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2017年
以后周末偶尔插播旧文
今天这篇是本公号在2017年1月7日发表的
原文如下:
《如果能回到2017年》
2017.1.7日 dittojeff
其实我最喜欢聊的还是房,奈何现在风头紧,“火少房”几乎已经成为敏感词。纠结于写的浅不疼不痒,写得深入会被和谐删帖。
那就写得含蓄点,或者用些映射的方式,好在能关注我公众号的人通常理解力也超群。
那天后台有人留言问我你思考建模有哪些习惯
我有两个习惯:一个是在脑海里场景影像式的论证,另一个是未来影像的习惯
上次某小众经济学派的领头人,在自我阐述的时候也谈到过一点,他说他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会在脑海里再现要论证的场景,他在聊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特别共鸣,仿佛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我也是有这个习惯的,会浮现出现具体场景式的东西,就好比我在写《矿泉水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一文中,在我的脑海中会出现那个场景,包括焦急的司机,想偷偷出来卖矿泉水又怕被城管抓的小贩,会真实的出现在我的脑海场景中,仿佛我看到过的一样。那个司机下车的动作,小贩是挑着担的或是骑着助动车的,很具体,甚至一些细节与要讨论的事情毫无瓜葛,但仍然会浮现在大脑中,就仿佛亲眼见过一样。
在这个影像习惯方面还有一个衍生品,就是未来影像,也会以一种仿佛亲眼见过的某个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节选几段我2005年写过的东西,后来新浪博客流行的时候,我预感到那个房产论坛要关闭,2009年我把这些文章都copy到了博客中,虽然现在几乎完全不上博客,但还是得感谢新浪网站能长久的保留一些东西。
节选自2005年6月写的一篇谈谈上海楼市(当时房价很多还没有破万元每平):
我们上海最黄金的地段小陆家嘴附近却有6层的民宅,居住的甚至是生活水平很低的市民。这合理么?不合理。那么这些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市民说我就是不走怎么了?即使我每个月只赚800元,但我就是不走。
当陆家嘴的房子达到6万每平方,而这些市民的一套50平米的房子竟然能租出每月1万的天价时,这些市民会选择放弃的,他们会到外环线租一套100平米,每月却只有1000元房租的房子,然后每月不工作也可以赚9000元。
涨到7万一平米,然后跌到6万一平米后稳定,那么你在1万一平方时因为害怕跌而没买岂不是显得很愚蠢么?
房价和你的可支配收入,永远保持在看上去是天文数字就对了。
当初20万的时候是天文数字,现在100万的时候仍然是天文数字,
哪一天我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了不把100万看在眼里的话,
那么房价只能是1000万了。这才是正常的。
对,比如对陆家嘴老公房的这段描述,当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映像式的投射。
如果现在能回到2005年,我想大家都知道该买房,但这世界并没有月光宝盒,无法回到过去。
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回到现在!回到2017年!
你应该在脑海里投射一个2027年的映像,然后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现在正幸运得处在2017年,而不是一切已成事实的2027年。
0
2
其实,原本此文我是想写货币的超發与通货盆杖的(字还看得懂吧,没办法,这样不容易被和谐)但,想想不能写得太赤裸裸,我们就还是映射些场景得了,争取写成文艺小品也可以。
我们来看一则20XX年的报道:
今年中秋节期间月饼的价格一般多为20万元至50万元左右一盒,高档的约100万元。其中最贵的一盒达 250万元。一专卖点的负责人说,今年高档月饼礼盒的价格较去年已大为降低,300万-500万一盒的月饼已不见踪影,一些高档月饼礼盒都要事先预订。
今年4月到5月,物价成倍翻升,食品CPI的曲线更是垂直上扬,但人们的消费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主妇们的脸上并没有什么愁云惨雾。
在冰柜前挑选猪排骨的阮太太说,她每周都会为家人做一次排骨汤。“去年的排骨每斤只要1万元,现在要3万元。半年前最贵的时候,农贸市场上的排骨居然卖到7万元一斤,和那时相比,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和今年春节后的物价相比,主要城市的肉类涨了3倍,蔬菜为2倍。阮太太说,加上其他辅料,她家的排骨汤要花掉近5万元。
阮太太的先生是一位土建工程师,两口之家的月收入为850万元,收入属中等水平。至于每月开支,“以前大约300万元,这几个月差不多要把钱花完了。”
物价在往上涨,目前工资水平到底又有多少呢?目前公布的工资因产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目前为止大部份行业的工资都没有再调涨;工资基本分别如下:
一般公司月工资约300万元;银行业月工资为700万元;广告设计公司月工资为400万元;建筑业月工资为350万元。
一些在校外租房的同学已经开始面对房租上涨的压力。
学校远离市中心,穷学生们租的15平方米单间,租金已涨到500万元每月
房价更是不提了,每平米高达1.62亿元,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要高达162亿元。
