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届国展创作手记|大字行书中堂(拼接)
【大字行书中堂(两条拼接)】
张彬华 福建 240x100cm 恽寿平题画诗三首
创作手记:该作品选仿古色蜡染绢纸,用长锋兼毫笔,取隔宿之墨,以八尺二条屏的形式书恽寿平题画诗三首。此作以王觉斯、傅青主书风为创作依托,参以颜鲁公、何子贞笔意,不拘于一家一帖,取法多元,融合诸家之长。用笔上追求放纵跳跃、左突右冲。用墨上浓淡枯湿交融,创造块面,以配合章法的多元变化。行轴多取斜势,奇正相依,大小错落,于对立中秋统一,力求使作品获得较高的、多层次的审美价值。
郑树明 山东 220x120cm 《苏轼跋嵇叔夜养生论后》
创作手记:余作书有三得,曰气,日意,曰法。其一气也,余喜作行草,窃于散处颇合古人心意。书必先散怀抱,任情恣性,方可得其气也。笔下龙蛇走,行笔无拘滞,进可为提按,退可作勾盘,是谓气则生焉。其二意也,作字有意必有奇笔,此可得古人风神之处耳。意有高下之分,笔有雅俗之别。是故俗书在跌宕处岂能得其意耶?其三法也,作书不得法,任写到皓首之年,终讨不得半点便宜,此可为法书也。法之不立,奢谈意气,是知书诚不欺我也!
朱子玉 安徽 240x107cm 苏轼《游鹤林招隐二首》
创作感悟:距截稿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先是选好创作内容,思考以何种风格形式表现,然后结合近年所专攻,以颜鲁公为主,略掺东坡子贞笔意,临创结合,会意于心,如此往复。至截稿前一日,邀三五好友牵纸,取江西熊氏狼尾笔,泾县仿绢纸,十几分钟内,一挥而就,墨色浓淡枯湿,线条粗细变化,布局疏密虚实,全凭感觉,作品表现得还算淋漓。
周艺云 重庆 246x124cm 吴昌硕诗二首
创作手记:当我确定以大字行书创作投稿之后,便开启“集训”模式:八尺条的毛边纸,站立侧身书写,每日八小时以上。咬牙坚持四十天,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作伊始,我为自己制定了“三要三不要”的原则:一、题材“要鲜见寡闻不要耳熟能详”。选了吴昌硕的题画诗,正文八十字;二、材料“要素颜朝天不要雍容华丽”。八尺宣纸,白底黑字,不染色,不做旧,简单朴素,落落大方;三、书写“要顺其自然不要装腔作势”。取法老米,参以吴琚,一气呵成。
易成风 广东 248x114cm 谢逸《千秋岁·夏景》
创作手记:碑帖融合是我一直的想法。二王体系小字属一拓直下,倘若直接将小字写大,线条必因简单的一带而过而显得直白失之内涵。所以在这幅作品中我取法晋唐,用汉隶的高古理念,采用一拓直下与篆籀法相结合,拓而为大创作,追求古拙、苍茫、雄强。字法在王羲之《圣教序》基础上结合颜真卿和何绍基外拓体势与用笔及《书谱》的一些元素,再加上北碑的折笔,形成方圆结合的外拓造型,在章法上追求自然书写,多断少连,偶尔用轻松的连笔营造空间产生矛盾对比,选用棉麻纸创作。
杨勇 湖南 247x110cm 节录《画禅室随笔》
创作手记:学书有年。少年时自正书入,而立以后痴迷于米襄阳,始临《蜀素》,继之为诸手札,寝馈其中十年余。丁酉七月,余负笈北上,得见诸名手名迹,眼界渐阔,于真草篆隶无不涉猎,冀以涵润襄阳,而自备体格。近数年来,余往来于京、沪、汉等地,睹王孟津、傅青主原迹甚夥,乃复留意于晚明诸家,以之入于襄阳,并拓而为大,以为渐有可观也。此作书思翁《画禅室随笔》书论数则,意不在其精致,而以苍浑沉着磊落为要,得之乎?失之乎?
