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慕宗彦||人生如客(散文)
人生如客
作者:慕宗彦
主编:非 鱼
在山上采掘药材的妻子午后回家问:
“王老师死了?”
“没有,别胡说。"
“那怎么在微信上发现他孙女发信息:'爷爷,一路走好!’呢?”
"笔误或误判。”我不相信这个事实。
去年腊月,因一场大雪,道路结冰,王老师不慎滑倒,不敢走路。被发现时,处理得当,没造成第二次伤害。我在现场帮助处理过,直接送往市医院。经检查,髋关节有裂痕。出院后,我曾问过他的家人,无大碍,可以在家中行走。虽然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好好休养应没事。
王老师教过我们小学,是启蒙老师,后来上调到镇中学。退休后, 怡享天年。按说,教师待遇高,老师生活较为完美,儿女各自安家立业,各项无忧,正是晚年享乐的大好时刻。只有在农忙时,帮儿子干点农活。儿女们并不依靠,以劳作当锻炼,生活岂不美哉!
因为安逸、逍遥,闲暇之际,王老师总会找人玩玩扑克。他与我及当地农友坐在一起打对吊,和他为一伙时,因是师生关系,彼此了解,配合默契。成对家时,也会红脸相争,无论吵得怎样激烈,均一笑而过,没有记仇、翻脸之说,闹厉害了则说成: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就种调侃,感觉相处不累。可这就像是昨天的事啊!
正想着儿,午后时日,闻有啼哭声。速到门前一看,见有去庙报丧者,才知道王老师是去逝了。
还没倒出功夫去看看他呢,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记得王老师在世时,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从前被查出过,肝上有一血管瘤,本想住院切除,可一现象让他改变初衷。
在一家大型医院,同室一病友对他说,来这家医院好长时间了,由于排班不上,医生天天对他保守治疗,花费了诸多金额,等到需要手术的那一天,医生说手术后只会延长他二个月的生命。病友一听,二个月的生命用一笔天文数字去换不值得。故弃疗而去。受此困惑,王老师也走出病房。幸运的是院外一段治疗后,直至退休,十多年的光景相安无事。打破了当初的耸人听闻的说法。谁知,现清闲了,却想不到一次意外滑倒,竟成永别。
"不接引子不长病。”外人是这样议论。也有人评判:因为治疗腿伤,服用大量的化学药品,伤旰,引原发病就犯并加重。
王老师是死在医院的。据说,在去医院的头一天,他晓知自己身体不适,将儿子叫到身边交待后事。并要求去市医院再次检查。未等挂号结束,生命体征消失,说走就走了。
我们没有必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深一步的查话,也无法认识他人对事情判断的真伪。只能说:假如一个医者在救助一个患者,只会治一经且损一经,倒不如不去治疗,或保持中立。即或一定去治疗,必须从"利”与"弊”上去衡量。凡利大于弊者可治,反之则不可为。并且,查病、治病的同时,要对病人的全部身心进行排查。凡看得出来有损病人身体健康的所有体症,结合所得症要彻底处理,全部清查、诊治。像我们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建设一样,要考虑到在生产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问题、纠纷进行处理,以保证后来的完美无患。因为医者,毕竟会以观察全局的眼光,对每一位患者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处理,以求治法方药,而不是单纯的局限在一点上。这就是中医理论的辨证观。
究竟是医疗的落伍或时代的退步,还是本该使然,值得具有专业知识的同仁去思考。
记得有次,我领女儿去市区复察,住在哥哥家。早上女儿突然出现鼻出血现象,医学称之鼻衄。平素我对待这样的患者,一经对病灶处毛细血管收缩,以局部疗法止血后,再以中药辨证求根投药,很容易解除病患。而到医院,则以压迫止血法。如果使用过局部疗法无效,倒可以。清楚地记得:医生将女儿出血的鼻孔塞满棉条,血渐渐止住,然而,正值伏天酷暑,因通气功能受限,女儿感到头痛,憋闷。而医生要求二十四小时后取出。因无法在附近买到我需要的药水,并且临床器材不及手,只好打车赶回家,用镊子拔出所有充填物。以棉球浸少许肾上腺素药水擦拭,致局部毛细血管收缩,逐渐完成止血需要。操作结束,女儿的一句话让我又疼又暖:不解除鼻塞,我将像行尸走肉一样煎熬。可知其痛苦状。试想,一如先前,血止住了,头痛出现,谁知会不会引起其它不适发生呢。
这是切身体验所联想到的。未来人生,不同领域,每个人都有诸多迷茫和未知困扰着,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像一个串门的客人,学会尊重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该吃吃喝喝没毛病,尽量别被人骂,也不去无端地骂他人。更没必要随便去讨好人,做好自已该做的事情。对每个人以一个客人的姿态该有的礼节去做事,能够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尽力去做。忘却个人的爱恨情仇,慢慢地,有人会给你做出中肯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太短暂,生命太脆弱。
出殡祭奠的路上,我虔诚地祈祷,让逝者如斯,一路走好。结束一切后,脑海里蓦然跳跃四个字:人生如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慕宗彦,男,58岁,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曾做乡村医生,现在家务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