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止痛方药精讲——牙痛方
牙痛的原因很多,大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客于牙体,滞而不散;或胃火素盛,加之过食辛辣炙煿等,上蒸牙体;或肾气虚衰,齿牙失养而诱发本病。
本病可概括为风火相搏、风寒外束、胃火上蒸、肾虚不荣四型,治疗以疏风清热、祛风散寒、降火除热、补肾填精为基本大法,再结合特殊止痛法治疗。
风热牙痛者:发病急,症见齿疼痛遇热加重,遇冷则减轻,牙龈红肿疼痛,甚则肿胀延及面颊,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寒凝牙痛者:症见牙痛剧烈,遇冷加重,遇热减轻,牙痛常连及半侧头部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胃火牙痛者:症见牙龈红肿,滲血溢脓,甚则肿胀波及面颊,或开口不利,口中臭秽,口渴喜冷饮,胃脘灼热或疼痛,伴有便秘,尿赤,舌苔黄厚,脉洪数。
肾虚牙痛者:由久病及肾或热极伤阴,肾阴亏损而成,症见牙根裸露,牙齿松动作痛,咀嚼无力,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干葛防风汤《症因脉治》
【组成】干葛 防风 石膏各10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疏风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而致牙疼、牙宣等。
【止痛原理】方中用干葛疏散风热,《名医别录》言其“止痛”;防风祛风止痛;石膏清热泻火;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牙疼饮《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石膏12g 升麻4.5g 大生地15g 防风 薄荷叶 荆芥穗 前胡 天麻各6g 甘草3g
【用法】水煎,食后热服。
【功用】疏风散热,消肿止痛。
【主治】牙髓炎热证,见牙疼夜甚,不能咀嚼,牙龈肿胀尚不显著者。
【止痛原理】方中以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胃火之有余,退热生津而止渴,为胃火牙疼之要药,《本草再新》谓其“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升麻、防风、荆芥穗升散风邪;大生地清热凉血;薄荷叶、前胡疏风散热;天麻味薄通利,条达血脉;甘草调药又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热,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升麻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升麻 细辛 荜茇 胡椒 川芎 甘松 香白芷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掺患处,良久漱去。若苦甚,用沸汤调药6g,趁热漱,每日2次。
【功用】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风冷牙痛。
【止痛原理】方中用升麻升阳散风,《滇南本草》谓其“止齿痛”;细辛、香白芷祛风散寒止痛,《药性论》谓细辛“除齿痛”;荜茇散寒止痛,《本草纲目》谓其“治头痛、鼻渊、牙痛”;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甘松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散寒温经止痛之功。本方以对症止痛为主,结合辨证止痛。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生石膏9~15g 熟地9~30g 麦冬6g 知母 牛膝各4.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阳明有余,肾水不足之牙痛头痛,牙龈出血,烦热口干,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
【加减】肿痛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溢脓血者,加马勃、旱莲草、皂角刺、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止痛原理】本方所治,是由胃火炽盛,肾阴亏虚所致之证。方中以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胃火之有余,退热生津而止渴,为胃火牙疼之要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滋阴壮水以制火,为补肾滋阴之上品,皆为主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又能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有金水相生之意;麦冬微苦甘寒,协熟地滋肾水而润胃燥,又能上清心火以除烦,中清胃火而生津,有清补并行之功,皆为辅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能清能补,标本兼顾,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自愈。本方为辨证止痛。
白芷汤《古今医鉴》
【异名】白芷散(《济阳本草纲目》)。
【组成】白芷12g 防风12g 荆芥12g 连翘15g 薄荷9g 赤芍9g 生石膏24g(先煎)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阳明虚热有风,牙齿疼痛。
【加减】如风寒甚者,加细辛,以祛风通络止痛;如郁火甚,烦躁易怒,加山栀、牡丹皮以清泄肝火。
【止痛原理】本方所治,乃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所致之证。方中白芷、薄荷祛风清热止痛;防风、荆芥疏解风邪,《长沙药解》谓防风“止疼痛”;赤芍凉血消肿止痛,《本草经集注》谓其“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连翘清热解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疮疖,止痛,通月经”。全方合用,共达疏风清热,解毒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冰心散《喉科种福》
【组成】冰片0.9g 黄柏1.5g 白矾2.1g 灯草3g(烧存性)
【用法】上为末。吹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主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致阴火沸腾,牙龈肿痛,咽喉生疮。
