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墨致远——朱海澄篆隶书法五十品
朱海澄 ZHU HAICHENG
1971年11月生于江苏淮安。供职于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专业性展览中获奖入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考级委员会考官、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导师、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篆隶委员会委员)、逸庐书院教学团队成员、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淮安市淮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淮安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闲墨堂书院创始人 、山阳墨社社长等。
自 序
“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此为唐人杜甫写与高适的诗句。的确,岁月是匆忙的!愰惚间的我,已至暮春之年。
尺璧寸阴,人生本就如白驹过隙,甚至来不及回头看一眼自己的影子。
岁月轮回,生活本就是风雨兼程,一个不经意的转身或许已物是人非。
是的,人间诸事,就是这样的不可捉摸,你原以为自己走进夏秋之交,蓦然回首,你却发现自己已然踏进了春天。
惊喜与意外、奇妙与忐忑,或坦然接受?
情绪与念头、欲望与理想,或茫然失措?
年轻时,很是欣赏宋人刘过的“人生行乐,且须痛饮莫辞杯。坐则高谈风月,醉则恣眠芳草,醒后亦佳哉”的快活与自在。
及长后,却想拥有一双火眼,不畏浮云所遮,把人性看得更真一些,把世故看得更明一些。
可是,我没有!
但是,我坚信!
刻于我心间那份对书法的真爱,其中的黑白、虚实、收放、欹正,如此种种,不恰如人性的缩影与世故的变幻么?
铺上一纸素笺,如婴啼哭而至。在进退、动静、起止之间,阴阳有度地变化着。按得住、提得起。行笔走纸,不必字字端正,可扬可抑;落墨渲染,不必处处酣畅,可枯可润。
书法,本就是一场修行。唐寅有“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的若仙之境。我本凡夫,不可及此,然于“追险绝”、“享快意”之后,何妨不去寻求那返朴归真的“桃花源”与黑白分明的“五柳堂”呢?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草之激情,意至笔随;楷之骨气,淳真无邪;隶之含蓄,端庄持重;篆之质地,玉润朴拙。如此大美,皆妄揽于心间。然天资愚钝,皮之不及。
人生虽短,书道且长。时至知天命,不见一事成。虽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超脱,却更知“路之漫漫,其道修远”之坚守。“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一代才子唐伯虎尚立此敬畏与用功之言,我等何能?岂敢言弃!于是,我努力着!
“拔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流水十年,南下北上。幸遇良师相授、益友提点,乃得迟鈍略开、脑洞微启。经数年累积,虽无几多挂齿之绩,却亦时有窍喜之事。
艺路之远,难穷其道。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借得东坡句,聊作絮语结。
篆隶书法五十品
十年前,朱海澄很符合优秀隶书家给我的印象:厚重、大气、静穆。实事上他在书法创作的路上走得很坚实。在隶书传统上有过广泛的临习体验,也有深入经典的心追手摹。让我看到他在隶书创作上获得了内在的突进,并且觉得他保持着突进的活力。顺着这种期许,我想他的隶书会在几年里,走向当代隶书精英的队伍,成为入展大户。但是他总是不断的给人意外,他并不按我们预想的套路出牌。一般套路都是立足一种经典,融入当代名家,汇入主流审美,获得书坛认同。
