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是什么引起的?
湿气,或曰湿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
湿之来源,既是外感六淫之一,也可是体内病理产物。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将湿分为內湿和外湿两类。
下面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尽量以严谨和有参考来源的观点回答。
《黄帝内经》里湿邪的来源
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将湿邪的来源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气候异常,雨湿太过:
这个湿之来源的观点,可见《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体重烦冤。”
以及《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敦阜之纪……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
②饮食失调,过食肥甘厚味:
这个湿之来源的观点,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的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③居住或工作环境过于潮湿:
这个湿之来源的观点,可见《黄帝内经·痿论》中的记载:“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所以还有: “肉痿者,得之湿地也”的记载。
④脏腑功能失调,湿邪内生:
这个湿之来源的观点,可见《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其中湿的来源,前面三个属于张仲景所分得外湿,第四个为內湿。
中医还将湿分为湿寒、湿热
湿和热都为六淫之邪,但湿和热还可共患。
《素问》对湿热的最早描述可见如下记载:“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
这是中医对于湿热最早描述。
其他像相传为秦汉战国时期扁鹊所著的《难经》中说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在这里明确地将湿热所致的湿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的一个独立的病种,列入广义伤寒范畴,为后世深入研究湿温开创了先河。
到了金元时期,刘河间提出了“积湿成热”的理论,认为湿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
清朝时期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更加完善了中医对于湿热病症理论,像叶天士提出了湿热病症可内外相合并存之证。
至于湿寒之证,中医古籍中的描述仅仅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历代中医家的医案中。
湿和寒,也为六淫之邪,湿和寒交织在一起就形成湿寒病。
湿寒病多由阳气不足、湿寒过盛的人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由于当代人多喜凉食冷饮,湿寒之气直中胃肠,伤及中焦阳气,造成脾胃阳虚,不能化阴,湿寒困脾,致使升降失调,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水布失常,经络不通,水液代谢失常。
湿寒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慢性咽炎、颈椎综合病、肺炎、胸间积液病、冠心病、湿寒造成的多种胃病、肝病、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病、坐骨神经疼等,可参考融合中西医理念结合治疗。
湿寒病主要是阴湿寒邪,阳气被遏,不能升清降浊,化阴布水,症见身冷体倦,水谷不化,
要深刻的理解湿寒证,为什么能够久治不愈缠绵难愈,那是因为寒凝湿,湿裹寒,伤阳愈深,病势越重,湿寒黏滞,病伏愈慢,湿寒停滞,外邪又至,病见湿寒阴病。
但愿上述回答对题主理解湿之病症有帮助。
感谢邀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