清热化气、养血利水...

    猪苓汤是太阴阳明方,有清热化气.养血利水的功能,药仅五味,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方中多是甘寒的药,能清热利水,又能养血,是通过利水而使热消,所以对于湿热互结的病证,能起到清热化气.渗利水湿而不伤阴,养 ...

  • 高建忠:水疝因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睾丸鞘膜积液)

    水疝因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案例胡某,男,6岁. 2010年4月19日初诊. 患儿2年前因阴囊偏坠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家长求助于中医治疗. 诊见:水疝,盗汗,口干,晨起咽干,大便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 ...

  •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二)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