【止痛原理】方中用冰片散火消肿止痛,《本草纲目》谓其“疗齿痛”;黄柏清热泻火解毒;白矾解毒消肿,《本草蒙筌》谓其“塞齿痛”;灯草降火消肿。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
青龙散《御药院方》
【组成】青黛9g 薄荷叶6g 细辛 芒硝 川芎 香白芷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次取少许,揩于齿龈肿痛处,每日3~4次。
【功用】疏风清热,泻火止痛。
【主治】阳明伏火,外感风热,牙龈肿痛,得凉则痛减,口臭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
【止痛原理】方中青黛清热解毒;薄荷叶疏风散热,《医林纂要》谓其“愈牙痛”;芒硝清热泻火,《本草求原》谓其“治齿痛”;细辛、香白芷祛风止痛,《药性论》谓细辛“除齿痛”,《本草纲目》谓白芷“治齿痛”;川芎祛风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泻火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定痛牙散《普济方》
【组成】防风 荆芥穗各60g 细辛30g 草乌30g 白芷30g 全蝎22g 青盐15g 朴硝30g 青黛15g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先以盐汤漱净,后擦患处,再漱,每日3次。
【功用】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牙髓炎,牙齿疼痛。
【止痛原理】方中以防风、荆芥穗祛风散寒止痛;细辛、草乌、白芷散寒祛风止痛;全蝎通络止痛,攻毒散结;青盐、朴硝、青黛清热凉血,散结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清阳散火汤《喉科紫珍集》
【组成】升麻 白芷 黄芩 石膏 防风 荆芥 当归 鼠粘子 连翘 白蒺藜各6g 甘草1.5g
【用法】水煎,食后服。
【功用】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内有伏火,外感风热,牙龈肿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止痛原理】方中荆芥、防风、白芷升散风邪止痛;鼠粘子、白蒺藜、升麻疏风散热;黄芩、石膏、连翘清热解毒又止痛;当归活血和血止痛;甘草解毒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火,消肿止痛之功。本方为辨证结合对症止痛。
清胃散《脾胃论》
【异名】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消胃汤(《不知医必要》)。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0.9g 牡丹皮1.5g 黄连1.8g 升麻3g
【用法】上为细末,用水230ml,煎至150ml,去渣冷服。
【功用】清胃泻火,凉血清肿。
【主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舌上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止痛原理】本方以黄连苦寒泻火,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又止痛;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消肿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引经止痛。
黄连上清丸《饲鹤亭集方》
【组成】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各240g 大黄360g 连翘 姜黄各180g 玄参 薄荷 归尾 菊花各120g 葛根 川芎 桔梗 天花粉各60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g,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主治】心脾积热上冲,口齿受灼而见牙痛、龈肿、口舌生疮等症。
【止痛原理】方中用黄连、黄芩、黄柏、山栀清热解毒,泻三焦之火;大黄泻火通便;连翘、薄荷清热消肿透热,《日华子本草》谓连翘“止痛”;姜黄、归尾、川芎活血止痛;玄参降火解毒,葛根升散郁火,桔梗开宣肺热,天花粉降火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麻黄6g(去节) 细辛3g 附子3g(炮)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用】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头痛齿痛,苔白,脉反沉。
【加减】若兼胃脘冷痛,四肢不温,便溏纳呆,合理中汤。
【止痛原理】本方所治,是阳虚外感所致之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又止痛,协附子内散阴寒。诸药相配,共奏助阳解表之功,故对风寒外束之牙疼亦颇合适。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徙薪饮《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2.5g 黄芩6g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4.5g
【用法】用水200ml,煎至140ml,空腹时温服。每日1~2剂。
【功用】滋阴凉血,清火止痛。
【主治】阴虚内热,上灼口腔,而致口疮、牙痛、牙痈。
【止痛原理】方中用陈皮理气止痛;黄芩、黄柏清热泻火解毒;麦冬养阴清热,芍药养阴缓急止痛;茯苓利窍渗湿;丹皮凉血清热,《药性论》谓其“散诸痛”。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凉血,清火止痛之功。本方为对症结合辨证止痛。
温风散《仁斋直指方》
【组成】当归 川芎 细辛 白芷 荜茇 藁本 蜂房(炒)各等份
【用法】上为粗末。每次6g,用井水煎服,并漱口,每日2次。
【功用】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冷齿痛。
【止痛原理】方中细辛、白芷、藁本性温能散风除寒止痛,荜茇温里散寒止痛;当归活血养血,川芎活血又祛风止痛,二药又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蜂房祛风攻毒,散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本方以对症止痛为主,结合辨证止痛。
中医辩证施治
