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教师的备课形式多些制度柔性
梁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代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与普及,教师备课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学校采用传统的纸质备课方式,定期检查,纳入考核;一些学校采取电子备课的方式,一人主备,集体共享;一些学校采用导学案;还有一些学校不要求固定的备课方式,由教师自主选择。
与之相对,不同的学校检查备课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学校一套模式,定量考核,与绩效挂钩;有些学校因人而异,分类考核,青年教师有青年教师的考核方式,老教师有老教师的考核方式。
相较而言,多样化的备课形式,因人而异的备课检查,尊重了教师的差异,更能激发教师潜力,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然而,这样的备课管理也会让制度缺乏必要的规范性与执行力。比如,有些学校对达到一定教学年限的教师不作备课考核要求。结果老教师们大多不备课,给年轻教师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破坏了管理公平,也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老教师是一所学校宝贵的财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教育教学流程,拥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纯熟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要求备课并不是不让他们备课,而是不要求写在备课纸上的传统备课。
因人而异、分类管理、因材施策才能激发制度活力,提高管理效力。对老教师特殊照顾,并不等于不让他们备课,而是放宽了备课形式,拓展了备课思路,让他们站在更高层面看待备课,释放他们的教学潜力,放大他们的辐射作用。为此,既要保持老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老教师的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制度公平,提高制度的普适性,不能因为特殊管理对青年教师产生误导,埋下不公平的种子。
有的学校虽然不要求老教师在备课本上书写备课,却要求老教师在教科书上备课,或勾,或画,或圈,或点,密密麻麻,自然随意,以供上课参考。教导处检查的就是这“杂乱”却独一无二、入脑入心的备课。如此宽松的管理方式,是对老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充分信任,可以将老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书写过程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研究教学、指导教师、站稳课堂。同时,也可以促使青年教师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教学,让其真正意识到备课的目的。
李希贵在《学生第二》一书中讲述到,其在高密一中工作时,学校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规定对老教师的备课情况不予检查,而是以他们自愿的方式,每学期将备课本集顺到教学资料室存档,专供青年教师借阅参考,学校根据借阅率的高低付给他们一定的稿酬。老教师都以高借阅率为荣,精心研究备课,不仅考虑怎么有利于课堂教学,还研究怎么有利于青年教师借阅参考。每学期下来,教导处统计备课本借阅率,成了全校教职工瞩目的大事。
让老教师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备课,为课堂打下坚实基础,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这才是对老教师备课管理的最佳境界。
(作者梁好,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