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乡村能走多远
五一节的假期应该是美好的,一方面是春色尤在,万象更新,另一方面是青年节与五一节连在一起,有了更多青春的气息。这些都是城里人的感觉,对于生活于乡野的人们来说,对这个“五一节”是淡漠的,少了上班族那些兴奋的感觉。
同样是上班的人,对五一节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对我而言,最希望能在这个时间回乡去陪陪年迈的父母。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聊几句天,或是一起走一走,能看到他们依然健康的身体,就已经心满意足。特别是随着父母的衰老和自己年龄的增长,那种能多陪陪父母的愿望越发强烈。于是近些年的假期已经没有什么特别节目,父母在哪里,我就会去到哪里。
今年似乎有些与众不同,思想里除了对父母敬孝外,还夹杂了好多的东西,比如逃避。也许是思念,也许是恐惧。也许是矛盾,也许是自虐。不过同一动作没有变,还是在假期的第一时间回到父母所在的乡间。尽管每天还是会接听各种各样的电话,那些养殖户抱怨和打探消息的电话。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负面情绪袭来,却不敢挂断,也不忍心挂断。做不了太多的帮助,至少可以认真的倾听。
乡村的生活就是与众不同,那份儿特别清新的气息,让成天坐在水泥森林里的人们无比的惬意。房屋周边菜地里那些青青绿绿的蔬菜,洗净后用白水一煮就可以是美味佳肴。当然,最好还能配上一碗蒜泥辣椒。嘴馋了还可以取一块炕上的腊肉来炒,或是宰一只鸡,那小日子,就是心中的“共产主义”。少了那些城市的喧嚣,似乎找到了安放心灵的港湾,让自己有机会发散一些属于自己私人领地的思考。
夜幕下的乡村异常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并不会让你觉得死气沉沉。天上的星星,远处的灯光,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山形,都不会让你寂寞,反倒增添了几分安宁,甚至是几分骄傲。会让你睡得更加甜美,更加放心。
还没有到天明,那四声杜鹃就开始叫个不停,“薅早包谷,薅早包谷”,像是对人们保持勤劳的警告。但这哪还有什么包谷可薅?还不如听到的是“光棍好苦,光棍好苦”,毕竟在这偏僻的乡村那些纯粹靠农业而生活的人们,依然显得有些清苦,甚至还有大龄青年找不到媳妇。如今虽然吃穿早已经不成问题,但是经济来源确实是一大考验。仅仅靠种地要想致富,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贵州这样一种山区,不仅土地资源不丰富,地理条件也有很大的局限。
窗前远眺是那一湾湖水,倒是平静得波澜不兴。说是湖水,其实更准确的应该是水库。曾经不过是一个峡谷,很深很深的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河水也很湍急。在那陆路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期,水路成了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成就了多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递?如今那些文化相对发达的城镇,哪一个不与水码头扯上关系?
那时的船只不像今天那些机器船动力那么强大,那些拉着重物的船只从下游往上游移动,到了这些湍急的河水地带,不得不通过拉纤才能行进。这拉纤可不是那么容易,一条长长的纤绳,几个或十几个纤夫,那种吃力的脚步和条条鼓起的肌肉,尽显了纤夫生活的辛苦。哪有《纤夫的爱》里唱的那样浪漫?在这种深切峡谷地区的纤夫远比《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种场景还要辛苦。上高中时有一次与同学一起去他们家,途中就看到过几次纤夫拉纤的样子,似乎有些光着膀子,甚至连裤衩都没穿。据说是因为汗水太爱湿衣服,再则这样似乎还方便些,在这悬崖峭壁间行进,脚下能支撑立足的不过一个脚掌大的地方,实在不行下水游泳用手扒着岸边的岩石也可以出力。
今天已经看不到拉纤的影子,一方面现在的船只装上了巨大的动力,另一方面,陆路交通已经非常发达,货物运输不是非得拉纤才能上得去。所以,拉纤的景观已经远去,一座电站将水位提高了一两百米,连这峡谷都变成了一个湖,还有什么湍急的河水?之前居住在悬崖上面的人们现在变成了湖边。倒是这湖光山色似乎掩盖着很多的秘密,那个千年古镇就这么淹没在水底。新修出来的街道井井有条,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古镇的感觉。为了体现文化厚重,于是在一色的现代建筑里增添了一些仿古建筑。别说,还真有几分“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感觉。只是有了形,却怎么也找不到内涵所在,看不到“文化”的踪影。
窗外已经开始有那一些光亮,这光亮不是江枫渔火,不是那些闪烁的路灯,而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光亮。只不过因为湖水的原因,似乎空气中充满着水汽,这水气让光亮也变得不那么清晰,甚至有些模糊。几声斑鸠“掏沟堵水”的叫声将我的回忆拉回到现实。那些三五成群的白鹭、苍鹭等水鸟从水边儿飞起,不时还发出简单的叫声。就连那些黄臀鹎、绿鹦嘴鹎也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于是我推开房门,不想叫醒别人,悄悄地出门去,自由地深吸几口清新的空气,尽情地享受这种难得的奢侈。
白鹡鸰在路上的小水塘边闪动着尾巴,步幅轻盈地觅食地上的东西。八哥在不远处的树冠上飞腾跳跃,与它们相伴的还有喜鹊和红嘴蓝鹊。谁家的狗也开始叫个不停,也许是已经有人开始起床活动。
站在窗前和站在水边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本不想有任何思绪,忙里偷闲赏赏这里的风景,吸吸这里的空气,就已经足够。但是,回想起昨夜群聊时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尽管在这美好的境遇中,依然解不开心事重重。我知道我毕竟只是短暂小住,是来享受这份乡村的纯净。我有工作,有工资,不是真正地靠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甚至养家糊口。
尽管脱贫攻坚花了很大的力气,许多的农村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本以为同步小康已经在眼前,但最近听多了养殖户们的诉苦,多少知道一些农村发展的不易。那种无助不光让人觉得可怜,甚至觉得恐惧。在这偏僻的乡村里,友好的人们将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