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感与悟
一个敬业、有使命感的教师,除了要具有专业精神,有素养、有灵性以及有人格魅力外,同时还应该是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对学科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具有“对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的知识技能”,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这些要求,这些层面,考验的就是教师专业化的功力。在教学反思中,我们保持及拥有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再认识再研究,这样自然激活生成新的教学智慧,澄清自己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形成正确的理念,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使得教学实施更具效果。
从教学原则的角度讲,语文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于:教师把教材读进去了,又怎么讲出来。讲什么,是理论化的东西,容易做到,关键在于怎么讲。怎么讲才能把所要讲的内容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还要讲得学生愿意听,这就要求教师要讲得生动讲得有趣。同时还不能全讲,不能以讲代学,而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空间让他们自主地思考,于是,讲多少就有分寸,需要琢磨。所以,讲,就不单单是有热情就够了,它更需要艺术,需要智慧。
我认为,必须深入浅出。所谓“深入”,是指了解教材吃透教材。然而深入了还得浅出。要“出”得好,就必须先“入”得深。对整个教材有高屋建瓴般地把握,才能理清内容脉络。这个道理不难理解,问题在于“浅出”,也就是给学生的是有所选择的。再者,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所限,“出”还要“浅”,而且要“浅”得有条理,“浅”得有层面,剥茧抽丝,在“浅”中推进,引向纵深。这一点,就是考验我们教师的教学智慧。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讲,在具体执教中,教材的处理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地讲,整体感知是第一步。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识记和朦胧理解的阶段,锻炼的就是对文字的认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要通过抓中心句或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利用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了解情节脉络。概括能力是这一阶段学生要着重训练培养的目标,要有能力概括内容及归纳中心。第二步:局部(细节)分析,品味语言。这是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这种培养将是持续的漫长的过程。第三步:延伸探究,体验感悟。在各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一个“导”字,做到“引而不发,导而不牵”。特别是读前教师的“提示”,读后的“启发”,课间议题的“引出”以及对学生提问的“确定”和“引伸”,包括课后练习的“组织”与“评价”等等,都要求教师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
最后是关于训育层级。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科的能力要求体现为三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三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三个相对层面,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横向融汇在个人身上,以整体素质的状态表现出水平能力,它们也贯穿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全过程。
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教师的工作重点应以兴趣的培养为主。认读能力和感受能力是这个阶段主要的能力培养内容。教师应以最大的热情、最有效的方法牵引学生走进语文美好而广博的世界。到了八、九年级,学生有了一些学科知识的积累,并随着心智的发育,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个阶段,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及领悟等能力就是主要培养的要素。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让学生能初步懂得欣赏鉴赏文章并能从中获得学科的快乐。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丰富情怀与高尚精神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和人格健康的建构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激活。在此,它考验和展现的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无定法,但教有定则。这些“定则”是我们在教研实践中得出的共识。我们要在“定则”的框架下灵活地运用教法,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教与学,关注学生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进程的能力与成长,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