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常见的控糖误区

得了糖尿病,科学治疗是关键。可是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糖友,对于糖尿病治疗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并且在控糖过程中还一直坚持这样的错误治疗方式。

1.两种对糖尿病极端的糖友

一种是新诊断的糖友,认为糖尿病无法治愈,便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得了糖尿病好像世界末日到了,其实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阻止或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则不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在糖友圈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好血糖的糖友有很多,并且他们每天的生活照样过得很精彩,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一段时间后,有的身体素质比得糖之前还好很多!

另一种糖友则是盲目乐观,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认为体检中发现的尿糖、空腹血糖高或餐后血糖高但无自觉症状,治不治疗无所谓;认为能吃能喝不可能是患什么大病,不用治疗;认为药物有依赖性或伤肝、伤肾,既不用药也不检测血糖,让其任意发展。

殊不知高血糖在身体一段时间后会逐渐的发展,损害着全身的血管和神经,等到几年后肾病等并发症已经出来了才去用药,真是为时晚矣。

因此态度决定成败,不要谈糖色变,但也不能无为而治,听之任之。

2.治疗糖尿病只看血糖的糖友

降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除了血糖,还与血压、血脂、抽烟等有关。

如果存在以上危险因素,那么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时间或程度便会大大增加。

因此,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定期做好各项检查(具体的项目可以在平台的对话框中输入:b9)。

除了定期的检查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这样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3.凭感觉服药,只吃药不复查的糖友

许多2型糖尿友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

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要定期化验血糖和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药物选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

有些糖友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有的糖友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4.要求血糖降得越低越好的糖友

不少人认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的糖友。对于年轻的(一般年龄小于50岁)、病程较短的(短于5年)糖友,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标准作为治疗目标。

然而,糖友年龄每增长10岁,血糖控制标准就要相应放宽,相对升高1~2毫摩尔/升。

有些老人觉得,自己空腹血糖7毫摩尔/升,比正常标准高,就很担心。

然而,老人的血糖控制目标需要放宽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不同人群血糖的控制标准请在平台对框中输入7.8)。此外,降糖要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前提,主要是血糖的稳定。

5.用家务来代替运动的糖友

很多人每天早晨一起床或者晚上要走一两万步,但是吃完饭就躺着,这是不对的。

餐后30分钟到1小时是血糖较高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适当活动(比如散步或者原地踏步做做家务)30分钟,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餐后血糖的作用。

虽然做家务有一定的控糖作用,但其体力消耗可能不够,不能替代运动。

对于糖友,提倡每周5天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持续30分钟,放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

同时运动要达到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6.认为少吃主食就能控制好血糖的糖友

不少糖友认为只要控制主食摄入,饭吃得越少,对病情越有利。于是他们每餐只吃少量主食,甚至仅吃一两口主食。

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只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身体获得的总热量较少,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只能分解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补充能量,从而导致它们过量分解,人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会产生饥饿性酮症。

另一种结果是认为主食已经有了控制,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无需控制,于是毫无顾及地吃,导致每日摄取的总热量远远超出了需要控制的范围,而且脂肪摄入过量容易引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使饮食控制以失败告终。

研究发现,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不会增加胰岛素需求,反而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控制病情有利,对于主食主要是控制好量,不超标。

每天碳水化合物总量应当占总热量的55-65%,最低不低于150克。

7.座谈中药可以根治糖尿病的糖友

有一些糖友认为西药有不良反应并只能治标,而中药则没有不良反应而且可以去根。这真是大错特错!

首先有些中药也是有毒性的,中药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即中医看病不是根据你的病名和查血,照片等检查来开药的,而是需要判断你的整体情况,综合你所有的症状,包括舌苔、脉象等,结合天气、地理环境、你个人的体质等综合分析才得出适合你疾病的处方。

有些中药,尤其是胶囊制剂,其有效成分就是很便宜的西药降糖药。因此糖友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坚持正规治疗。

原标题:7种走入控糖误区的糖友,也许你也有过类似经历?【糖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