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有味是清谈

三两好友,围炉对坐,把酒言欢,畅谈古今。这是我理想中的文人交流的形式,自由,轻松,惬意,潇洒,那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

而这种境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备方可实现。没想到,一次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我过了一把清谈之瘾。

一切来得都是那么的自然,本来,这次备课,话题是有关于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指导的经验分享的,分享者是有着多年初三教学经验的张老师。分享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来说,很有实用价值,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都是干货。读懂题的类型、读懂题的提醒、读明白题干限制的内容、读准阅读空间、读清问题的树木,这是现代文阅读答题五法。依法训练学生,应该是很有效果的。而张老师随后倾囊相授的六字答题箴言,更足以警醒在座的语文老师们科学指导学生们答题:有序、有据、有法。六字虽短,但足以纠正学生们答题时纷乱的现象。老师们对张老师的分享,信以为然,又欣以为然,默许为确论。

随后,在备课组长侯老师的建议下,语文组的老师们共同阅读了2017年长春市中考考纲中的现代文阅读精选篇目——《我眼中的杨绛》。这是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写的纪念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在娓娓的叙述中,写了她眼中的杨绛先生,知性、儒雅、严谨,活得清爽而自尊,思想纯真而善良。自身生活节俭,却以一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情怀把千万余元的版权税捐给母校清华大学;情感内敛而隐忍,把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一种让人不易察觉的形式流露出来。提起杨绛先生,我总是会想起她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那首诗中的语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现在,杨绛先生走了,“我们仨”终于在天国相见了。而她在人世间留下的美好,却会被一代代的文人在心中珍藏。铁凝的文章写得真好,就那样静静地,在如水般的缓缓叙述中,让我们和杨绛先生近距离地接触。在她高尚的人格和思想的洗礼中,我们的灵魂又一次被净化。文学是高尚的,而能写出普世思想的文字的文人也是高尚的,杨绛先生在热爱文学的人的心中,她是不朽的。

阅读后,文字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后面随文出现的试题成了我们谈论的重点。阅读是具有主观性的,在阅读中,阅读者会对所读文字有一种主观性的思考、感悟和反应,随之产生一个个问题,再经过思考,解决问题。当思考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才会求助于人,解惑。就这样,在不断地阅读与思考的往复活动中,提高一个人的阅读和鉴赏水平。所以,在阅读中,问题是自我产生的。可现在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是把出题者的思考,强加给一个个的学生,倒逼他们进入出题者的思考领域中,分析出题者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给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以问题,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的思考,尚可理解。但是,出题者却变成了独裁者,把自己解决问题后产生的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并以之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这就有一点霸权主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阅读者在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以一个人的阅读结果去衡量一批人的阅读水平,这样的方式合适吗?

但不管怎样,老师们还是饶有兴致地思考着文章后面的一道道试题,交流自己思考后的答案,和别人的答案相比较,和标准答案相比较,品鉴一番后,慨叹如果以这个标准答案去判断一名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戕害。

不知为何,老师们谈论的话题慢慢转入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现象。那个时期的人不需要做各种各样的现代文试题,却涌现出一批批有独立思想的文化大师、文学大师。他们文学水平之高,文学底蕴之深,是当代所谓的文化人所无法企及的。那时候的许多文化人士,真正是做到了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不愧文人这个称号。时光流逝,当这一代文人都成为历史,在时光的河流中静静流淌的时候,文化精神也在一点点地消弭。进入二十一世纪,巴金走了,季羡林走了,木心走了,杨绛先生也走了,中国当代文化领域,还有大师吗?

在谈论中,我不禁想起了《我眼中的杨绛》的作者铁凝女士,想起了她写的《哦!香雪》,作为铁凝女士的成名作,《哦!香雪》这篇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不只如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在文学经历了几十年的冰封时期后,中国文学像解冻后的春水,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人们认识到了文学的价值,随后,出现了一批虔诚的文学爱好者,莫言、贾平凹、陈忠实、韩少功、张贤亮……一个个作家的出现,产生了一部部值得称道的文学作品。虽然他们的文学成就和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师们无法相比,但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和探索。

一位老师谈到了韩少功的《爸爸爸》,我随之想起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想起了小时候趴在邻居家的炕上看着他们的小说选集时的场景,那年,那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很美好啊!

人的思想真是很神奇,老师们谈论着,谈论着,不知为何,谈到了现在热播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印度电影,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据说,在中国的票房已经直逼印度本土,在中国赚了个钵满盆盈。为何如此,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能够引起人的思考,能够触动人的心灵。为什么中国没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相反,一批批肥皂剧,网络神剧却整天的充斥人的视听神经?

不知何时,两节课的备课时间已经悄悄流逝了,当铃声想起的时候,我竟然有意犹未尽之感。一个多小时的备课,我们讨论了现代文如何答题,谈到了中国文学现象,谈到了中国教育,一切都是率性而谈,而就是这样的备课,却调动了老师们极大的参与热情。

想起了在读《钱钟书传》的时候,里面写钱钟书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书,经常和同事们聊天清谈,一次聊得忘乎所以,不亦乐乎,竟然不知不觉中,用手杖把同事的蚊帐戳了好几个大窟窿。文人清谈,真是雅趣无穷啊!

我希望,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也多有一些没有限制的内容。就让老师们坐在一起,围绕语文的话题,畅快地交流,漫无目的地清谈,效果比现在的备课一定要好得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