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纪录下的维京人传奇史
文/东逸居士
维京文化,在整个欧洲的历史题材中,能搜寻到的资料很少。因为这个民族和中国的游牧民族很相似,也都是飘忽不定,最后和其他的欧洲人融合在一起。现在能找的资料他只有说他们起源于挪威、瑞典和丹麦,足迹遍布于爱尔兰、不列颠、法国、东欧甚至于美洲大陆。至于整个维京王国的那些大事件,确实只有在那些“北欧神话”中才能一窥其貌。
几天前,我无意中得到一篇资料,讲的是一个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东欧旅行的记录。这位阿拉伯人叫做阿默德依班法赫兰。他本来是巴格达地区的贵族,参加过一些与东欧斯拉夫民族的战斗,凭着功勋成为了“战斗英雄”。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能是日子太好过了。这位阿拉伯朋友的开始“思路不清”,在伊斯兰国家去沾花惹草搞“外遇”。可想而知,在这保守的国度里,搞外遇可是要“杀头”的。所幸是阿默德有“头衔”的保护,才没有被处以极刑。但巴格达是不能待了,哈里发让他以外交使节的身份到处“旅行”。
说是“旅行”,其实更像是“流放”。因为巴格达地区与欧洲没有正式成立外交的关系,而且在各地也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些使馆。所以使节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与“流放”没有本质的区别。
就在他出发离开巴格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十二人组成的维京人小队。那些维京人虽然作风粗俗,但对这个矮小的中东人十分友好,邀请他加入一起前往故乡丹麦。
维京人团队的领导人勃利威说在他的家乡出现了“食人鬼”,所以集结了同乡一起回家“除妖”。阿默德虽然经历过战争,但是对“鬼神”之说并不相信。但他看到勃利威如此认真的神情,感觉这个壮如北极熊的男人不像是在说谎话。本着对这猎奇事件的好奇心,于是欣然接受了邀请,一同前往丹麦。
但是,整个路途上并不顺利。阿默德本身“养尊处优”惯了,对作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然后那些维京人却并不讲究这些。他们共用一个洗漱工具,甚至会在共用一盆水来洗脸。
这让阿默德觉得十分不适应。特别是那些粗俗且“荤”的段子,这在阿拉伯国家中是很少有的。而这十二个维京人也对阿默德过于“娘娘腔”的做派讥笑不已。
虽然说双方的习惯不同,但是都是率性的人,维京小队看到了阿默德做事严谨且细致的态度,而阿默德对维京人那种果敢且英勇的性格为之赞赏。所以在旅行的过程中,双方渐渐从看不惯变成了互相欣赏。
阿默德平日里喜欢将写文,他将一路上所见到的内容都整理成了游记。特别是这支维京小队。那时候的维京人,给人的都是一些粗俗的“莽夫”,除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外,就是打架。但是,在这旅行的过程中,在阿默德发现,以往的那些对维京人的“定式”有失偏颇。真正的维京人有着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维京人不仅崇尚战斗,其实更喜欢听故事和诗歌,而维京的历史也就用这种方式来纪录。就像在这样一支只有十多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中,就有专门负责编纂故事的人,他会将所有看到的内容收集起来然后加以编纂,并编写新的传说,最后将这些文字刻到骨头上。特别是在冬季,维京人会聚在一起讲述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维京人当中,也有吟游诗人这个职业。他们会动过这种渠道进行采风,并且从不会缺席任何一次的节日和宴会。在宴会上不仅能表演“演歌”和故事,还能得到各种的礼物作为回报,并且还能接触更多题材的故事。
虽然说维京人的故事会很夸张,比如说。某家的男主人打猎到一头屋子那么大的野猪;某主妇一天挤完了一千头奶牛。这种故事听起来颇为匪夷所思,但是事情还是属于真实发生的,只是具体的情况不能深究。
阿默德的记载中写道“聆听维京人的演歌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毅力”,在自述中说 “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吓人的吼叫,一群野狗的咆哮比得上他们的嗓音。”可以相像出一帮粗壮的男人在月下光着膀子齐声大吼的场面。
关于信仰,维京人其实没有很明确的神灵信仰。除了那个被称作“奥丁”的独眼老头外,还有各种神灵照看着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他们时不时的在各处显灵,让适当的事情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发生。
