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心汤——麻疹后衄血,甲状腺肿大,腹泻,痢疾
20麻疹后衄血——大仓腾去泽医案
大久保要人,年可二十,疹收后,衄血不已,四五日,心下病闷,身热不退。因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泻下数行,衄止。后两日微疼,黄昏不能见物,如雀目,持前剂十四五日所,即痊愈。出处:《伤寒论今释》卷四引《麻疹一哈》。《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麻疹与衄血者,也都是太阳病。营卫循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瑞,麻疹者,是为营卫表病。疹收后,衄血不止者,营卫内闭,卫气不泄,卫气升逼,逆冲鼻窍,而营血外衄也,气无形血有质也,见是血衄,实为卫气外泄,卫气升逼,营血离经外益也。
心下病闷者,阳气上盛而热结也。大黄泄其阳热以降逆,所以衄止。衄则卫泄,泄而不透,仍有血热,所以黄昏不能见物,仍以泻心汤,泻阳盛之血热。本案虽能泻心汤治愈,只是阴阳合而病愈的病理。本案病麻疹者,如是正治,还是应该以表寒,泄营卫郁热为主。善治者,治其皮毛。营卫若能透泄,不致黄昏不能见物。
21甲状腺肿大——刘渡舟
陈某某,女,61岁。患甲状腺肿大,因畏惧手术,转请中医治疗。诊见右侧颈部有一肿物,如鸡卵大小,触之质软不痛,累及颈项转动不利,伴头痛,多汗,烦躁,咽痛,咳嗽,痰中带血,口渴,便干。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火毒蕴结肺与阳明二经,治用泻火解毒之法:大黄3g,黄芩10g,黄连10g,玄参30g。
服药5剂,大便通,咳血止,口渴,咽痛皆愈。然痰浊仍盛,咯吐不尽。火热生痰,痰火交结,发为瘿肿。又当清热泻火,化痰散结为法:连翘10g,浙贝15g,射干10g,菖蒲10g,板蓝根20g,玄参30g,桔梗10g,生甘草8g,黄芩10g,黄连8g,夏枯草16g,藏青果10g,僵蚕4g,露蜂房4g,丹皮12g,14剂。
服药后,咯出大量米粥样白痰,瘿肿消去大半。药已中鹄,继续以此方加减进退。又服至30剂,瘦肿消失,诸症皆安。《经方治验内分泌代谢病》
按:瘿肿分为五种,本案所患属“气瘿”范畴,临床多由肝郁、火结、痰凝所致。然本案所现,由火毒结于肺与阳明两经,故治以泻火解毒为先,方用三黄泻心汤重加玄参。以黄芩清肺火,大黄、黄连泻肠胃之火,玄参养阴清热解毒。待火热势减,痰热端露,转方改用清化痰热,解毒散结之法。方用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连翘、板蓝根、射干、藏青果清热解毒;浙贝、菖蒲、夏枯草、僵蚕、蜂房化痰散结消核;桔梗、甘草利咽开痹消肿;玄参、丹皮养阴凉血解毒。服之可使火去毒解,痰开肿消,诸症随之而愈。
摘自: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论:本条医案,脉象滑数,或有外感,用大青龙汤,解表泄热则已。少阳经气上逆,所以才发瘿肿,合散结药。此也是三阳合病。
22腹泻——肖俊逸医案
夏某,男,8个月。初诊:1975年10月27日。主诉及病史(代诉):腹泻2月余,日五六次,曾用中西药不效。诊查:患者不发热,纳食较差,舌苔黑而厚。初用葛根芩连汤加减3剂,服后腹泻次数较多,并迫作声,手心发热,舌苔仍黑厚。辨证、治法:余认为舌苔黄厚,乃湿热泄泻无疑,当用三黄泻心汤加减:处方:大黄3g,黄芩3g,黄连3g,枳实3g,焦山楂9g,服药6剂,腹泻毫不见减,舌苔黑厚如故。余断为肠中湿热太盛,药不胜病,须守方再进,自能见功;但病家对治法有怀疑,不愿再服,要求更方,经再三解释后,守方不变。又服药3剂,腹泻减为日二三次,舌苔较黄,神爽食增。后再服药6剂,大便日解1次。据患儿母亲说:“以前不能吃米糕,吃了就泻,现在虽吃米糕也不泻了。”
按:本例泄泻2月余,属于久泻类型,但久泻中只有脾虚泄泻、肾虚泄泻和肝木乘脾等类型,惟暴泻中始有湿热泄泻和风寒泄泻,今患儿泄泻2个月,不能归为暴泻。盖病情变化多端,不能以常规论。
既诊为湿热泄泻,服三黄泻心汤加减至6剂之多,应多少有些疗效,结果不然,无怪病家对治疗有怀疑。久泻用大黄,临床较少见,但余根据病理加以分析,如果是脾虚泄泻,则断不能用大黄,但今服大黄之剂6剂之多,虽不见效,而病无剧增,况舌苔黄厚仍是湿热之明证,其所以不效者,必系药不胜病,再服必效,后果如所言。
摘自:董建华,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粹(第1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8《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患儿八个月,腹泻两个月,不发热,纳食较差,手心烦热,舌苔厚黑。本案有点难,难到看不懂。看完本条医案,感觉遇到这样的患者,仍然不会治,无从下手。
《四圣》卷八,舌病,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水者火之敌,水胜则火负,则黑而滑,水负而火盛,则苔黑而涩。心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列者,皆火盛而燥结也。本案舌台黑而厚的黑,是瘀为热泻的主要依据吧。按黄师注解舌象,则辨为火盛燥结,即然火盛燥结,为何还病泻泄?本案医案者,把舌黑而厚,辨为湿热,此为错误,此当是结热之痞。黑为火盛而水负,火热不降,苔厚者,为肺气不降,津液不化,瘀填心窍也。也是黑为火热不降,苔厚为肺气不降,此是痞证。痞者,异日之太阴也,而此泻泄者,脾虚之本病,胃逆不降,浊阴上填,则为痞热之舌黑。
患儿才8个月,居然腹泻2月,医者敢用三黄泻热,辨证用药,胆大心细,绝对是个中高手。在家属对治法有怀疑的时候,依然坚持,医术非同一般。这个医案,没有看懂,比较难。
22痢疾——林文犀医案
林某,男,20余岁。1973年夏患细菌性痢疾,经医院服西药无效,昼夜大便一二十次,小腹急痛,里急后重,兼夹黏液脓血少许,痛苦非常。邀笔者诊治,拟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生白芍、甘草、山楂、黑地榆,服1剂,基本好转,三诊因其气虚,前方去大黄加党参1剂而善其后。(林文犀.古方新用.新中医,1979,5:41)
按:痢疾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肠胃,损伤肠络所致。“泻心汤亦即泻脾胃湿热”,湿热除,气血和则痢疾自止。本案系湿热病,故与泻心汤即效。如少腹痛甚者,加白芍、甘草;便脓血甚者,加地榆,当归;畏寒发热者,加葛根;气虚神疲者加党参。《经方临证集要》
论:本案没有舌诊,也没有脉象,更难懂。只从证论,里急后重,是肝脾郁陷,却没有用桂枝人参之类的升肝脾之药,也能治愈,此是何理。夏病痢疾,里急后重,也没有用白头翁汤。我若见此证,会用升肝脾之药,现在看来我用药的思路不对。该如何理解,症状是对了,用药思路却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