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
捐款
又让“慈善一日捐”,每年一次成为了惯例。老师怨声载道,领导甚至“贴心”地按照职称工资的高低给我们定出了具体每人的捐款金额,省得大家在捐款金额上纠结。
不仅老师捐,学生也要捐。把通知下到班级里,学生也是一脸的不耐烦:“哎呀,又让捐款啊!”这种情绪与老师的反应如出一辙,这个时候,我觉得再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似乎不合时宜,也不得人心。索性像领导一般,直接规定:“慈善一日捐,要求捐出一天的零花钱,至少一块钱,多者不限。”
最后,我们班捐了61人,全班61人,真的是一人一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我班同学最听话了!
今天举行捐款仪式,各班捐款的金额写在红纸上,由各班班长作为代表把本班红纸投进捐款箱。负责统计金额的尹老师说,全校数初四捐的少,初四学生啥都看透了!
举行仪式期间,学生跟我聊天,说他在汶川地震时,把他爸给的五十块钱全都捐了。我说,是啊,那个时候看了电视上的报道,真是想尽可能的多捐,表达心情。他说,上次咱们学校的那个学生得尿毒症,我捐得也不少,咱班捐的也不少。我理解他的意思,我们班学生不是没有爱心,一方有难,我们都会慷慨解囊。问题是我们得知道为什么捐,捐给谁,被捐助的对象是不是我们发自内心想捐助的人!
仪式结束前,校长总结发言,说各班的捐款金额折合成量化考核分,对各班进行评比。全场又是一片哗然。明知不合情理,但是这似乎是对捐款金额多的班级一点安慰吧。
忽然想起妮妮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捐款活动,好像是为八中患白血病的女教师捐款,妮妮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要捐三百元,奶奶知道后,大发雷霆,这不是傻吗?为一个不认识的人捐这么多,然后对她一顿数落。妮妮委屈地哭了。
我问妮妮:“是不是老师讲了女教师的遭遇,你很同情她,所以想帮助她赶紧把病看好!”
妮妮连忙点头,像找到知音一般。
我说:“妮妮,你的心情我理解。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帮助别人,这是好女孩的表现。但是,帮助别人,要量力而行。你现在还不挣钱,虽然你有零花钱,但你的钱都是爸爸妈妈辛苦挣来的,在花它的时候,你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今天需要捐款,你全部捐出。明天有一个更可怜的人需要捐款,你怎么办?”
妮妮不说话了,她显然没有想到这一点。我接着说:“奶奶批评你,你也要理解。我们平时家里买菜、买饭、买日用品等都是奶奶花钱,她更知道钱的价值,三百块钱可以买不少东西。你现在还小,对钱没什么概念。是的,爱心是无价的,但是我们毕竟在用钱表达爱心呢,这个金额也应该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吧,你参考一下班里其他同学的捐款金额,再做决定,好吗?”
妮妮最终捐出了二百元,是他们班捐款最多的人。
不久,妮妮学校又让捐款,妮妮只捐出了十块钱。我打趣道:“你这是跳水价啊?”妮妮打开自己的钱包给我看了看,说:“有什么办法?我是真没钱啦。”我说:“你看,帮助别人是需要实力的。”
自从微信火起来之后,捐款方式又多了一种“轻松筹”。
记得第一次在微信上看大家转的“轻松筹”对象是八中的王芳老师,她得了白血病。这个消息让我十分震惊,因为我曾经和王芳老师有过几面之缘。那年我和几位老师参加省“中华诵”朗诵比赛,王芳老师是濮阳派出去的评委,我们同行,我还和她同住一个房间。熟悉的人遭此噩运,我既难受又同情,不仅当即捐款,还在自己的朋友圈转了此条信息。
再后来,朋友圈里“轻松筹”的信息就多了起来。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她的父亲肝癌,我捐款。四中老同事的女儿得了重病,我捐款。他们也许不知道我是谁,或者不知道在他们的捐款中,有我的一份子。但是,这才是捐款的真正意义,我们彼此并不知道对方,我尽了一份自己的心意,并且心甘情愿。他得到了温暖和帮助,对这个世界感恩!突如其来的灾难,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抵御灾难,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