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宗族墓葬出土玉猪 ,看天下第一猪!
玉猪是汉代常见的一种葬玉,置于死者手中,即文献中所说的“玉握”。握玉的目的大概是希望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征来保护肉体千年不腐,猪在古代也是财富的象征。最早的猪形“玉握”见于汉武帝时期,出土于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1],东汉较为流行,玉猪的使用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对比而言,西汉玉猪写实,头和尾部没有穿孔;东汉玉猪仅作形似,头和尾部有穿孔,也有特例无穿孔的,像曹操宗族墓群董园一号墓(曹操父亲曹嵩墓)出土的“汉八刀”雕刻手法雕琢的一件玉猪,没有穿孔。“汉八刀”是汉代著名的一种雕刻手法,并非八刀可以完成,而是形容刀法简练,风格流畅,下刀稳、准、狠,神态逼真,宛如“八刀”琢出几道简单的直线和弧线就显示出猪的形态,简单却极富特色。
1972年至1989年亳州(原亳县)博物馆为配合农田和城市基本建设,陆续在亳州城南、城西南及涡河以北先后抢救清理发掘了近二十座东汉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分属三个家族,以曹氏为主,其次是丁姓、夏侯氏两大望族。凤凰台一号墓是亳州第一次正式发掘的大中型墓葬,墓主人丁崇。元宝坑一号墓、董园村一号墓、二号墓、菜市村一号墓、张园村一号墓、马园村汉墓群、袁牌坊村一号墓、二号墓、三号墓等,均为曹氏墓葬。河北汪张村一号墓、刘花园一号墓、化肥厂一号墓等为夏侯氏墓葬。尽管这些墓葬均被盗,甚至有的墓葬部分铺地砖都被揭去,但仍清理出土一批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象牙饰品、珍珠、水晶、钱币、文字砖和相当多的玉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枕、玉蝉、玉双印、玉饰、玉猪等),从而获得了汉魏时期曹操宗族的一些线索,为广大文物工作者研究东汉时期丧葬制度,风俗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到了汉代,葬玉更是极为普遍,并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玉枕等葬玉的完善形式。汉代敛葬制度明确规定,皇帝大丧专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高级官僚等用铜缕玉衣。而曹操家族墓葬出土的贵重葬玉如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枕、玉蝉、玉猪等,不仅与当时的敛葬制度十分吻合,更证明了其显赫的家世(曹操的祖父曹腾特进费亭侯、父亲曹嵩官至三公)。除了象征着身份的葬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玉猪在曹氏宗族墓葬里十分普及,造型各异,有卧式、立式、跑式,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将出土葬玉玉猪介绍给大家。
董园一号墓,位于老城东南约400米,墓室砖结构,门朝东,墓内长13米,宽10.4米,高3.9米,有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南北两个偏室。出土有陶瓷器、铜器、象牙饰品、金银器、聚光玻璃、文字砖和四件玉猪[2]。
