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牌楼:中国特有的立体史书 ——从龙门的“工部”牌楼说起

富阳龙门,是孙权后裔聚居地,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线上的国家一级景点,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孙承安、孙华、孙伟良三位孙氏后裔,通过自己的笔触细腻解读龙门,汇集成书《在龙门读中国》。本文为“建筑文化”的第七篇《牌楼:中国特有的立体史书——从龙门的“工部”牌楼说起》。

《在龙门读中国》三月即将出版

作者介绍

孙承安

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等文集。

孙华

1966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教育逾30年,曾获杭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现任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副校长。

孙伟良

1973年2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28年,曾获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现任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三小副校长。

牌楼:中国特有的立体史书

——从龙门的“工部”牌楼说起

□孙  华

龙门有座气势恢宏的“工部”牌楼

承恩堂坐落于龙门古镇的老街上,朝南的正面是牌楼式砖石门墙。牌楼上题有“工部”“冬官第”等大字,门楣上镶有笔与元宝,寓意“必定如意”。无论远观还是近看,恢宏气势都会扑面而来。它是孙惟和为纪念父亲孙坤,经朝廷恩准后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建造的。

孙坤,字景祐,号素斋,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卒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他七岁丧父,十三岁时母亲去世,由兄嫂抚养长大。他从小勤奋好学,考中秀才后入县学就读,中浙江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后入太学,不久进工部。他为官勤勉清廉,因此被提拔为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其时,皇帝命他督造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八十余艘,限期一个月完成。他合理安排,科学调度,按时完成任务。皇帝又命他率工匠一万余人到南京宝船厂施工,九年后功成,他因此被提升为本部郎中。不久,升他为奉议大夫,且恩推三代,父母妻子均获诰封。最终,他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四岁。

明朝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又称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孙坤多年任职工部,因此承恩堂又称冬官第。

龙门曾有许多牌楼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中,“下牌楼”“后头坞牌楼”之类记载不少。由此可知,旧时龙门曾经存在过许多牌楼,有建于村外的,也有建于村中的。建于村外的古牌楼,早已踪迹全无。现立于古镇入口广场上的那几座牌楼,是近年专为旅游开发而新建的。不过,古镇民居中,至今还留存着几座明清时期的牌楼,抬头仰望它们,人们便可阅读古镇数百年的历史文化。

知名度最高的应属义门。义门牌楼,是燕翼堂的大门。只是,内中厅堂已毁,仅存门楼。它是明代嘉靖年间为褒扬孙潮而建,因为他在灾年时为全村村民缴纳皇粮,又以1000余石稻谷赈济四乡灾民。门楣正面雕刻了麒麟,寓意吉祥如意;背面的雕刻是仙鹤,代表长命百岁。综合起来,其意可知。

相仿的还有怀德堂的“粉署流香”牌楼。它是义门孙潮的后代为颂扬先祖的德行而建。虽说因20世纪70年代失火被损毁,可仅凭余留的门墙,也可想见当时的气派。

老街上,还有一处牌楼,就是东端的“石扶梯”孝子牌楼。虽说古牌楼已不存在,可它的牌匾名“钦褒纯孝”存留至今。这位孝子先贤名孙钥,字世用,对父母非常孝顺。父亲去世,他按古礼隆重安葬;抚养庶弟长大成人,情逾骨肉。母亲去世,搭草屋守墓三年,昼夜不归,早晚祭祀。清雍正八年(1730年),皇上亲赐“钦褒纯孝”匾额以资褒奖,并拨库银勅建孝子牌坊。

从龙门村民的口中,常可听到一个“地标”称呼:牌楼底下。与石扶梯相仿,该处的古牌楼也已不复存在。该处牌楼建于何时,目前尚无确论。但此处曾有一座牌楼耸立,则是确实无疑的。

“牌楼底下”进入旧厅的通道,是早先周边村民劳作之余的小憩闲谈之处。他们坐在通道两侧的简易长条凳上,聊些家常、发些牢骚、传些小道消息。偶尔,还会有人说几段大书,内容无非是《三国》《水浒》《说唐》之类。

“牌楼底下”还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祭街(路)。村民为故去的家人办丧事,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祭街(路)~在老街上进行祭祀,具体地点包括石扶梯、清明道地、财神堂、赖家弄口、牌楼底下,三祭或五祭由丧家依据实际情况确定。

