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将替代抗生素,对孩子是一种救赎?别闹了
在临床中会遇到一类家长,家中给孩子常备益生菌,拉肚子用益生菌;呕吐用益生菌;便秘用益生菌;肚子痛用益生菌;胃口不好用益生菌;湿疹用益生菌,感冒发烧也用益生菌……
由于益生菌不算是“药品”,所以大家就有一种心态:横竖不是药,不吃白不吃,反正吃了也没有坏处,就吃点吧。
但最近流传于妈妈群体的一篇文《益生菌将替代抗生素,对孩子是一种救赎!》从标题开始就刷新了我们的三观!
随意截取其中的段落给大家感受一下:
对此,只能用一个狗年表情包来表达我的心情:
再往文末一看,哦,原来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神乎其神的内容,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荐“某某牌益生菌固体饮料”。咳咳,企图通过偷换概念将益生菌制剂推上神座的营销文,统统都是套路哇!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标题+伪科普内容,真的很容易让妈妈掉进“益生菌”神化的坑里,咱们还是就“益生菌将替代抗生素”这件事来扒一扒吧。
人体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的让某些细菌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对人体“友好”“有益”的细菌,人们称之为益生菌。益生菌通常定义为能够促进场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往往有助于防止身体被不友好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进食第一口奶以后,我们体内的肠道菌群就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了。
图片来源:tesco-baby.com
常驻肠道菌群可以分为两类:
① 共生菌:健康人体的肠道里,占绝对优势,约为99%;除了少部分打酱油的细菌,其他都属于益生菌。
② 条件致病菌:数量不多,平时在健康肠道内,由于被益生菌抑制,所以很安分;但一旦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就会繁殖起来,肠道微生态就会失衡,引起多种疾病。例如,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疾病;肝硬化;肝衰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益生菌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主要是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其临床表现按照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程度可以分为三度:
【一度失衡】 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祛除病因后可自行恢复;
【二度失衡】 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可有慢性疾病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三度失衡】 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为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
益生菌能调节肠道微生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少以上疾病的发生。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益生菌燃起了熊熊的期盼?且慢,市售的“益生菌”,确切的说应该是益生菌制剂。
而益生菌制剂,只是微生态调节剂中的一种。微生态调节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生产的一类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促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性活菌(微生物)制品,同时包括了这些菌体的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力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微生态调节剂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部分。
益生菌制剂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① 益生菌必须具有活存能力,并能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
② 在使用和储存期间,应保持活存状态和稳定;
③ 在肠内或其他生存环境内具有存活能力(不一定繁殖);
④ 必须对宿主产生有益的作用;
⑤ 无毒、无害、安全、无不良反应。
那益生菌制剂是否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减少以上疾病的发生呢?
美国儿科学会(AAP)在2010年发布了一份关于益生菌制剂的临床报告也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这份临床报告回顾了目前已知的益生菌和合生元的健康效益,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补充或食物,含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可以导致寄主菌群的改变。使用益生菌制剂对治疗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健康儿童以及预防健康儿童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
有低级证据显示,益生菌能减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结肠炎发生率, 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应用益生菌用于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婴幼儿绞痛以及预防儿童过敏的随机对照试验也未能证明益生菌制剂明确有效。
但益生菌制剂已被证明对预防人类癌症或治疗儿童克罗恩病没有作用。
为什么益生菌和益生菌制剂对这些疾病的影响怎么会差别这么大?
我们考虑几个原因:
① 益生菌是人体通过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定植菌,种类繁多,不同的个体所拥有的益生菌群都不尽相同;
② 益生菌制剂是人工添加的,种类比较单调,配方固化,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③ 人工添加过程还要考虑生物利用度,储存过程,使用过程,有没有细菌失活,口服过程会不会被胃酸破坏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说到这里,肯定有些人会跳出来说:报告都说了,虽然作用不大,证据不足,那不是有作用吗?你也不能证明没有用啊?
是的,我们不能否认益生菌制剂没有一点用处。但在决定需不需要治疗的时候不单单要考虑治疗本身带来的价值,还有考虑治疗带来的风险,权衡以后再做决定。
来看看益生菌制剂有什么风险?
在一项关于益生菌制剂安全性的系统性回顾研究中回顾了1984-2013年30年间在各大电子平台关于益生菌制剂的所有临床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① 益生菌制剂同过对共生菌的干扰,可能会令真菌或机会致病菌变的不安分;
② 一些实验表明益生菌制剂不完全安全,虽然严重的危害少见,但确实存在;
③ 虽然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制剂对急性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和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一定作用,但关于益生菌风险及不安全事件的研究还是很少。对于ICU患儿,术后患儿,住院患儿,免疫缺陷患儿这些高危人群会有引致败血症,真菌感染,胃肠道缺血等风险;
④ 益生菌制剂在肠道内可能会出现基因转移,可能导致肠道细种群对抗生素耐药性。
益生菌制剂,虽然含有“友好的”“有益的”细菌,但并不是绝对没有毒害作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循使用指征,密切观察使用后有无不良反应。不能把它当做看门的“万金油”,更不能把它当做是抗生素的救赎者。
医生妈妈写在后面
益生菌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虽然现有的研究的确不少,且有一定证据支持特定益生菌可预防或治疗其他疾病,但某种特定益生菌在特定情况下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不应该被扩大到其他益生菌。医生不应该鼓励在没有足够临床获益证据支持的情况下随意使用益生菌产品。
想告诉爸爸妈妈们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一样的,孩子的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要轻信宣传或者是听某某朋友说,而对益生菌的效果有过高的期望,更不要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开益生菌制剂。
参考文献
1. Tina Didari, Sara Solki, Shilan Mozaffari, Shekoufeh Nikfar& Mohammad Abdollahi (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afety ofprobiotics,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13:2, 227-239,
2. Carry Armstrong AAP reports on use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children,Pediatrics,December 2010
3.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106,9:3,193-206
4.Goldenberg JZ, Lytvyn L, Steurich J, Parkin P,Mahant S, Johnston BC.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 diatric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Issue 12. Art.
5.JohnstonBC, Goldenberg JZ, Vandvik PO, Sun X, Guyatt GH.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of pediatric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Reviews 2011, Issue 11. Art.
6. Allen SJ, Martinez EG, Gregorio GV, Dans LF. Probiotics fortreating acute infectious diarrhoe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0, Issue 11. Art.
7. BanksSSC, Thomas MR, Gordon M, Wallace C, Akobeng AK. Probiotics to preventinfantile colic.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6, Issue 12.Art.
* 本文首发于“较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