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习以为常的声音,折磨了他整整10年

那是一天下午,骨科病房传来一阵刺耳的争吵声,我跟同事赶过去查看。

3床的刘大爷眉头紧锁,  面露铁色,口唇绷紧,目光回避跟任何人交流。

他的女儿则泪眼朦胧,说道:“爸,您说我们请假的请假、筹钱的筹钱,都准备好了,您一耍脾气说不做(手术)就不做了!您这不是……”

看他女儿面露难色,我赶忙接过话茬说:“刘大爷,我是值班医生。不管怎样,先请不要这么大声说话了!先消消气,慢慢说……”

我先试着给他按下“暂停键”:  人在生气时,坏的情绪来得迅速,调整情绪需要一定的时间,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只好暂时搁置一下。

我们都熟悉刘大爷的病史。他是10年前在当地医院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现在关节松动,准备在我们这里进行翻修手术。

怎么才能改变一下紧张的气氛呢?这时,我的同事开口道:“隔壁床也是一位高龄老人,心脏不好,吵闹的 声音 会让他心慌的。我建议,  我们去谈话间聊聊吧  。”

刘大爷转头看了看,眼神里传递出些许歉意。他同意了这个提议。

在谈话间,我们请刘大爷和他女儿坐了下来。记得情绪管理的老师说过,  让人坐下来,让身体的重心下降,  比较容易缓解急躁情绪,使人更快冷静。

之后,我试着跟刘大爷共情,站在刘大爷的角度也表示拒绝这个手术,然后耐心倾听,看看他闹情绪的背后,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过程中我发现,刘大爷在说到他之前的手术经历时,情绪显得更加激动。  “是声音,是电锯锯 骨头 的声音!10年了,我经常在梦里清楚地听到。每听见一次,就仿佛重做了一遍手术。”  刘大爷说。

是的,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方式大致有两种: 全身麻醉 和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就好像睡了一觉,醒来后手术也完成了。而硬膜外麻醉过程中,患者是清醒的。

基层医院大多选择硬膜外麻醉也是有原因的,方法简便且患者花费少。但刘大爷认为这术中的声音是他脑海里的梦魇,痛苦且深刻。

法国 语言学家、声音心理学家阿尔法特托马斯说过:“收听声音有两扇门,一扇是 鼓膜 ,一扇是 内耳 的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

电锯锯骨头会产生体内振动,作用于内耳的骨头,会产生记忆深刻的听觉回路。所以,从生理学上看,刘大爷说的一点不假。  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听得愈加清楚。

另外,手术也属于一种特殊的 创伤 ,刘大爷现在的状况也比较符合创伤后 焦虑 。他长期遭受脑海里声音的刺激,吃不好,睡不好,表现出易怒、 恐惧 、担忧,专注力下降。

手术中,锯骨头的声音可能仅仅持续了几十秒,  但这骨科医生习以为常的声音,却折磨了刘大爷整整10年。  所以,我们有责任对这个声音,对这个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主任,主任召集大家一起讨论,最后一致同意为刘大爷选择全身麻醉翻修手术。

讨论的最后,主任说道:“细节决定成败,虽然选择全身麻醉只是避免了刘大爷对恐惧声音的强化,但  他的心魔没有去除,他还有必要找心理医生谈一谈。”

刘大爷术后康复期,我们帮他联系了心理医生。出院的时候,刘大爷对我说:“我现在经常听最喜欢的戏曲,原来令人恐惧的声音慢慢淡化了。  其实也怨我,不是每一次手术都有那种声音嘛。  你看,这次手术我就没听到,呵呵……”刘大爷说完,跟我 相视而笑 。

是啊,如果我们把对细节的关注比作细小的水滴,这便需要我们自己这双发现的眼睛更加明亮,临床工作中真正做到用心去关怀,然后聚焦目标,持之以恒,这样定能击穿阻碍医患和谐的磐石。

文: 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赵忠全 吕树振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策划:谭嘉 余运西

编辑:余运西

投稿邮箱:yedujkzg@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