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断舍离”
十年前,日本人山下英子在《断舍离》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断即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即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即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但五年前年这个概念才在中国被广为传播。
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想要做到书中所讲的却很难。通过这本书大致可将断舍离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彻底地筛选物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我们会觉得迷茫。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掉,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先放一下,说不定以后会用到”,往往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正视此时的迷茫。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干脆利落地扔掉东西,冗余的东西还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此时的迷茫作斗争,反复坚持实施舍离。慢慢的我们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进阶阶段,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果断下狠心的阶段。这时的我们能从“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的方向做出明确的选择。而此时判断的速度相较第一阶段要快,甚至就连下决断本身都会让人觉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不达到这个阶段,谈收纳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换句话说,我们是物品的奴隶。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我们才是物品的主人,才能达成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状态。
最高阶段: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确实用得到,就像我们喜欢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一样,对于东西我们也要和自己喜欢的在一起。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让身边的物品保持如同大自然优胜劣汰的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在这个全新的阶段,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留下的、适量的物品,性能高且美观,这样一来,我们的居住空间里放着的,都是最重要的东西了。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换言之,其实就是一个连收纳都不需要的空间,再强的收纳术都没有用武之地。
在“断舍离”的世界里,“住所”这个称谓可以被摒弃掉,取而代之的是“自在空间”,这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感到舒适自在的空间,你也和我一样向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