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肥水要“对症下药”!否则方法错误,分分钟变成“下毒”!
新的养殖季开始了,可低温肥水是很多人头疼的问题:有的人池塘水就是肥不起来,有的人池塘却肥得不要不要的——水色浓、浮游动物满塘,脑袋疼,这是怎么回事?
低温季嘛,不好肥是常见的事!
我们看看肥水的要素,我们换个角度来分析!
肥水是养殖水体浮游生物培育过程,其实质是:水中肥源向藻类转化,那么可以表述为:
产出藻类 = 肥源×转化率
在一定时间内,藻种和肥源投入一定,营养源向藻种合成转化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了这时间段产出的多少,也即转化率,那么影响这些转化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1)日照、水温、pH等影响藻类生长的条件因素;
2)塘里药残、重金属、青苔、毒素等危害因素;
3)参与生化反应的各类物质数量、属性及活力,活力也即这些物质的参与生化反应的能力;
早期肥水可以促进藻类的繁殖,培育浮游动物,为苗提供开口饵料;丰富藻类可调节水体透明度,避免阳光的直射,控制青苔的生长。EM菌配合有机肥,养殖前期使用,有益菌分解有机质,为水体藻类提供充足的养料,促进藻类繁殖。低温期间,使用em菌肥水培菌,抑制青苔,稳定水环境。
以上几类因素中,满足条件因素、减少危害因素大家都在谈,这里就不表述了,下面我们着重说说参与藻类合成的各种物质的活性,指温度、光照等相同条件下的快慢程度。主要包括:
1)藻种的活性:其实就是藻种的质量,其实自然界中大多数都有,不多说。
2)肥料的活性:这个跟肥料种类、配方、成分等相关,在低温肥水过程中尽量选择可溶性高,易吸收的肥料,如氨基酸肥、全溶性水肥等肥料,这是肥料厂家一直研究的课题,注意并不是释放速度越快越好,从释放出来到吸收还有一个过程,释放出来了但是吸收不了,就会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转化,就会变成肥害,这也是池塘中肥水投过多肥料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些肥料释放缓慢,过多沉积、时间长了也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极大问题,蓝藻爆发也不稀奇了。
3)水的活性:水是所有生化反应参与最大量的物质,性能如何也最被忽视,水在参与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和其它物质一样,也有活性高低(能力强弱)之分,活性高的水分子运动能力强,它与其它物质反应时渗透、溶解、代谢能力都强,光合作用效率也高,活性低就会使反应变得缓慢。大家看一个凉水泡茶的实验就理解了,水的活性高低,对溶出茶叶成分的快慢影响是巨大的。
大多数的养殖前期属于相对低温、光照不足的阶段。
初始进水投肥的过程实质是池塘生态系统构建的起步操作。
早春,低温肥水最容易产生藻类培不起来(即水肥不起来)的问题,除了温度低、光照不足是外部不可控因素之外,容易出现的负面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看水没有肥起来,多投肥,利用率和转化率虽说低一点,可总算是肥起来了,但问题是利用率和转化率低的事实带来一系列的后期问题。
大量存塘未被吸收的肥料危害巨大,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肥害”,这浪费肥料钱不说,还需要花费巨大代价减轻这种危害,比如化学药品、微生物菌剂,可事实是根本不可能全部消解掉,这就会给水产品本身带来病害、甚至批量死亡。
因此,前期为了肥水,我们水产人不能一味的增加投肥量来暂时解决肥水问题而带来中长期的后遗症,甚至是带来灾难,而是要改变观念,从提高转化效率入手,兼顾中长期营养源问题,尽量大限度的提高肥料在池塘中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水产行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tengshishuichan88(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