1.外感风热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红肿疼痛,或伴畏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当以疏散风热,消肿止痛为治,方用银翘散加减,药取连翘、银花、苦桔梗、牛蒡子、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黄芩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万通炎康片,或羚羊解毒片,或板蓝根咀嚼片,或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冬凌草糖浆,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牙痛一粒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肺胃热炽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红肿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口干口苦,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当以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为治,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取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牡丹皮、栀子、白术、茯苓各10克,黄连、、甘草各5克,生姜3片。
中成药可选用口炎清颗粒,或齿痛消炎灵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银黄胶囊,或牙周宁胶囊,或牙痛安(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银蒲解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唇齿清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3.虚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欣红疼痛,咽干口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细数。当以养阴益肾为治,方用益胃汤加减,药取沙参、麦冬、生地、玉竹、芍药、甘草、石斛、桑白皮、地骨皮、胡黄连、黄柏各10克,甘草5克。
中成药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或桑麻丸,或噙化上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玄麦甘桔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中成药外治:
1.金黄散:取本品适量,用茶水少许调匀,外敷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牙痛肿胀,连及腮颊。
2.冰硼散:取食盐水含漱后,用本品外搽疼痛处,每日2~3次。可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牙痛,牙龈肿胀疼痛。
3.风油精:用消毒棉球蘸风油精药液浸透后置于患处上下牙之间咬紧,一般经过15~30分钟即可止痛,连续3~5次即可。可疏风止痛。
4.正骨水:用棉球蘸正骨水或95%酒精适量,塞入外耳道中,使其与周围皮肤密切接触,若棉球已干,可在滴些正骨水或95%酒精,一般只塞患侧外耳道,两侧疼痛也可塞双侧,经过3~5分钟,疼痛可止。可活血止痛。
5.牙痛水:局部常规漱口后,消毒棉球蘸药液浸透后置于患处上下牙之间咬紧,一般经过15~30分钟即可止痛,连续3~5次即可。可疏风止痛。
6.辛香止痛吸入剂:清洁鼻腔后,取本品拔去套管,把带孔端插入鼻孔一侧内,用手指将另一侧鼻孔轻轻按住,深吸气并改用口呼吸,吸入20分钟,每日1~2次。每支药可用1~3次。一般用药3~5分钟后,疼痛可止。可芳香行气,活络止痛。
↓《民间方1.》↓
升麻饮
【配方】升麻10克,薄荷6克。
【用法】将升麻、薄荷洗净切碎,加水煎煮。滤去渣后,代茶频频饮服。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用于风热上攻之牙痛。
【来源】民间验方。
↓《民间方2.》↓
天香炉煲猪肉
【配方】天香炉3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用法】用天香炉、猪瘦肉加清水适量煲汤,用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本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适用于风火牙痛等症。
【来源】民间验方。
↓《民间方3.》↓
巴豆大蒜膏
【配方】巴豆1粒,大蒜1头。
【用法】上药同捣为膏。取少许,以适量棉花裹塞于耳中,左牙痛塞右耳,右牙痛塞左耳,8小时换1次。
【功效】辅助治疗牙痛。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7(8)。
↓《民间方4.》↓
生地粥
【原料】生地黄5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生地洗净切碎,与大米一同入锅,加适量清水煮成粥,加白糖调匀食用。
【功效】可治风火牙痛。
↓《民间方5.》↓
生丝瓜(又名水瓜、线瓜)一条,擦盐少许,火烧存性,研末频擦,涎尽即愈;腮肿用水调末敷患处,极具功效。
↓《民间方6.》↓
白芷冰片膏治牙痛
【方剂】白芷细辛、制川乌、制草乌冰片各1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混合后用适量医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将龋洞内食物残渣清除后,取药膏适量放入龋洞。
【功效】祛风散寒,散热止痛。
【主治】齿痛,风火牙。尤以龋齿痛效最佳
【验证】王某,男,17岁。龋齿疼痛4年,时重时轻,近2天加重,疼痛难忍,涕泪俱下,夜不能入睡,曾用数种药物效不显。查见牙有龋齿空洞如大米粒大小。将龋洞内的食物残渣剔除后,取药膏适量直接放入龋洞内,上覆一小棉球,上下牙轻轻咬合。用药2分钟,痛止。又用1次,疼痛至今未复发。
↓《民间方7.》↓
风火牙痛腮部发肿者,用生地捣烂,加潮脑少许,不可过多,捶匀贴患处,自会拔出痰涎毒水,消肿而愈。
↓《民间方8.》↓
大蒜揩牙方
【配方】大蒜适量。
【用法】大蒜烧热揩牙,每日2次。
【功效】辅助治疗胃火及虫牙肿痛。
【来源】民间验方。
↓《民间方9.》↓
牙痛漱口剂
【配方】露蜂房20克。
【用法】上药煎浓汁含漱,每日数次。
【功效】辅助治疗风火牙痛。
【来源】《四川中医》,1985(6)。
↓《民间方10.》↓
苋菜根烧灰敷患处,极具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