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龙在淮阳中学故事二则
李之龙于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同董必武从事革命活动。他后来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曾担任中山舰舰长,后被蒋介石反动政府杀害。他的革命事迹有口皆碑,而他在河南省省立四中(今淮阳中学)传播马列主义,发动和组织领导驱赶反动校长的斗争故事却鲜为人知 。
传播真理发展党员
1922年夏,李之龙从开封转移到淮阳,任省立四中(淮阳中学前身)英语教员,与另一英语教员吴世珍(吴丹坤)隔墙相住。两个人都是单身汉,年龄相近,又同教英语,说话投机,不久二人便情同兄弟。李之龙觉得吴世珍为人正直,时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便适时对其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一天晚上,李之龙来到吴世珍的房间,见他正伏案疾书一首绝句:
三尺讲台一片天,
两只秃笔半夜眠。
扫帚挥尽尘与土,
仗剑荡却虎并獾。
李之龙看罢不住点赞。而吴世珍却放下笔叹道:“李兄见笑,挥尘荡虎,非吾辈所能为也,吾等一介寒儒,何能及此?”
李之龙见他表露出壮志未酬的心迹,便因势利导。他从中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谈起,一直谈到谈到苏联十月革命,最后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他最后说:“驱虎除豹、救国救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职,吴兄有其志,小弟亦有其志。然仅有志向而无行为,终不可成其志。”
吴世珍眼睛一亮:“依李兄之见,何以才算有行为?”
李之龙笑笑说:“我有几本书,吴兄有兴趣的话,可以先看看。”
李之龙带他来到自己房间,把几本用红布包裹着的书递给吴世珍,让他拿回去自己看。
吴世珍回到自己的住室,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包,上面第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书中的一字一句让他茅塞顿开。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此后,他每天晚上备完课,都要如饥似渴地把李之龙送他的书看上几个小时。越看他越觉得心胸开阔,逐步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念。
在向李之龙送还书时,吴世珍说:“看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章,使我茅塞顿开。在咱们中国,也应走共产主义道路,能担此任的,以我看非共产党莫属。你我志向相同,若能参加,该多好啊!”
李之龙鼓励他多看些这方面的书,自己会越来越明白。
后来,李之龙将到广州工作,吴世珍要去开封任教。分别时,李之龙说:“吴兄,我已将你的情况向党中央陈孚木(陈独秀)同志作了书面汇报,希望你到开封后,继续学习马列主义,争取早日加入组织。”他停了一下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话权作咱们的临别赠言吧!”
吴世珍到开封后,没有辜负李之龙的期望,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李之龙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噩耗传来,吴世珍不禁热泪横流,为怀念这位良师益友写诗一首:
九洲乌云虎狼行,
一龙引吾革命途。
人杰鬼雄两不负,
誓将鬼魅尽斩除。
一张账目清单
李之龙到省立四中(淮阳中学)任教两月后的一天,一位姓赵的员工到李之龙住室向其借钱,说家中老母亲有病,而学校几个月以来一直拖欠工资。李之龙从衣袋掏出10块光洋递给老赵,并说自己去校总务室钱会计那里说说看,争取再补发两个月薪金。
李之龙私下了解到校长张寿卿贪污学校经费,扣发教职员工及学生伙食费,用来在县城做生意,大发横财。师生们虽然不满,但惧其淫威,敢怒而不敢言。于是,李之龙下决心要惩治一下这个坏家伙。
李之龙来到总务室,找到钱会计开门见山向他询问拖欠工资的事。钱会计半吐半咽地说:“李先生,我是丫环拿钥匙,掌权不当家,这事你得去问校长。”
李之龙出了总务室,来到校长室,张寿卿见李之龙进来,问他有事吗。李之龙把教职员工要求补发薪金的事述说一遍。
张寿卿听后冷冷说道:“现在国家困难,上头不拨经费,我也没有办法呀!李先生如果确实手头紧的话,可先借上一个月的薪金。”
李之龙接道:“我单身一人倒可迁就一时,只是大多数职员马上就有断炊危险,还请校长考虑先补发拖欠的工资。”张寿卿听了,脸色一沉说:“既然李先生这样热心公众事业,那就请你代为想办法吧!”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李之龙回到教研室,心里非常气愤,决定利用老赵家中困难这件事,团结全校师生推翻贪腐校长。于是,他向吴世珍等几位青年教师介绍了老赵的困境,几位青年与各班主任联络,发动师生捐助老赵。
第二天,学校里出现了热闹的捐款场面,很快捐了100多块钱。老赵接过捐款,感动得热泪盈眶。
接着,李之龙又发动几位教员,找到钱会计要求查帐。钱会计对张寿卿也有私怨。原来张寿卿跟他老婆有染,虽然心中愤恨,但由于怕丢饭碗,不敢和张辩理。经李之龙等人再三开导,他终于下了决心,让大家三天后听他的回音。
三天后,学校墙报上出现了一张“淮阳省立四中收支一览表”。表上边清楚表明,校长张寿卿一共挪用款项8000多块。围观的师生义愤填膺,高声责骂。在老赵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校长室与张寿卿辩理。张寿卿在众人面前理亏辞穷,不得不答应全部补发拖欠款额。
事后,李之龙又以全体师生的名义写了一封控告张寿卿克扣工薪、贪污校款的联名信,送给主管教育部门,要求撤职查办。主管部门鉴于张寿卿在学校引起公愤,只好将其调离他处。
斗争胜利了,李之龙在全校师生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他离校去广州时,师生们列队为其送行,多有下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