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盆景不应忽视树种个性的彰显
作者:黄建明
树木盆景的美,是它所采用的树种在自然原生态状况下所形成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艺术化的再现。自然界的树木花草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不同的种类及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出它们各具个性特征的姿态;乔、灌、藤、柏松、花、果、常绿、落叶等。不同的树制作盆景后,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有差别的。给欣赏者带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树木盆景的艺术创作,首先要尊重树种的个性特征,充分了解它们的自然原貌,巧妙的因树处理,尽力表现出其具有个性美的形象,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如刚劲挺拔的松、虬曲苍劲的柏、疏影横斜的寒梅、潇洒高洁的竹以及它们在四季变换中所产生的不同景象等,均显示出不同树种所产生的不一样的艺术韵味及独特的魅力。
我们常说,盆景艺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高,我以为就是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脱离甚至违背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艺术美必须建立在自然美之上,这就要求作者对大自然中的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做更深人细致的观察。看看它们在自然界生长的形态,汲取营养,以此为创作源泉,再将其富有个性美的一面,借鉴书画、舞蹈等其他艺术元素,运用到实际创作当中,使树的个性美特征在作品中准确地展达出来,有形有神、形神兼备。这样的盆景作品,才有生命力及感染力。
我们过去学的、讲的、做的,是怎样选材、养护,是如何按某个流派的技法去创作,而针对如何彰显树种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很多大同小异、千树一姿的模样树。它们具有作者的个人技法特征,但书中的个性特征很难区分。这些作品工整精细有余,精神气韵不足,更体现不出一点自然树的野性,乍看让人非常兴奋非常喜欢,但细品之后,就逐渐感觉并不像初时那么吸引人。尽管如此,这些作品在流通领域很“吃香”,也得到一些盆景“发烧友”的追捧,但这不能证明它就是艺术精品,仅仅说明或归功于某些所谓的名人大师引导有方,某些经营者炒作巧妙而己。
正是由于市场导向的问题,一些初玩盆景的人在选材时方向、目的模糊不清,对所选的树种将来成型后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欣赏效果,缺乏足够的认知性及预见性,心中无“树”,盲目地追求古、奇、大、怪,以为这样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甚至以为将来能值大钱。有些人(其中不乏先富裕起来的私企老板)兴趣高而又自信,不考虑价格,自己认为好的,不惜多花钱购进,实则是些根本无法造就成“材”的桩坯。比如,不顾树种间的差异,按一般大树型的标准来选梅桩,结果梅花盆景所应体现的疏影横斜三两枝的傲骨神韵失去了,而被矮霸粗壮似古榕的形象所取代,玩梅花的意义及欣赏品味全无。更有甚者,有人在某杂志上介绍将松创作成柳的技法,还美其名曰“松树的柳格”。笔者以为这是对树的品格的扭曲,缺乏起码的尊重自然树的准则。说句不恰当的话,就好像硬将一个强壮的男人磨成瘦弱的女人一样。这种方法不是创造、创新,而是凭想象臆造,能说是高于自然吗?
在当前时兴的松柏类盆景作品中,存在着不少松、柏不分的现象。有的松似柏,枝托扭得像麻花,都是软弧弯,缺乏力度,令松失去了阳刚之气。而有的将柏的枝片做得工整僵硬,枝直片平,与古柏的团簇垂枝状背道而驰,违背了柏的内刚外柔的神韵之态。这种不分树种的机械的拼图式的盆景制作方式,不少人并未察觉到,但却正在误导一些初学者。其实怎样艺术化地再现松 姿柏态,有必要认真细心地拜读一下潘仲连、胡乐国的松类盆景及朱子安和上海一些作者的柏树作品。只要读懂前辈们在松柏造型上进行艺术处理的方式方法,再仔细看看名家画中松与柏以及自然界千年松、万年柏的差异,你就会慢慢地感悟出什么是自然,什么是树种个性特征的鲜明体现以及盆景中的树所应表现出的由外而内的神韵意境和精神内涵。【关注爱木盆景,和爱木一起玩盆景】
笔者谈出这些 观点,只是想说,搞盆景无论是想在艺术上有所追求,还是想在产业上有所发展,都不应该自以为是,只注重技法上的娴熟,以为有了“硬件”就足够了,其实关键是要加大“软件”的提升。不能仅用手做盆景,还必须用脑子思考盆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有充分地认识不同树的个性特征,并准确地在盆景中彰显出来,才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有灵魂的盆景佳作。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才能让人百看不厌。艺术价值上升了,其经济价值肯定会随之提高。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