周国富 湖北 248x130cm 录欧阳修文一篇
创作手记:四年前,右手因疾废书,遂改练左手。此次左书作品侥幸入展,窃以为:一是意趣稍有出奇。因由左手执笔,故笔法、字法不时流露自然之反势,格调气息亦于平和中透出一丝乖违,无意间赋予作品别样情趣。二是面貌避免趋同。近年大字行书取法多属赵之谦、何子贞、王铎、米芾一路。余则立足《圣教序》骨架,兼取颜体行书遒劲苍浑,笔法略参碑派方峻用笔,风格力求与他人有异。三是心态平和。创作时精神凝聚,状态松放,一任平和自然书写。最终得以入选,出乎意料,抑或平常心会有不平常结果也。
伏景 湖南 248x120cm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书法创作离不开传统,只有深入传统才能有所得,而不至于误入旁门左道。我开始学习行书,是从米芾入手的,觉得米字耐人寻味,写起来痛快,所以我的行书的第一口奶就是米字,从此决定了我的创作总是米字味道。大字创作是一般女同志的弱项,写得人少,而我典型女汉子,用大字形式结合我的性格特征,想在创作上有些突破。把米字的大字帖找出,刷了一年多的大字,体力、臂力、笔力都提升了,写起来也不费劲了。大字讲究的是气势,要厚重灵动,虚实节奏分明,过渡自然。书写中不能因为大而用笔沉重、滞涩,反要轻松灵活,如写小字。此次作品还有些稚嫩,单从气势论,用笔略有感觉,但仍需不断锤炼,多方面学习。
胡中良 江西 242x110cm 录古贤诗三首
创作手记:行草书是我学习书法的主攻方向。最初十年,我以二王帖学为主,爱它的精致流美,后倾心于明清书风,追求气势的震撼和情感的宣泄。近年对碑派书风有所涉猎,想把质朴雄浑的气息融入其中。我的这些学书经历,在这件作品中或多或少得到了体现。
张羽健 上海 237x119cm 苏轼词一首
创作手记:余性嗜静,好幽居。幼时居里巷,左右书家繁多,余处其间,耳濡目染,慕艳之意时征于色。十岁余,自汉碑入,然弄墨经年,唯得其形,未解其意,盖书道之深且奥者如是矣。至而立,幸遇书坛前辈张万二师当面授教,线形结构,分而化之,章法格局,演而示之。余侍立左右,始知灌顶有醍醐,润心有甘露者也。自是研摹愈勤,临习明清书家,碑帖兼顾,渐悟书道之二一。
李炯峰 北京 243x125cm 苏东坡《与贾耘老》一则
创作手记:本次国展余有幸以三种书体入展,行书作品写的是苏轼的一篇短文,系余闲时翻书,读至东坡《与贾耘老》一文,文中所述东坡与友交往轶事,颇觉有趣,遂以八尺整纸书之。友见之而问“取法何人?”曰:“非王非颜,非苏非米,抑、或皆而有之。”乃随行就势,或大或小,或横或纵,或连绵或顾盼,因势赋形,一任自然。
夏翔飞 重庆 248x121cm 《黄庭坚题跋》二则
创作手记:初欲以八尺整纸作大字行书,择山谷题跋二则,只因字数相宜。也无太多顾虑,仅求书写自然,气息流畅,不计小处得失,今不同弊,得古方新。目标既定,铺毡展纸于地,赤膊提管而为,连废三纸,皆不如意。遂临时起意,将纸对开,还于案上书之,一次乃成。虽与古人之笔相去甚远,但大抵亦与时人有别,又寻泥金纸接缝,成二条屏式,张之于壁,尚觉有小处可观尔。
张晓明 陕西 249x82cm 《黄山谷题跋》二则
创作手记:“气质变化学问深时”,这是对一个人的要求,也是对书法艺术的要求。艺术说到底是人的艺术,“书,心画也。”书法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思想、学问、涵养和取向。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执笔写字那么简单,而是对大千世界的认知、理解和诠释。书法,以技法来承载,靠学问来滋养。技法是承载书法艺术的船,而学问则是引领这只船驶向的灯。
栾金广 北京 246x124cm 录《苏东坡题跋》
创作手记:余习书二十余载,喜篆隶楷行草诸体,又喜金石、写意山水,奈何精力所限终不能全耳。吾少时犹爱笔墨张扬之风,也多试碑帖融合至今。对书事也颇有心悟。书之佳境应心手双畅、书为心画、畅达胸臆。余此作法王、米,试用北碑笔意、结字逐成于此,虽已入展却非佳品。书法传统之余尚需散怀,此作自觉古法有余而胆识新意不足,遇此重大展事也颇有患得患失之嫌,若后再有大展定放开手脚、挥洒心意。
洪达林 福建 245x104cm 节录《容斋随笔》卷一
创作手记:本次十二届国展自征稿起,便开始构思准备,除了主攻颜氏三稿外,还兼临习王觉斯行书条幅,借鉴王铎章法与墨法。通过何子贞信札,借鉴其线条笔墨韵致。本次创作节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颜鲁公,经过再三地调整作品的字形结构、章法、大小对比、墨色,最终完成了自己勉强觉得还行的作品,在临近截稿日期,选择此作寄出去,竟有幸入展。参与本届国展考试,是人生中难得的历练,我深知唯有深入学古,洞见古人精奥,方得古人三昧!
刘晓勇 山西 239x109cm 陆游诗一首
创作手记:临近展览截稿前一周,我才创作。选了一首陆游的诗,先写了个小稿,个别字拿不准从字典上查一下。采用八尺整纸,玄宗墨,兼毫笔,在学生们的帮助下一口气写了三遍,第二遍相对笔法稳健,变化多,形式合理,字法无大碍。确定后,盖印,稍加压制处理。我学书比较杂,行书醉心二王、苏米,偶写颜系、白蕉诸家。创作追求自然书写,临摹向创作转换过程对我来说十分漫长。
刘琳 陕西 235x116cm 录白居易诗三首
创作手记:观国展投稿之成败,在于谋篇布局、结字意趣、墨色对比、感情抒发,相互裨益,不可偏颇。追之甚微,辗转反侧,鼓努为力,形容已槁。忽一日,书绪斐博,心手相合。遂振纸擢笔,探墨而发。少顷,数纸落地,点画狼籍、韵痕姿肆,虽无舳舻千里之势,略有星罗河汉之姿。蒙评委错爱,忝列入展。思抱怀投笔之数载,未敢懈怠。忆怡情弄墨之千纸,皆能矩法。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吾辈将不坠青云之志,倾挚初心,砥砺前行。
【三步领取公益课福利】
“寻本溯源·刘朝辉精讲王铎系列书法课程”福利活动——2021.4.18晚上19:30钉钉直播公益课程《浅析王铎行书三行立轴章法特色》,欢迎广大书友入群听课、参与互动交流!本福利活动2021.4-2022.3有效!
