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校毕业生从“就得了业”到“更高质量就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21 03:16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我的求职目标是到国企或者事务所从事财务、税务方面的工作,刚刚向用人单位咨询了未来发展方向、岗位的具体要求等问题。”5月17日,在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的京津冀专场招聘会现场,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小苏一上午已投出十几份简历。

  “'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持续增加,新的就业形态大量涌现,'互联网+就业’模式广泛应用,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健全。要直面机遇和挑战,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增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此次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上表示。

  面对新形势,各部门、学校又将如何综合施策,让高校毕业生不仅“就得了业”,还能“更高质量就业”,记者进行了采访。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供需匹配度

  “我们前期已与1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已招录2021届毕业生1458人。”5月17日教育部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重点领域校企供需对接会现场,中国商飞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徐春夏与部分装备制造行业代表高校进行了洽谈。对接会上,能源动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18个重点领域行业的120多家企业,与近60所高校代表围绕人才联合培养、就业实习实训、毕业生招聘等展开深度洽谈。多所高校和用人单位初步达成人才招聘、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合作协议。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对接大会,为重点领域校企双方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起校企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和重点领域用人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对接活动,推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育人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和此次就业促进周同步成立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就指委”)也为推动校企合作和学职衔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契机。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水利与生态环保行业就指委主任委员屈文谦说:“水利与生态行业是相对传统的行业,我们希望能够跟相关企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我想,就指委的成立搭建了一个桥梁和纽带,把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岗位对接起来,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单位,用人单位也能找到心仪的人才,实现二者更加匹配。”

  “校企深入合作,打通需求与供给,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应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峰说。

  加强校地合作,让学生了解一线、基层岗位情况

  “读本科时,我常常能听到西部计划青年讲师团的感人事迹,尤其在大二那年跟随学院去湖北恩施开展扶贫调研,让我意识到自己还要在基层接受更多磨砺,所以在毕业时,我选择加入西部计划,去新疆做一名支教老师。”华中师范大学2019届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王一苇介绍自己选择支教之路的缘起。

  要让学生下决心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要让他们真正知道基层工作是啥样。在此次就业周活动中,记者了解到,通过越来越紧密的校地合作,学生在就学期间去基层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多。

  陕西省就组建了师范类、民办类高校就业联盟,赴新疆、西藏开拓市场,与新疆、西藏地区市(地)、县教育部门、中小学建立就业战略联盟,组织毕业生赴新疆、西藏等地实习,还深入挖掘重点行业、地区,重大项目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就业机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毕业生熟悉赴西部基层就业创业政策。近年来每年为新疆、西藏输送毕业生近4000人。

  高校也在为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创造机会。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多样的职业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堂教育环节中加强“三农”就业主题、丰富基层和“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教育案例。人文与发展学院还按照“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和社会实践基地,通过院地合作培养学生扎根基层的情怀。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玉梅介绍,学校从政策宣传、平台搭建、技能培训、薪火相传四个方面,全面引导帮助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通过校地合作方式举办定向选调生人才培养实验班。截至目前,已与30个省份开展定向选调专项人才合作。五年来,累计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参加选调生项目,选调生数量实现8年连增。

  以就业促培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屈文谦观察到,近年来水利、生态相关专业学生求职除了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几大设计公司、设计院、工程局等央企和事业单位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业态企业,旅游、地产等行业也成了部分毕业生的选择。在屈文谦看来,就业市场的反馈可以充分为学校招生、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我们会通过调研对未来就业岗位需求进行统计,将来学校确定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时可提供参考,各专业也可以及时、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将前沿生产技术和相对交叉的学科知识纳入课程中,让学生更适应新经济、新兴业态的发展。”

  “就业是一种市场行为,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更容易在求职中胜出。当下,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科学、培养方案与市场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毕业生的胜任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存在差距,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教授王占仁这样分析,“未来,高校要以市场为准,紧跟行业发展,实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出口决定入口为专业设置杠杆,在体制机制、评价方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创新性,不断培养出符合新行业、新兴领域要求的新型人才。”

  屈文谦也表示,就学生个体而言,要做好未来就业准备,在校期间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本专业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能力。“水利、生态行业的岗位原来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从事设计、制造、施工建设都没有问题,但现在的企业在管理上会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工具,就需要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库、搜索引擎、软件等有知识储备,工作中还需要融入和了解社会,因此也需要涉猎管理、社会学社会调查等知识,具备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所以要从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上全面提高。”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1日 09版)

[ 责编:李方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