也就是这样的信仰,让维京人认为人死亡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如果一个男人光荣战死, 灵魂就能进入天国阿斯加德的神宫瓦尔哈拉,勇士的英灵在那里饮宴、欢歌、讲述传奇,等到诸神陨落之时再度拿起武器,保卫天国。
所以维京人并不怕死,战死是一种荣耀。在整个旅行中,遇到战斗,那些维京人犹如北极熊附体一般,凶悍异常。虽然他们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但一路上对付个豺狼虎豹或者是强盗毛贼都不在话下。
维京人更多的是十分“迷信”。因“萨满文化”的关系,所以他们相信动物中亦埋藏着神性,他们据此将动物分成善良的和邪恶的,相信幽灵的存在。所以这次丹麦所发生的“食人鬼”事件,他们坚信是有妖孽存在。而这些“妖孽”很可能就是那些邪恶的动物所幻化而来。
既然是动物,那么“勇敢的维京人”就不会害怕,他们认为这次的“除妖”行动,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狩猎会,凭借勇气和强壮的体魄就能将这些“牛鬼蛇神”消灭干净。
而阿默德觉得这件事情“另有蹊跷”,并不是什么动物或者是鬼怪的肆虐。一行人来到了丹麦之后,发现那些被“食人鬼”所蹂躏的乡村,几乎都是尸横遍野,而那些活下来的幸存者,都无法详细描述那些“食人鬼”的体貌特征,只说有许多骑着马的“人熊”伴随着大雾而来。
维京小队义愤填膺,吼着要与“食人鬼”决一死战,为族人报酬。而阿默德发现那些被清洗的村庄中,竟然有着清晰的马蹄痕迹,另外所有的值钱宝物也被洗劫一空。
难道“魔物”也需要钱财,还要依靠骑马行军?这是否代表了有其他的势力故意用那些“迷信手段”来进行迷惑?对于这个疑问,阿默德与勃利威进行了探讨。最终勃利威派遣了两名队员和阿默德顺着马蹄痕迹去进行了一番侦查。
果不其然,在离开村庄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支披着熊皮的部队。
在阿默德的记录中说道“这支打扮颇为奇异的部队与东斯拉夫人颇为相似”。但这里是丹麦腹地,并没有东斯拉夫人出现过,所以。村庄里的人把他们当做“食人鬼”也属于正常的情况。
在历史上,“东斯拉夫人”本也从属于作为维京人的分支,后来经过分裂,一部分在东欧建立起了基辅罗斯。在那个年代,基辅罗斯拥有自己的土地,加上各种先进的技术,整体实力要比维京人发达得多,基辅罗斯大公在北欧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维京国王。
虽然说东斯拉夫人已经与“维京老亲戚”产生了质的去区别,但是基辅罗斯人和一部分维京人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他们不仅会雇佣大量维京人作为劳动力,同时,在贸易方面,维京人所提供的优质羊毛纺织品、琥珀、羽绒、等,都是基辅罗斯对外贸易不可或缺的商品。
通过东欧内陆的运输网络,基辅罗斯人将北欧商品运往黑海和里海,之后通过海运,经过黑海前往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那里换取拜占庭的丝绸、香料、玻璃等手工艺品。而里海方向,则是前往中亚和波斯地区,换取中国丝绸以及当时波斯出产的白银。
在了解了对手并不是“食人鬼”之后,勃利威决定组织了一场夜袭,虽然说维京小队颇为勇猛,但没想到那支“野队”的熊皮之下竟然穿着克制双手剑的链甲,而且还训练有素,完全不似一般的“强盗”。在“民兵”与“正规军”实力的差距之下,维京小队不幸败北。
在撤退时,哈默德发现这支东斯拉夫人的“野队”作战方式和装备,就是源自于基辅罗斯的正规军,可能是因为战争或者是其他的原因,让他们从正规军中叛逃出来,来到丹麦之后变成了一帮强盗集团。
得知这支“野队”竟然出自正规军,小队中的队员开始动摇了。毕竟维京小队的充其量只是十多人的“民兵”组织,想要战胜专业化训练的士兵,难度可想而知。其中有个队员甚至想出了“自杀式”攻击方式,与对手同归于尽。
阿默德认真地思考了双方队伍的利弊,并结合了曾经与斯拉夫军队战斗的经验,决定先将他帮助维京小队的武器进行改良。他将双手重剑改装成了阿拉伯弯刀,这样更方便克制链甲,并用浸泡过鱼油的毛皮制作了火矢,作为突袭火器。还教会了其他成员使用弯刀的方式和应对斯拉夫军队的战斗诀窍。
在经过一系列集训之后,维京人的战斗力大增。在之后的突袭战中,维京小队运用阿默得所传授的的战斗方式,强悍的体能配合灵巧的战斗方式,一举攻克了这支东斯拉夫“野队”。
经过这场战斗之后,维京小队名声大噪,不仅被维京国王赞赏,消息还传到了东欧的基辅罗斯。经基辅罗斯大公的邀请,他们被招募成了专属的基辅罗斯佣兵队,自此这支维京小队算是正式有了一个好归宿。
而阿默德也在基辅罗斯被奉为上宾。他在基辅罗斯生活的一段时间内,他考据了当地的历史与维京人的起源,并将这些内容编写成自己的旅行游记之中。虽说阿默德在历史上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他所写的这些内容成为了现今考据维京人和欧洲历史的重要资料。一个阿拉伯人,成为了北欧传奇的见证人,这本身也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