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2025年使用传统蒙古文字,对内蒙会有影响吗

在我国的十多个邻国之中,蒙古国可以说是存在感相当薄弱的一个。

虽然该国的主要民族与国内的蒙古族历史上同源一脉,但多年来国界一划、各自安好,大众眼中和蒙古国相关的信息,除了郭德纲相声里的“蒙古国海军司令”、新冠期间的三万头羊,也就只剩下可以部分替代澳大利亚的焦煤了……

但实际上,这个邻国虽然处于两大常任理事国完全包夹之中,也仍然在时时努力蹦跶,想要争取更多的利益。

自从九十年代开始呼吁恢复传统的回鹘式蒙文,就是其试图挣脱苏联(俄罗斯)影响的举措之一。到了去年,该国正式宣布,将从2025年全面恢复传统蒙古文字,这一举动意义为何?对内蒙会有影响吗?

变来变去的蒙古文

要弄清楚“官方推动恢复传统蒙古文字”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得不先看看蒙古文是如何诞生的、之后到底又发生了怎样的嬗变。

众所周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哪怕在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落的时候,这些部落也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不是没有“统一的文字”,而是没有文字。

南宋时期的古籍记载,当时蒙古人的社会交往较少,口头交流足够应付,欠了账就刻木计数,要发兵就结草为约,一切都很简单粗暴。

金庸写《射雕英雄传》,写蒙古草原上的汉子们心情一好就唱歌,倒也不算是完全虚构:在没有固定文字的情况下,唱歌当然是种更便于记忆口语、传达情绪的方式。随着蒙古部落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靠近回鹘部落的西部区域首先开始引入回鹘文。

等到成吉思汗把这片地方打下来,他直接任命专人教授自己的四个儿子学习回鹘文,再过几年,又干脆命令使用回鹘文字来书写官方文书,实际上已经把回鹘文视为官方文字了。

在蒙古部族统一以前的好几个世纪,回鹘文已经存在了,因此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语言;而且由于地域相近发音相似,和蒙古语的适配度也比较高。之后,回鹘式蒙古文字也就这样世世代代地传了下来,也就是俗称的“老蒙文”。

其间,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创始人忽必烈也曾经下令国师八思巴创立专用的“蒙古新字”,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八思巴文。这种拼音文字曾经被后世苏联历史学家誉为“13世纪国际字母表”。

但由于发明者八思巴精通藏文、梵文,却偏偏不通蒙语,这种文字的生命力反而不够强大,元朝覆灭之后就很快变得小众了。

而回鹘式蒙古文,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到了17世纪更是涌现出大批词典、语法书等相关著作。也就是说,在辛亥革命前后、外蒙搞事时期,整个蒙古地区使用的仍是这种不断改进的回鹘式蒙古文。

然而随着外蒙与内蒙分道扬镳,两边的语言文字也走上了南辕北辙的道路。

西里尔还是胡都木?南辕北辙的道路

当时外蒙在沙俄策动之下搞独立,而内蒙各旗则在杨虎城老师井岳秀的斡旋之下最终选择内附。后来历经多方博弈,外蒙那块地方却一直没有回来,沙俄嗝屁之后蒙古国又成了苏联的附庸,连官方文字都彻头彻尾地俄化了。

上世纪30年代前后,苏联对其势力范围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推行文字改革,明面上宣称老旧的文字不利于接受和传播新技术、难以跟上世界形势,要求用西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替代此前的各民族文字。

哈萨克、乌兹别克、车臣,以及人称“苏联编外加盟共和国”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都在那一波大潮中进行了文字的西里尔化。

如果只考虑技术层面,转向西里尔蒙文并不算一种倒退:老蒙文是竖写的,而西里尔蒙文则使用从左到右横写,排版印刷较方便,遇到英文混排、理科公式等情况则更具优势。

而且,西里尔字母的区分度更大、不易误读。实际上在上世纪2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就曾经打算过要用拉丁文字替换回鹘式蒙古文,也正是希望能够一锤子买卖,解决掉老蒙文之中一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缺点。只不过那次努力失败了。

从技术角度来讲,蒙文西里尔化能够让该国更迅速更高效地接轨世界,但如果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讲,情况就要复杂得多。苏联力推西里尔字母,并不是十足真金毫无私心,其中道理说穿了也很简单——你的文字都跟我走了,那你的文化自然也就融合到我这里了。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篇《最后一课》,出自法国作家都德,文章的焦点在于土地被割让了、小学生今后是学法语还是学德语?其中利害难道仅仅是一个小学老师的饭碗问题?一方面是强势文化的入侵,另一方面则是文化传承感的失落。

关于蒙文,至今仍有“世界唯一现行竖写文字”的传说,有的说法甚至认为,蒙文(此处显然是指老蒙文)永远是站立的,这象征着蒙古民族不倒的脊梁。这些理想化的表达当然不能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却的的确确是民族传承感和自豪感的体现。

老蒙文的改良

与蒙古国成为鲜明对比,我国在推广汉语普通话的同时,对蒙文则采取了另一种态度。几十年来,我国语言工作者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对传统蒙古文进行了大量研究整理和改良的工作,至于回鹘体蒙文应该如何印刷、又应该怎样使用计算机输入,也累积了不少成果。

现在我国蒙古族同胞仍在学习、使用的蒙文被称为胡都木蒙古文,正是从回鹘体蒙文这个源头一路传承、改良而来。

也许,对于蒙古国来说这也是个不小的启发:既然不想再用西里尔蒙文、传统的回鹘体蒙文又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那么抄内蒙古的作业啊!抄作业你会不会?