他打乱了我们的预测,反而让我更加期待他的变化。他隶书一段时期会表现出新的取法要素,并能积极转化成创作营养。比如《砖铭文字印象》取其“砖铭文”特殊意趣,又不失汉隶的大气。将字形撑满方格,一种方整的空间就突现出来。同时以妖娆的长线,那种用羊毫慢慢吞噬纸张的感觉,使得线质苍润,很能触动敏感的读者。后来既有方整严穆的汉碑意味、明快简练的汉简意趣;篆隶杂糅的妖娆姿态、还有当代流行的风尘味。这些都表明他是隶书途中的行者。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变化。因为变化,所以他有着开放的取法视野。变化也让我看到他的另一面,没有稳定的风格取向,没有找到值得终生相守的精神源地。他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扎实基本功,重心所向就是隶书的“线质”。他对线质的理解与表达倾向于“圆”与“厚”。实际上朱海澄更多是用篆书的圆润与“石门颂”的飘逸来写隶书。我暗自认为他存在二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抵达更为沉雄严穆的隶书境界,一是还没有自己的书写“个性”。
最近两年,他开始隶书“个性”的建构,开始了“个性”寻找的征途。
朱海澄用心经营隶书创作“简便率真”的书写个性。上述两个问题实际上被他合并成一个问题,就是艺术个性的问题,没有必要所有的隶书都是沉雄严穆的。只要将个性写到极至,就有审美的价值。他围绕简便率真的书写个性,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放松了隶书的起收笔,使得用笔起收的过程变得简便。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起笔不做调锋动作,随着笔锋自由状态入纸,所以有不少带有尖锋入纸的形态,这种自由入纸与二王行书的起笔有着暗合之处。比较典型的如《金刚般若经》《只研朱墨作春山》等作品。隶书常见方笔与圆笔两种,这种都有起笔动作将笔锋隐藏起来,通过裹锋形成逆势运笔,写出生涩的线质。朱海澄并不经意隐藏笔锋。二是,不关注笔锋状态,常见分叉的笔毫出现在笔端,并顺其笔锋杀入纸里。当然在收笔上,也基本是笔止即收的简便。这种起收笔的简便也可以看到他书写的自信,自若与自由。
起笔之后顺势运笔,因为常在入笔处不做逆锋,一入纸常带有“一搨直下”的笔法,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到简牍的用笔意趣。因为大量的汉简,实际上就是隶书的“草化”,在“草化”过程用笔也变得直率简朴。他是否受汉简意趣的影响,不知道!但他这样用笔肯定是在追求书写的轻松、直率的感觉。不管我们今天怎么看待和评价隶书的“轻化”,但至少从朱海澄这里看到了对于自我、对于感觉真实与个性的信心,看到了书法表达的精神迹象。我们看到许多作品,没有个性追求、没有感觉体验,没有审美自觉,只有经典的模拟,只在乎与经典像与不像。
其次,快捷地运笔产生了大量直线。这与他原先的绵实与圆浑的线质,有着巨大的变化。可以说一入眼,常常会觉得写得比以前薄了。他肯定知道原有的绵实线质对于隶书的重要性。但他还要追求简便直率的直线,一定有着他的理由。因为他是具有深厚传统体验和创作经验的书法家。
在一般的观点中,个性就是对传统的反叛,这样才能挣脱传统束缚,所以风格的塑造和传统总会有所不同。很多书法家进入个性表达期间,武断地与自我,与传统的内核分裂,然而大大降低艺术品位。书法的个性表达,一定是融入传统经典的血统中,才能真正地生根发芽,才能保持着经典的内核,融入真实的自我,才能保持高品位的个性。他深研《石门颂》得其线质的绵实而隽逸,深研《礼器碑》得其体势的俊秀而温润,深研《好大王碑》得其天真率直的意趣。朱海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是为了个人的“辨识度”,而是扎根在“经典”中的“个性”图式。无疑我是欣赏这种思路的,但是我依然还觉得,在经典里面,提炼的深度不够,过于随性的发挥。关键在经典的理解上没有跟他人拉开距离,没有独特的眼光,看到不一样经典元素。所以尽管深研经典,但在演绎自己的创作上还不具备有独特的高度。
坚实的传统、独特的理解是书法创作个性不可或缺的资源。实际上所谓坚实的传统,如果仅仅只是技法意义的坚实,同一时代中会有一批作者做到,之所以在一段时期会有一批相近的隶书面貌,就是因为在经典上没有独特的理解。我觉得这种学术视点带来的启示与参照,不仅有助于防止隶书主流范式陷入惯性和僵化,而且还标示了个性必须在书法传统中,有自我理解的眼光,才有可能重新聚集活力,赋予新的生命力。
