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四 · (九)老道有情还故里,幼童断义不回乡
《除欲究本》卷四
诗曰:
抛家弃产入玄门,慕道之心常固存。
因背师尊曾受辱,始知害里却生恩。
昔日董在江南时,途路之间,遇一道友,二人伴侣同参。
一日,道友说:“今日到我老庙上去,我出门十年有余,未曾回庙,我请道兄到我庙里歇宿歇宿。”
天晚才到,将进了大门,到殿上磕头已毕,只见那偏院树上吊着一个童子,一个人在那里手执着棍,痛打那童子。
童子喊叫:“快救命来!”这个打徒弟的人,见他师傅回来了,将棍放下,就与他师傅磕头。
他师傅问:“你打的那人是谁?”徒弟答曰:“与你收了一个徒孙。他背我逃走,不遵清规。我把他赶回来,因此打他,以戒下次。”师傅问:“他还吃酒来没有?”徒弟答:“没有”。师傅问:“他做贼嫖风来没有?”徒弟答:“没有。”师傅说:“你把他解下来我问他。”
他就去解下来,与他徒弟说:“你师爷回来了,你磕头去!”这童子与他师爷磕了九个头。他师爷问:“你为什么不遵清规背师逃走?”
徒孙说:“当初出家,原为修行,才当道士。”我师傅说:“我们这玄门道教先要行行三年,然后才能冠巾改装。弟子行行三年期已满了,方才冠巾。冠巾之后原旧还过日子做活。我师傅不识字,没看经书。”
“我看丹经上说:自古成道的那些祖师,未得道之时,都曾云游天下,访仙学道。得异人传授,然后才修行了道。因此,我要出门参方,告假三次,我师傅不准。弟子不辞而去,我师傅把我赶回来,说我背师逃走,不遵清规,后来没有出息,顿打与我。”
师爷听得此话,心上大怒。自己捶胸踏脚,唉声叹气。只说:“我错了!我当初知你是这样的人品,我也不收你作门人。你曾记得我与你冠巾之后,我说出家有三不留:住庙不留,参方不留,还俗不留。我说我也不能超脱你,教你出门云游天下,访仙学道。”
“你恋着此处,有衣冇食;你把修行的事付之肚外,不肯云游。你不参方,你还把旁人挡住,教他跟你做常工道士。我若不看你老了,我还要打你。照尔等如是之人,当早早还俗,不必久恋玄门,免拉十方之债。”
吩咐徒孙,明天跟我去参方。次日师爷徒孙二人,走在路上,师爷告诉孙子说:“你师傅打你这一顿,这教害里生恩。”
徒孙问:“弟子不明白这句话,你老人家与弟子讲一讲。”师爷说:“不必讲,日久自知。”爷孙二人走了五年,受许多辛苦,再不退息。
一日师爷说:“咱们分了手吧!恋情不是道,我也不能超脱你。”二人洒泪而别。这道童独行,受不住孤栖冷淡,又忍不住饥寒困苦。
想要回老庙里去,又想起他师傅打他的情由,把心一恒,咬钉嚼铁,我宁可冻死,也不回去。遭大苦大难不计其数,感动了一位高人,传授他无上的妙道,这才知道害里生恩。
歌曰:
高人密传授此乐,我与诸公留一歌
生在中华得人身,这也就是好遇合
当初不受那顿打,贪恋老庙定堕落
参方受尽无限苦,苦尽甜来得超脱
方知腹内有洞天,此话对人实难学
又曰:
打破了名利机关,当做慷慨男儿汉
不为拖泥带水人,省破大义无牵连
心上还有反复意,真性炼成纯钢剑
念头起处用功夫,恩山爱海齐斩断
从此不去游地狱,翻身跳上苦海岸
董清奇,清代河南邓州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到处云游参访,且惯于赤足,乞食为生,颇有全真祖师苦志清修之风,故号“乞化道人”、“赤脚道人”,时人亦称“赤足董仙人”。
他的足迹遍布陕西、湖北、湖南、甘肃、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因而见多识广、德高望重。清代嘉庆丙寅年间,在八仙庵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董清奇被聘为住持。
他勇于担当,雷厉风行,一方面致力恢复十方丛林制度,重新开坛演戒;一方面竭诚募化集资,对八仙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据说西跨院即此时扩建而成,并增建邱祖殿。
董清奇还善于言辞,他把云游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汇编成一部《除欲究本》,以浅俗轻快的口吻和笔调宣扬三教合一的心性修养思想。嘉庆十八年,地方官绅商庶为他捐资出版了此书,为八仙宫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位修持高洁、见多识广的住持,感召力、凝聚力自然是巨大的,所以可以想象当时八仙宫香火鼎盛的情形,否则怎么能配得上“大振仙宫”这样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