牌楼的形制与功用

牌楼的形制多种多样。按立柱形制,牌楼可分为两类:“柱出头”式(或称“冲天”式),其立柱高出明楼楼顶;“不出头”式,其顶端是明楼的正脊。

按间数和楼数,牌楼可分为许多种: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等。间数、楼数的多少,由事主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牌楼所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决定。

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牌楼、石牌楼、砖牌楼、琉璃牌楼、彩牌楼等。木牌楼,因为其材料为木制品,虽都经防腐处理,还是易受风雨虫蚁侵蚀,留存较难。砖石牌楼,因为耐侵蚀,留存可达数百年。琉璃牌楼,大多建在皇家宫苑、佛寺建筑群内,显得肃穆威严。彩牌楼,则是一种临时构筑物,用于庙会等大型集体活动场所的装饰,一般用竹木搭建而成。

牌楼,周朝时就已存在,因此历史已很悠久。发展到后来,几乎遍布每个城镇与村坊,在许多园林、寺观、宫苑等处也常可见到。因此,牌楼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其入口处一般都耸立了漂亮的牌楼。史料记载,牌楼还曾多次作为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如,1867年中国参加世博会时,中国馆入口大门便是以竹、木、麦秆等建造的牌楼;1876年的世博会上,中国馆正门就是一座精心打造的全木牌楼,它们所具有的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深深吸引了参观者。

牌楼,最初是作为表彰或纪念孝子、节妇、廉吏、义士、圣贤的载体而建造的,其功用也就是褒扬,相当于现在的奖状奖杯。现在的奖状奖杯,直接颁发给个人,存放于屋内,影响他人的时间不会很长、范围不会很广。而早先的牌楼,如同硕大甚而精美的“奖状”“奖杯”矗立路边、村口,让事主的事迹在数十上百年中被十里八乡传颂。发展到后来,牌楼又逐渐增添了其他多种功用: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作为区域的分界标志,作为社会等级的标志,作为装饰性建筑,等等。正因如此,曾经遍布中华大地的牌楼不仅成了一道道的独特景观,更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载体。

为表彰或纪念某人某事而建的牌楼,其背后都有故事。孝子牌楼讲述孝顺长辈的故事,节妇牌楼讲述贞洁烈女的故事,功德牌楼讲述为地方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故事。而同一牌楼的更名,则体现了时代的变迁。比如,北京的中山公园中,有一座“保卫和平”牌楼。这座牌楼,原先建在总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纪念坊”,是清廷迫于压力,为纪念被击毙的德国公使克林德于1902年建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该牌楼被迁至中山公园,改名“公理战胜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牌楼是值得保护的文化遗产

留存至今的古牌楼已经为数不多,原因可谓多种多样:年久失修,或遭遇火灾,导致损毁;人为破坏,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使得北京的不少牌楼被毁坏;因城市建设而拆除;毁于战火,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所处环境特殊(如宫苑、公园、旅游胜地内)、所衬托的主体建筑特殊(如孔庙、名寺)、所用的建材牢固(如石牌楼)、人为保护(人们认识到其历史价值)等原因,不少牌楼得以留存至今。

留存下来的古牌楼,不仅是城市乡村、风景名胜的无可替代的点缀,让人一看便知这些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更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教材。比如,在富阳新登镇众圃村东南,就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三间四柱五楼重檐歇山顶的石牌楼,其明楼正面牌匾上镌刻有“圣旨”二字,龙门枋南北均刻有“清布政司经历冀培周公墓道”。新登镇胜总村也有一座三间四柱五楼重檐歇山顶的石牌楼,明楼正面牌匾上镌刻“圣旨”二字,圣旨牌下正额刻有“节孝”二字,牌文记载:“皇清乾隆三十九年奉旨题旌”,“丙午年仲冬月吉旦立”。(摘自《富阳的古民居》)如果仔细观察,人们便可较为清晰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建筑艺术、道德观念、民间信仰等诸多文化因素。

遗迹、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就显得更为紧要。我们应该尽力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遗迹、遗产保护的关系,绝不能如原先那般动辄轻率地拆除。这,事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事关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提升。

可喜的是,现今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大力提倡保护性开发。就如龙门古镇,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对于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努力进行保护和修复。

图书预定通道

01

预订福利

前100位预订图书

三位作者将联合签名

预定本书

图书到货后配送到指定预留地址

预订图书我们将邀请参加新书交流会

02

预订通道

预订签名本价格:55元/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