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常想一二 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 不思八九
——读《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的传记文学《苏东坡传》记叙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生。都说这本书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可我却不以为然。首先书的写法并非严格的人物传记写法,虽然章节整体以时间为序,可每篇中均会写到之前或之后几十年的事,更像是以事件为主;其次书中的苏轼并非历史上真实的苏东坡,很多野史趣闻也写了进去,但有没有给读者明确指出;最后此书作为人物传记夹杂了太多作者的情感,林固然十分喜爱苏,刻画的苏轼太过于完美。
我个人是十分佩服王安石的,历史上的变法本就不多,成功的更是寥寥,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也没有成功。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社会要进步,总得变革当时的顽疾,要改革就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变革者就难免骂名滚滚,战国时的商鞅、清朝的雍正均是如此。现在来看,王安石的变革是有其先进性的,他的文学造诣也很深,一生宦海沉浮最终也并未得志。但他居安思危,在社会相对太平的年岁里本有太多的成规可寻,可他没有墨守,无论官位高低、事件大小均变革创新、开拓进取。
王安石做为苏轼的政敌自然不得林语堂喜欢,书中掺杂了些诋毁王安石的言语,但整体来说林对王的记叙还是相对公正的。我一直在想要有怎样的才情才能用非母语的作品扬名于世界。《苏东坡传》本是英文作品,我读的是它的中文译本,我一直在想才华横溢的林语堂是如何将苏轼的作品翻译成英文的?翻译本来就很难,翻译诗词就更难了,诗词的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怎样才能让苏轼的诗词形神兼备的用英语表达出来,想想都头痛。林语堂除了是文学家外,真不愧是位语言学家。虽然我对他这本书并不感冒。
最后就是苏轼了,自幼背着他的诗长大的我绝对是东坡铁粉。他本人乐观豁达又集聚才华和幽默感。有句俗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人引申出了“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的对子。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为官有政绩、为民有乐趣。读他的诗就感觉快乐,不由得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和他比起来,自己的困难都不是事儿。最后以我最爱的《定风波》结束: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于2016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