第三,他在隶书结构上也追求简便与自由的状态。隶书结构的经营很见一位书法家的艺术品位,这对审美意趣的暗示起到关键的作用。他的作品之所以在结构上给人轻松的书写状态,有两个因素。一方面大量简便的“直线条”,这种点画形质,构成了相对简洁的空间结构。为了让隶书这种简便的结构更为突出,有对比,他在篆书创作中强化线条的丰富,甚至妖娆,显得结构复杂。只要在表达方式上产生明显的对比,我们就有理由视为表达的自觉。由此可见,他在隶书结构的追求就是朝简便直率的表现方向。简便与简练很难把握,把握不到就容易走向简单。只是简单的笔划对接,直白的空间组合。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在简便中有空洞的感觉。由此看到笔划组合的空间结构蕴藏的意味,还是需要对经典进入系统而深入的辨析与体悟。
另一方面,在他的隶书空间的组合上,有一种方正、匀称的空间感。如果不细察作品的内部空间,仅从字面上理解,这正好是隶书结构的主旨。但是朱海澄的隶书结构在方正与匀称中比较有新意。汉隶和清隶以方正为代表的经典有《衡方碑》为代表,《张迁碑》看似方正,将其结构外轮廓画分出现,会发现常常是上端大,下部分小的倒梯形,《鲜于磺碑》在方正之中蕴含的空间变化更大。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将方正推上极至,为了内外空间的方正,甚至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朱海澄方正在外轮廓上没有精心打造,他的方正是在简便的感觉下呈现的,所以略带有楷书意味的那种方正。经典隶书的方正中常会有抑制某种笔画,形成方正的外空间,同时收紧字内空间。给人与严穆、安祥的意趣。朱海澄的方正,更多得益于《好大王》那种“醇古整齐”,这种整齐极大的弱化了隶书的波磔,所以带有很强的楷书意味。
最后,他在整体幅式喜欢饱满的构成图式。这是他对空间处理的个性,也可以看成他隶书内部结构的延伸。比如《唐·司空图<委曲·登彼太行>》《独持偏见·一意孤行》《雾里看花》等作品,都是“满章法”当然更多的是分块组合,形成章法空间的对比,比如创作主体内容用“满章法”,落款部分松开大块面积,用疏朗的行书形成整件作品的空间对比。饱满的空间是他隶书章法的基本结构面貌,在这种空间的组合很抢眼。这也许是他的一种策略,饱满的大空间让我们来不感受细小的内部结构,却强烈地体验到了空间的张力。正是饱满的章法彰显出精神的密度,而结字的内部却营造着简便直率的性情。
我始终坚信,一种没有经典支撑的书法必然是短暂的书法。个性表达不是一种策略,而是真实表达的结果。如果没有价值个性,同样会成为匆匆的过客。我坚信最终的个性,一定是内在的,会与生命、与精神相关。顺着朱海澄的个性创作的思路,我们会发现有价值的个性一定不是所谓“传统的背叛与对抗”,相反必须在经典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到经典的高度。也可理解所谓个性,是在经典的内部独特的发现、孕育,然后升腾出来的风度。
因为简便的用笔,方正的结字,饱满的意态,自由率性的书写状态,看到了朱海澄个性建构的努力。个性常常伴随着两面性,比如简便用笔给人有“画”字的感觉,比如方正匀称的结构追求,很难有聚散、松紧、收放带来的空间想象。但他有着开阔的经典视野,前期又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有着内在的经典支撑,所以格调不凡。
朱海澄隶书创作个性建构的过程给我们启示,个性是真实的状态流露,个性是带有审美自觉的追求。真正要达到成熟的个性,需要漫长的锤炼,才能真正我手写我心。如果用书史的高度来衡量,历史是很苛刻的,技术、审美、精神任何一方面的瑕疵都会被历史迅速地淹没。
END
新浪收藏 精品大美术 三分三尺 格冠美术馆 书法有法
苍润斋 味兰斋文化 白云堂画廊 金陵广艺斋 灵宝斋联合制作
如有错误!请联系小编修改 小编偶尔也会开个小差!
艺术 | 品鉴 | 收藏
南京莱斯文化创建于2001年,2011年正式成为艺术行业全产业链服务供应商。
公司服务内容:
1、艺术家作品高清采集
2、艺术作品数据库整理保存
3、艺术画册制作设计装帧印刷
4、艺术展览策划推广宣传及实施
5、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网络推广
6、同时运营1500平米中国文化馆
地址:
玄武区九华山公园内九华山路19-1号,(地铁四号线九华山站任意出口120米)中科院南京分院(伍宜孙楼)三楼
电话:
025-84515233
13327802421
艺术画册印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