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根深则叶茂,本立而道生——从王君老师的创意研讨课探写作教学的密码

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根深则叶茂,本立而道生——从王君老师的创意研讨课探写作教学的密码

陈海波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大困惑。王君老师用她的一节创意作品研讨课,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用开放的视角,激活“写”的兴趣;用多元的评价,交换“写”的经验;用创新的理念,让“写”回归心灵。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开放的视角  多元的评价  创新的理念  价值回归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但作为一个多次参与中考作文阅卷的一线老教师,却常常为学生“没有真情”“没有思想”“没有生命”的写作而感到担忧,也常常为寻不到写作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而感到苦恼。

近日,研读了王君老师为学生的作品而开展的写作研讨课,顿觉眼前一亮,这种触及灵魂,打动情感的研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仔细品咂,竟收获诸多写作教学的启示,思考如下:

一、用开放的视角,让写作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 

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唤醒人性(天性)的教育,所谓“人性”即人的“言语性、精神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归根结底,就是“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所以,作为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写作教学应充分尊重“以人为本”,以“人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为本。“人因表现而存在。人因立言而不朽。”(潘新和语)这就表明,我们要摒弃惯有的为“应试和知识、方法、技巧”而为的写作教学,只要利于学生表达已有的生活体验,利于抒发已有的情感体悟,利于学生言语、精神生命的成长,表达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化,让学生在各种尝试中不断积累“写”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和体系,让写作更立体化,更具生命力。

从王君老师的这节研讨课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她平时写作教学的开放性,所有的写绝不是奔着“高分的考场作文”去的,而是为着内心“精神生命”的释放。梳理一下课中涉及到的学生“写的体例”,有诗歌,有随笔、散文,有科幻作品,有直抒胸臆的播报,有各种读后感、影评,甚至创作歌词等等,表达的形式灵活多样,但其永远“我手写我心”,形式为“内容”服务,为“自我的思想”服务,为生命的绽放服务。

好的语文老师懂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懂得为学生构建一个个立体化的写作空间,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写之前的储备”,关注生命的内核,从而不断地滋生出“非写出来不可”的表达欲望。

正因为这样,“狂想少年”李德元觉得写作是一件好玩的事情,特别喜欢,特别热爱,三年写出了五本作文集;还有王老师将要为丁诗成开的诗歌研讨会;为林子涵开的歌词创作研讨会;还有陈昕悦等那么多未来的“小作家”们。

黄厚江老师说过:“语文不是吃肉长肉的事情,作文更不是吃肉长肉的事情。”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而凡俗如我等的语文老师,日常中那些志在必得式的为着“考场高分作文”而去的单一“平面”化写作教学,往往掩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压抑了学生的真实灵魂。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表达不出的思想、人格、情趣、学问等修养,其实是在写作之外孕育的。用开放的视角,创设多样化的写作情境,让生活与生命相融,让思维的火花绽放出心灵的光彩,才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要修炼的写作教学的真“功夫”。

二、用多元的评价,让写作经验从静态走向动态  

夏丏尊言:“文章是表现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各人有各人的创造力。”面对学生写就的迥色各异的文章,该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学生的写作经验和思想更好地流动起来,这是当前一线老师都会面临的“评价”困惑。王君老师的这堂课,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评价方式,为我们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指明了方向。

首先,评价形式多元,让静态的思想流动起来。纵观我们日常的作文“评价”,大多局限于对优、缺点的共性反馈,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往往意义不大,王老师采用的评价形式不仅具有针对性,更具激励性,值得我们借鉴:如,出版作品集,在《创新作文》上做专栏访谈,师生朗读其作品,不同小组同类作品评析,针对作品质疑、解疑、答惑,“作者”接受现场专访,同伴分享收获,教师点评、赠言,邀请校长为其颁奖……

这些多元的评价形式,让静止在文字里的生命思想“动”了起来,这种用“个人”对“人人”的催化,无疑是写作对写作的巨大唤醒,是思想对思想的巨大启迪。

其次,评价角度多元,让静态的写作经验流动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 这一点王老师深谙其道,她始终认为写作技巧是“长”在写作的土壤中的,是在写着写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不是蓄意嫁接。因此,在这节课上,王老师通过老师、同学、家长、校长等各种角度的评价,提炼出学生在个性化的写作实践中应用的写作方法,然后引导和促使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发现,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让静态的写作经验在生命与生命的心河中流动。

比如,在评析李德元作品的环节,研究诗歌小组发现:李德元的诗歌生活化,特“真实”,懂“聚焦”;研究散文随笔小组发现:李德元的文字“有情感”,善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研究科幻、播报小组发现:李德元想象丰富,“创意”无限;在质疑环节,发现李德元爱读课外书、爱看电影,而且善写随感,只要有灵感,马上拿出笔记记下来……包括后来王君老师爆料的李德元在家中读书,爸爸妈妈都是和他一起读一起讨论;李德元爸爸爆料的孩子一直推崇并追求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辛颖校长总结时感动于李德元答问时谈到对写作的“三次热爱”、“一次喜欢”等,这些个体的写作经验在多角度的评价中,统统被挖掘了出来。

“根深则叶茂,本立而道生。”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下,发现并巩固了对写作经验的学习,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动态过程。这种获取方式,远比我们灌输的对写作技巧的生搬硬套有意义的多。

三、用创新的理念,让写作价值走向生命的复归

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是作家。”

研读王君老师的书和她的课,你会发现,王老师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一个极具诗意的作家,她对写作始终葆有诗意的理解,她认为写作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能力,是一种灵魂的状态,语文老师,绝不要做写作的“训导师”,而要做“活力激发师”,你用怎样的手段,用怎样的技巧,调动怎样的写作状态,让“写”成为魅惑,成为习惯,成为学生欲罢不能的责任,这才是“教”的关键所在。“我写,是因为我有;我写,是因为我爱。”所以,在王老师的眼里,享受写作,才是写作教学最崇高的使命,也是最终极的目标。

我们看她在这节课上说的话:

“写作是一件跟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生活是什么样的,写作就是什么样的,一点都不装。”

“……活得很自我,很真诚,很自然,很坦荡,这是创造力的源泉。”

“活法就是学法,就是教法,就是写法,我们生命的状态就是语文的状态。”

“写作就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量的自然倾泻,它是自然和美好的。”

“未来,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作家,但是写作,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拥有非凡的意义。”

“最了不起的成长,一定是自己内心树立的规范,是自己给自己的祝福与反省。”

……

纵观我们的写作教学到底缺了什么?是技巧的训练和方法的灌输吗?绝不是,最根本的是缺少思想的引领和情怀的培养。王君老师用她创新的理念,用她亲历的写作体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染,“养”出兴趣,“养”出热爱,“养”出朝气蓬勃的生命、生活状态,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动态、多维的写作实践活动中,慢慢领悟到思想、情怀的内涵,从而碰撞出更多更美的思维火花,在习得能力和素养的同时,更提高了对自然、社会与问题的认识,从而追求更加积极、健康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写作中,我们要宣泄,但在写作中,我们更要成长。”

这才是我们要致力探寻的,生命关照下的经由写作而抵达的价值意义所在。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惟愿我们也能像王君老师那样,在写作教学上多多探索,让写作回归到“心灵”,多关注生命个体的状态,让其鲜活而富有思想;多开展灵活多样的言语评价活动,让生命情怀尽情绽放,继而多多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君.一路修行教作文[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2]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3] [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李时译:《金蔷薇》[M].上海文艺出版社,1955:2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