第一步:关注“书法传奇”公众号
第二步:打开此帖转发朋友圈集52赞
第三步:加“书法传奇客服”微信,入公益课群
【大字行书中堂(多条拼接)】
谢海宾 广东 244x119cm 释齐已读《李白集》诗一首
创作手记:夜不能寐,移步书房,翻书夜读。《李太白全集》后有释齐已《读李白集》,诗曰: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气象万千,不觉让人心潮澎湃!故,清书桌,倒宿墨,展纸蘸墨,八尺长条,以赵之谦笔意为之,随性涂抹,或干或湿,望能展其诗意。即成,挂上自赏,甚为满意。遂回房酣睡也。
田磊 安徽 248x118cm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创作手记:余幼承家父启蒙学书,池水尽墨,常挥春于乡里,乐此不疲。军旅十七载,仍笔耕不辍。戍边疆,守大漠,功簿有名,青春无悔。今逢书坛盛事,亦跃跃欲试。遂用行书,以杜工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文本,取颜鲁公之法,掺二王、元章、子贞之意,择令旭、传保兄所赠八尺宣而书,虽不尽善,然已尽心。
邵跃晰 广东 245x102cm 自作诗数首
创作手记:每次大展都是在暑期,书法培训行业的“旺季”,为了解决时间问题,我首选自己最擅长的行书。形式的三屏合一,是由我的书案所限,纸张、材料也是经济而为。纸张颜色,则考虑了近几年展览提倡的素白。学习书法至今,越发喜欢自然抄写,信手拈来。此次入展的作品构思近一个月,创作一次完成,回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书写的愉悦。书法于我,快乐就行。
刘虎林 四川 220x120cm 苏东坡跋《书吴道子画后》
创作手记:我学书以米芾行书为主,旁涉二王帖系,大小兼顾,大字重在取其势,小字重在取其韵,纵横涉猎,互相涵养。近年来米芾成为展览的热门,因此,如何写得“与众不同”成为我创作思考的首要问题。米芾书“沉着飞动”,我将“沉着”作为首要的审美追求,将日常练习的篆隶笔法用以强化“沉着”,将帖学笔法及小部分草书佐以飞动,兼顾各种对比关系并归于和谐。此次入展作品正是在该思考下所做的尝试。
王志良 湖南 240x120cm 录八指头陀诗五首
创作手记:投稿参加十二届全国展是一件取法苏轼的行书作品,创作伊始,我便确立了一种宁静古雅的书风,书写内容上选用了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七律诗五首。近几年临习主要以苏轼行书为主,为避免时风,在作品中力求表现其文人书风雅韵,同时遵循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自身长期以来目光所及而形成的审美感悟,表现与时代契合的审美趣味,以追求字面干净简约,线条刚柔相济。
陈峰 四川 245x124cm 录苏轼词五首
创作手记:已亥仲夏,举国学子,应十二届书展之征,余亦趋之,展纸铺毫,选题谋文《东坡词五首》,实乃久仰眉山苏公之旷达豪迈,亮节高风,并以元章笔意,贯穿始终。时方倍感宋人之才,博大精深,遂心追手摹,物我两忘。窃以为:“书言心声,技道并进。”八尺整纸,凡书三百余宇,奈何腊染翡翠徽宣,难表浓枯墨色,加之拟古不精,任笔为体,故复观此作,徒生诸多遗恨。虽无计工拙,仅存厚朴之风,唯性情之彰显,尚意之痛快,稍慰吾怀。余今半百,农耕之余,偶染翰墨。荣幸入选国展,短喜之余,顿生长忧!路漫漫兮,书海求索,勿敢荒废。余生不求显达,唯独守书斋,对语先贤,孤灯长伴,临池不辍......
朱国振 福建 244x128cm 节抄沈熙远《芥舟学画编》
创作手记:此作既有米芾之姿,又有晋唐明清诸人元素,甚而融入了章草,落笔草草,贻笑大方。创作思想主要有二:此作意欲营造出密中有疏、疾中有缓、浓中有淡、枯中有湿之效果。落实至具体书写,便是注重节奏快慢之转换,字之大小的调节,以及墨色深浅的对比,此其一也。古人云:精而不博则执,博而不精则散。作为长期的笔墨实践者,阶段性的融冶整合虽不免有驳杂之嫌,但或许又不失为必要的尝试,此其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