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读”好 ——“寻找最美读书人”活动手记
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蒲公英”王红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们。
有人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地工作着。这句话不仅强调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更透露了对教师不读书的批判和担忧。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重任,没有广博的学识、与时俱进的学习力和独立的批判精神,不仅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职责,还是教育的悲哀和灾难。
还好,通过我们工作室举行的这期“寻找最美读书人”活动,我发现我们的老师不仅读书,而且读得还很深入有效,听他们分享读书心得,让我想到董卿对“朗读者”的解读,“朗读者”包括两部分,一是朗读的书,二是朗读的人。我们不仅在聆听分享者推荐的书,也在聆听中重新认识书背后的那位读书人和他的人生。这一切,都让读书会成为分享者和聆听者受益的盛会。
一、在分享中广博
如果没有分享,我是不会接触甚至对某些书籍有涉猎欲望的。
李红民老师分享的是王宜振的《中国经典童谣诵读100首》,对
儿童诗我从来没有关注过,总觉得那是小孩子的诗,没意思,没深度。但听了李红民对童诗的解读,却让我对童诗有了新的认识。
童诗原来才是文学的本源,是孩子接触到的文学的“初乳”。 每一首童诗里,都不仅有最真最纯的情和趣,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特色。他为我们展示了几首童诗,这里面有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或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式,巧妙地设置悬念,干净利落的对话等等。
尤其经李红民老师的解读之后,让我们尤其觉得童诗简直是最耐人寻味的诗。很多人都说,老师都是教什么时段有多大水平,但从李红民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独立执着的教育思想,他对童诗的深入研究,对诵读教学的坚持探索,让我们对这位小学老师有说不出的佩服。
刘仁盼老师分享的《情感暴力》更是让我们脑洞大开。《情感暴力》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刘老师说现在网上和市面上已经找不到这本书了,网上有人炒作它卖180块钱,真是“物以稀为贵”啊。很多老师都对他推荐的这本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有老师还戏称,他这本书是我们这期读书活动的“热点”。
听刘老师推荐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分享读书,有时让人很自卑,因为有那么多书,我们都没有读过!现在图书市场极大繁荣,各个领域的书都汗牛充栋。这也使得很多人读书趋向“个性化”,他们对自己偏爱的类别书籍读得多而深,所以在这一领域也颇有见解,谈起来也很专业精深,让受众很受启发和震撼。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书籍怀有敬畏心,你永远无法征服它!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调整心态,书海无涯,人生有涯,很多书读不了完全正常。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开读书会,哪怕不读,也略知一二,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疆域,让自己的思想趋于广博。
二、在碰撞中共情
冯秀玲老师真是让我们刮目相看,虽是英语老师,但文采斐然,
她分享的是《朗读者》。她模仿《朗读者》的形式,以四个篇章为主要结构,分别用了四个主题词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她把书中人生和自己的经历心得交织,金句迭出,让我们难以区分哪句是董卿的话,哪句是她的话。她饱含激情,声情并茂,情到深处,说到与父亲的阴阳两隔竟流下热泪,声音哽咽,令现场老师为之动容。
宣照峰老师分享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套书对他有着非凡的意义,曾陪伴他度过难熬的考编日子。这让每一个经历过考编煎熬的老师,也都重温了自己那段值得一生铭记的岁月。他在书中有大量旁批,那些旁批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是他自我心灵建设的全记录。书,给不了我们优质的生活,但却可以激发我们创造优质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这也是很多人对书有特殊情感的原因。
马丁·瓦尔泽说过,读书是写作的另外一种形式。谁读一本书,他就是在为自己写作。书所提供的东西,并不比音乐提供给演奏者的乐谱更多。而只有通过演奏者,音乐才成其为音乐。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我们在读书中的自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听别人的读书心得,也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和人生,这也使得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位分享者。
三、在争鸣中深刻
刘仁盼老师的分享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概念“精神暴力”,对比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受到过来自最亲近人的精神暴力。晓萌就讲到父母对自己考编期间“爱的绑架”,让自己那一段日子每天都生活在煎熬和痛苦中。她的真诚分享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我们谁没有承受过来自父母的“爱的压力”呢?
甚至我们依然在用这种“爱的压力”作为德育手段训导我们的学生,试问哪一位老师没有这样教育过学生:“好好学习吧,想想你的父母为对你的付出,你不努力对得起他们吗”?这原来是一种“精神暴力”!它不像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那样锐利伤人,但对心灵的束缚却让人窒息!而对此来自市二高的翟艳鸣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对于“精神暴力”,“施暴者”并不自知,也并没有带着这样的恶意而来。至于是不是产生“精神暴力”的严重后果,更多的是来自于“受虐者”的心态和承受能力。作为老师,她会站在调节学生的心态角度,来指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精神暴力”,教育学生换位思考啦,感恩教育啦等。
而葛茂亭老师则站在教师角度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学生进行过“精神暴力”。他说,老师还是应该读一点儿心理学的,至少我们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会在以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思考一下,学生的承受能力怎样呢,我这样说会不会对学生形成“精神暴力”呢。同时也会留心学生是否会因受到来自各方的“精神暴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等等。
大家的争鸣让这个问题变得深邃,也让更多人陷入一种对教育无所适从的深思。我们想给学生更好的教育,我们想了解更多教育规律和奥秘,我们想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和力量……但读了越多的书之后,我们发现,自己更困惑,更无解,更无所适从,也更痛苦了!
全国优秀班主任陈宇说,很多人认为他是成功的,但其实在光鲜的外表之下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为各种无解的教育问题。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洁也说,她有很多失败的教育案例。越深邃,越有济世情怀,越痛苦!杜甫是痛苦的,鲁迅是痛苦的,思想家都是痛苦的,此时的我们也是痛苦的!
神圣的事业也都是痛苦的,但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越痛苦越接近真理,就让我们泅过痛苦的海,去拥抱真理之光吧!
这次的读书会只分享了四个人,之后大家的讨论也很热烈,这让我感觉,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要,我们都需要一个舞台。那么,让我们的读书会再继续开展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