你们认为这究竟会是二零几几年的报道?很科幻吧,其实这些报道就是现在的。意外吧,描述越南河内的物价的,当然了,单位自然是越南盾而不是人民币。
任何一个文明,在设定纸币的面值之初时,一定是为了方便计算的。
不光是越南,哪怕是极端到津巴布韦的货币(别小看津巴布韦,津巴布韦的房价比你想象得要贵),在其货币运行之初的设计,也是从1元5元10元100元这类方便计算的数字开始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是的1000万元为面值的,更不会是演化到最夸张时的一百万亿为面值的。
我们再来看魔都的牌照,2003年时沪牌2万元左右,而如今与北京的牌照免费但需要摇奖。上海不同,是半拍卖半摇奖式的,而不限价的单位牌照则已经20万元了。从2万元到20万元,10倍。房价7000元单价涨到了7万元单价也是10倍。
所以,如果以牌照为货币,那么其实房价并没有涨。是持平的。换句话说,比如你2003年把一套房卖了,把所有所得的钱换成牌照,或黄A牌照,如今,你用这个牌照式货币去在2017年买回这套房,仍然是不需要加钱的。
所以,许多比较恒定的东西之间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只是货币自身而已。与其说房价又贵了又涨了还不如说货币又贱了。以牌照为参照物,房子可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以货币为参照物,才发生了变化,说明变化的是货币。
我们得放弃一个坏习惯,不要总说东西贵了,东西涨了,如果你以黄A牌照为参照物,东西没涨,就说明不是东西涨了,仅仅是货币变了。
当你疑问于有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东西一直涨下去的时候,你一定得想一想,其实是这件事的真实内核是:并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货币的贬。
0
3
有时人们缺乏的就是思想推导的坚决性。
比如我和我的一空头叔叔讨论的时候就是这个状况,我问他,货币会越来越不值钱,会贬值,你认同么,他说这个认同的。那么我再问他,那么稀缺的需求品,如牌照和地段尚可的房子价格就会显得越来越高,认同么?他就说那不会,房价不可能一直涨下去的,政府也不允许的。然后他就会balabala说到房价收入比啊,房价不合理啊,然后结论成房价应该大跌特跌。
其实有个道理没人提过,我给出一个思路的参考,有关于房价收入比的。
首先,稀缺品的价格随着货币的贬值是会显得不可逆的上涨的,然而即便货币贬值,如果该物品可大量复制,供应有效得大量扩大,那么价格甚至是可以在货币的贬值环境下而降低的,比如液晶电视,比如很多散货船的价格已经跌破成本造价,一些新造好的船甚至是无奈分拆成钢铁来卖的,因为拆成钢铁来卖居然要比整船的价格来得高。这就是船供应过剩的结果。
而同样道理,有关收入很有意思,一个城市有魅力了,人就多了,人一多,人力资源就多,人力资源的供应一多,收入市场就会因为人力的不稀缺而往下走,当然了收入是否高本身就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魅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能体现与货币贬值同步的超高薪水,只能是你这个人与黄A牌照一样,属于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稀缺的人才。
所以上海的房价与牌照与这些稀缺的人才的薪水来说,匹配度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这些人的收入对于上海房价是有凌驾能力的,他们并不觉得买个房能有什么障碍,有什么难实现的。我的一85后表弟,买起内环的房来,居然是全款直接付的。
而一线城市的一个悖论就是,因为这些超高薪人才与超高薪人群的存在,人群看到了一个幻像,就是机会的映射:我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些人?机会就在眼前!魔都是冒险者乐园!
所以一些人群会忍受着三四线城市的收入而执意留在一线城市,只为了那个未必能实现的愿望:我为什么不能,机会就在眼前。即便我没能力抓住这个机会,我只要想办法留在这个城市,提供孩子这样一个高的城市起点,也许孩子能有这个能力抓住呢?
所以,一个城市只要抓住了顶级的核心人群,就会释放这种引力场。把有憧憬的人群聚拢到这个城市,即便人力的供应多了,普通的人才不稀缺,收入无法上涨,企业老板在那里一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姿态。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人才多阻止了收入的上涨,一方面人多又叠显了房子的稀缺。
所以,不要再跟我谈什么房价收入比,赶紧把小编定义给你的这个貌似正确的观念丢丢掉,倒倒空。用一个非稀缺品的人群收入指标,和一个稀缺品的房子做合理度比较,那么只能是每年都觉得不合理,每年都下不去手。
有的时候,你如果对价格的高昂看着费解,你就去看看越南河内的物价,去看看韩国首尔的物价,看的时候把越南盾、韩元替代成元,你就会渐渐明白,以货币所指向的价格仅仅就是个幻觉而已,不用太在过在意,相对于黄A牌照的价格是否有变化才更有意义。
2027年的某月,魔都的某街道上一个人正在询问中介,这套单价多少?中介回答:只要25万单价,这个片区最具性价比的一套,你看旁边那个楼盘已经超过30万单价了。这套绝对属于急卖的价格。
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回到现在,回到2017年,因为现在正是2017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里着迷 吉他的天空 - 暗里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