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凉引起的感冒,你们竟然用抗生素治?
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和暑热型感冒,这个常识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
风寒型感冒主要是外感风寒,多发于天气比较凉爽或者寒冷的时候,主要症状有身感发冷,没有发热或者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白,治疗应选择辛温解表类药,宣肺散寒。
风热型感冒则是外感风热,多发于夏秋季气温比较高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头胀疼,鼻流粘涕或黄涕,咽喉肿疼,咳嗽,痰黄稠,流黄涕,口渴喜饮,舌苔黄或薄白,宜宣肺清热,辛凉解表。
暑热型感冒发生于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是身体受暑气侵袭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面红身热,无汗,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宜清热祛暑,清气分热。
日常我们比较常遇到的是风寒型感冒。
这三种感冒的成因不同,对治方法也自然应该是不同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医院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感冒了,只要有发烧,就是细菌或者病毒入侵人体了,那么处理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口服消炎药加打点滴。
这种方法治风热型感冒或者暑热型感冒还好,治风寒型感冒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消炎药和点滴固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大部分症状,可是消炎药本身是寒凉的药物,点滴里的抗生素寒性更重,再加上大量冰冷的液体直接注入体内,不仅仅不能驱除寒邪,反而加重了身体里的寒邪,本来身体里下了一场小雪,来点阳光它就化了,现在不仅不给阳光,直接给你一大块冰,这下好了,寒邪不仅没驱除,反而长驱直入,从体表到了我们人体的深处,隐藏了起来,无论是外界还是内部的一点小诱因,都能再次诱发疾病。
所以经常吃消炎药或者打点滴的人,发现他们抵抗力似乎下降了,只要一吹风或者一受凉,更容易感冒了。感冒了之后,再吃消炎药或者打点滴,效果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他们以为自己产生了耐药性,其实只是寒邪深入,且越聚越多,损伤了人体阳气,使能输布于人体表面抗击病邪的卫气不足,让外邪更容易进入。
打个比方,古代战争大家在电视上都看过吧,我们人体就好比一座城池,风寒暑湿燥这几种外邪就好比不同类型的外敌,阳气好比守在城墙上的士兵,人体皮肤肌肉好比城墙,人体内脏好比城中心,治疗手段就相当于我们请的外援。
当外邪这个敌人入侵的时候,首先是我们的卫气发出警报,召集人体气血赶到城门口应对。所以,这时,我们会出现出汗,发热,流鼻涕等一系列症状,这正是人体气血与外邪相争的结果。如果是人体胜了,那么外邪就难以入侵,感冒痊愈。如果我们正气不足,寒邪就会攻进城墙,往内而去。这时候轮到外援上场了。
应该请什么样的外援呢?照道理讲,要看攻进来的是什么敌人,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凉药,一定是克制这个敌人的才是好的武器,这个道理应该很好懂吧?所以风寒型感冒,需要用驱寒的手段,风热型感冒,应该用发散风热的治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而吃消炎药,打点滴,却是不管风寒型感冒还是风热型感冒,通通用寒凉的药物去对付它。感冒症状虽然也能消除,但却没有把寒邪驱除出去,而是让它潜伏下来。几次以后,体内寒邪越积越多,消耗我们的阳气。这样,下次再有外邪侵袭,我们就无法调动足够的气血去对付它们,所以,就更容易生病了。
更有甚者,身体内的寒邪会攻入脏腑,虽然身体表面流鼻涕,发热等症状消失了,但其它更难对付的病症却出现了,很多人的感冒治着治着,会演变成肺炎,心肌炎,鼻炎,哮喘等,就是没有在体表用正确的方法驱除外邪,导致外邪攻入内脏造成的。
一个感冒还是比较容易治的,但肺炎,心肌炎,鼻炎,哮喘等,就难治得多。一是因为邪气在里不在表,要驱除它们,比较费事,二是邪气攻里,必然损伤我们的正气,使我们自身抗病邪的能力下降,更容易被外界新的邪气侵袭,此消彼长下,我们很容易落于下风。
所以,感冒了,先分清自己是风寒型还是风热型,虽然它们都可能有发烧的症状,但是辨别起来并不难。风寒型流的是清鼻涕,如果用手碰我们的鼻子,会觉得它很凉。风热型流的是黄鼻涕,除此外,鼻子呼出的气,是比我们正常时呼出的要热得多的,另外,风热型感冒会觉得口干舌燥,喉咙肿痛。
风寒型感冒可用防风通圣丸,伤风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小青龙颗粒等进行治疗,而风热型感冒多用银翘散和桑菊饮。千万别傻傻地只知道吃消炎药和打抗生素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