其实,蒙古国内发出“恢复使用回鹘式蒙文”的声音是早有的事,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说巧也不巧,正好是苏联解体前后。当时随着苏联解体、对前加盟国和前势力范围的控制能力随之崩解,去西里尔字母化成为俄语核心以外地区的常规操作。

差不多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不过各个前加盟国的实力和掌权者操作各不相同。有的做得比较稳妥也取得了成就,比如纳扎尔巴耶夫治理下的哈萨克斯坦;有的就操作不行弄得一地鸡毛,比如强推使用人数不占优势的乌克兰语激化局势的乌克兰……

至于蒙古国,它和以上两者都不太一样。最早在1990年(这时候苏联还没解体呢),他们的部长会议已经通过决议,要“组织全民学习传统文字”。到了1992年,其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正式出台决定,要在政府部门逐步恢复回鹘式蒙古文字。

决心虽然下得早,但这个项目的推进却相当缓慢。至于缓慢的原因,还是因为蒙古国不够富、更不够先进。

要改变一整套使用了70多年、跨越两三代人的语言文字,并不是贴个公告、出本字典那么简单的事,定标准、印资料、做培训、搞考核,哪一项不是要钱要人的事?

“2025年计划”

论理说蒙古国这块地皮,含金量是不低的——它有着丰富的矿藏,煤、钨、金、铁、锡等大宗矿产样样齐全,铜矿、钼矿更是能在亚洲内部排上头名。然而地底下的矿石并不会自动抛出来变成钞票,如果没有能力加工,卖资源更是赚不到太高的利润。

可蒙古国一开始就走着卖矿为生的道路,建国之初甚至连货币都印不出,先是托苏联代印,后来又托英国代印。

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只能搞畜牧,但畜牧业对天灾疫病的抵抗能力都很薄弱,破坏起生态来却是又快又狠。这样一来,蒙古国长期靠着苏联“援助”过日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好不容易到了1997年加入WTO,经济迎来了一波高速增长。当时蒙古国内部也多少有些飘了,该国经济部长曾经发表过“要成为亚洲的又一只虎,或者是独一无二的蒙古狼”这样踌躇满志的言论。

然而事实证明,没有出海口、又只能卖产业链底层的商品,这样的经济增长是很难持续的。

打开地图看看就明白了——假设蒙古国想要把矿石(直接)卖给中俄以外的国家,常规道路有两条可选:一是走一千公里以上去渤海湾出海,二是走三千公里往俄罗斯方向去日本海。加上这两大笔运费之后,这些产品的性价比还有多少竞争力可言?

经济上不去的现实,一方面拖慢了蒙古国政府施政的脚步,另一方面却也更加刺激了确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理念。

1995年,《蒙古文字国家纲要》(一期)通过,2008年二期纲要颁布,向教科文部门下达任务。2010年,时任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颁布相关命令,规定从政府高层、公文证件开始同时使用回鹘式蒙文和西里尔蒙文。

2015年《蒙古语言法》生效,正是这部法令正式写明“自2025年1月1日起,蒙古国官方拟恢复使用传统蒙文”,计划开启两种蒙古文字并用的时代。至于去年3月的宣布,其实是因为《蒙古文字国家纲要》的三期推出,再把这个时间计划重申一遍而已。

顺便说一句,蒙古国现任总统巴特图勒嘎也是一位对恢复回鹘式蒙文十分上心的总统。为了推广传统蒙文,蒙古国连续多年举办“长生天传统蒙文书法比赛”,这位总统可是年年都亲临现场撑场子的。

另外,去年抗击新冠期间,蒙古国向我国捐赠3万只羊,相关官方文书上只出现了回鹘式蒙古文。这多少也是某种信号,显示了蒙古国推进此事的进度和决心。

结语

至于蒙古国重新调头、又捡起生疏了70多年的老蒙文,并声称要在2025年使用传统蒙古文字,对内蒙会有影响吗?直白点说,没太大影响。胡都木蒙古文与回鹘式蒙古文的差异,总不会比西里尔蒙古文更大,恢复之后也许双方的沟通还能更高效一点呢!

要说蒙古国重新使用老蒙文会不会对内蒙古的向心力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摆GDP数据了——最近两年,内蒙古一个自治区的人均GDP是蒙古国人均的2.2~2.4倍,GDP总量的差距就更不用说了,毕竟两边人口差距摆在这里。

老话话糙理不糙“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要我们持续做到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碾压,异想天开的人拿什么去搞事?图啥啊,图你国名里有“蒙古”两个字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