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五项的临床意义!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EB病毒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又称融合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肺炎属。
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低烧和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占2岁以下婴幼儿住院中的45%。
RS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最新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缺陷的成人及老人也是RSV的易感人群。
RSV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感染者及带病毒者初病及病后1-3周内可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IgM抗体在发病一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检测结果阳性主要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但不排除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阴性结果可能为处于窗口期或感染时间较长导致IgM抗体逐步消失,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柯萨奇病毒(CVB)
柯萨奇病毒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及流行。
主要引起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可合并感染脑膜脑炎、心肌炎、发烧、Guillain-Ba-rre综合征、肝炎、溶血性贫血等。
CVB IgM抗体自病程第一周起迅速上升,而于3~4周内下降或消失,COX B 感染后其特异性 IgM抗体的出现可作为COX B的急性期或持续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检测结果阳性主要提示柯萨奇病毒感染,但不排除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阴性结果可能为处于窗口期或感染时间较长导致IgM抗体逐步消失,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腺病毒(ADV)
腺病毒为无包膜的二十面体的DNA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及流行。
腺病毒(ADV)是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较大年龄组儿童或青年人感染腺病毒仅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在婴幼儿中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腺病毒性肺炎。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毒性胃肠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等,其中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和“红眼病”最常见。
腺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14天, IgM抗体在发病一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检测结果阳性主要提示腺病毒感染,但不排除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阴性结果可能为处于窗口期或感染时间较长导致IgM抗体逐步消失,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比细菌小、又比病毒大的微小微生物,它是最小的能独立生活的原核生物,但又具有某些细菌的特性。
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多见。在大、中、小学校和某些集体单位可引起小流行。支原体肺炎病人和支原体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缓慢,发病初期有咽痛、头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一般为中等热度,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以夜间为重,咳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也可有呼吸困难、胸痛。
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正常后仍可遗有咳嗽。
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提示有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出现症状后的第7天即可检测到IgM抗体,10-30天后IgM抗体浓度到达高峰,12-26周后IgM类抗体滴度逐渐降低知道检测不到。阴性结果可能为处于窗口期或感染时间较长导致IgM抗体逐步消失,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EB病毒(EBV)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脾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热、疲劳可持续6个月之久,正常人预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现死亡。此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EBV IgM在感染早期开始升高,2-3个月后效体下降,检测结果阳性主要提示EB病毒感染,但不排除出现假阳性的可能。阴性结果可能为处于窗口期或感染时间较长导致IgM抗体逐步消失,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文章来源:基层检验网,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