式:长10.5厘米,宽2.4厘米,高2厘米,玉料呈青白色,微带浅褐色斑,青色部分玉质晶莹,白色部分玉花较重。表面抛光,底面不抛光,有玉料切割痕。吻突夸张、四周削成平面,无鼻孔,垂腹略呈三角形,短尾上翘,四蹄卧状,头俯于两前肢上,雕刻技法上为典型“汉八刀”(图1)。
图1 董园一号墓式玉猪
式:长11.3厘米,宽2.1厘米,高3.1厘米,玉料呈青白色,材质较差,因水土侵蚀表面粗糙无光,有土咬,密度疏松部分形成坑点。猪呈卧姿,吻突近似浑圆,浅窝鼻孔,嘴微张,有一透穿圆孔,眼睛微闭,直耳后抿,弧线脊背腰,腹部垂地,螺旋尾,尾部一对穿孔,四肢弯曲俯卧,头俯两前肢上,雕刻技法上琢磨融入八刀(图2)。
图2 董园一号墓式玉猪
式:长11.2厘米,高3.1厘米,青白玉,材质差,粗糙无光,有土咬,密度疏松部分形成坑点。吻突肥厚,鼻端饰两浅圆鼻孔,口内横穿一孔,眼睛微闭,以阴线刻出额、鼻上竖横皱纹。头部浑圆,和吻突相连,直耳后抿,腰身呈弧形,弧线斜削出肥壮臀股。尾残,可见尾根部对穿一孔,屈肢作俯卧状,雕刻技法上琢磨融入八刀(图3)。
图3 董园一号墓式玉猪
式:长10.1厘米,宽2厘米,高3.4厘米,玉质较差。猪呈立式,吻突作脊棱状,吻前浅刻两鼻孔,吻下部两侧各一对对穿小孔,长嘴两对穿孔,猪眼圆睁前视,额前平直,数条浅刻额线,直耳后抿,两耳中各饰一圆孔。猪背前端浅刻数条斜纹线,代表猪鬓,背微弧,盘尾,尾顶中间横穿一孔,四肢短小,直立。技法上雕琢较写实,八刀技法运用不多(图4)。
图4 董园一号式玉猪
元宝坑一号墓,在老城南元宝坑村内,砖结构,墓门东向,墓长13.12米,高8.72米,墓门石结构,有甬道、前室、北耳室、中室、东耳室、西耳室、后耳室,破坏严重。出土残象牙尺、玻璃、铜器、瓷器、钱币、文字砖、玉猪等[2]。玉猪长10.4厘米,宽1.85厘米,高3厘米。玉质较差,土蚀较重,坑点密布,表面粗糙,吻突呈脊棱状,吻两侧各一对对穿小孔,嘴两侧横穿两对穿孔,和董园一号墓式猪相似。尖叶状直耳后抿,耳内有一圆孔,圆腹下垂,束腰,似螺旋尾,尾根部对穿一孔,右后腿缺失,四肢短小,前蹄前伸(图5)。
图5 元宝坑一号墓玉猪
菜市村一号墓,位于亳州十九里镇菜市村,1995年发掘清理,该墓砖结构,多室墓,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偏室、侧室等8个墓室组成。墓内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2米,高2.86米。整个墓室全部用长条形绳纹砖砌筑,墓室被盗。且遭破坏,出土器物有陶器及玉猪一对。玉猪长11.3厘米,宽2.2厘米,高3.4厘米。青白玉质。一立一跑姿,吻突前伸,浅窝鼻孔。立式猪嘴刻一条槽线,嘴角两侧各有两圆穿孔,深钻圆孔作猪眼,以阴线刻出额、鼻上皱纹,直耳后抿。立式猪身显肥硕,背部下凹,垂腹,螺旋尾,尾根部横穿一孔,四肢短小,四蹄直立着地。跑式猪嘴槽线平直且深,两侧一对穿孔,深钻圆孔作猪眼,耳朵尖直,背部下凹,腹部平直,略显健硕,螺旋尾,尾根部横穿一孔,后腿稍弯曲,前蹄前伸似奔跑状。雕琢技法为琢磨加八刀。(图6)。
图6 菜市村一号墓玉猪
凤凰台一号墓,位于老城西南角,1972年8月清理发掘,墓葬被盗严重,该墓砖结构,墓门石质,由墓道、甬道、前后室组成,前墓室中有两个“十”字形砖柱,将其分成前、后、左、右几个部分,为前室、中室、后室、南双耳室、北双耳室,墓室前、中、后三部分,全长8.7米,宽6米。出土陶器、瓷器、印章、铁器、钱币、玉器(玉双印、玉饰、玉猪等)[3]。玉猪长9.9厘米,宽2.3厘米,高3.1厘米,稍显短粗。玉质差,粗糙无光。吻突高跷,浅窝鼻孔,嘴前部两侧有一圆孔相通,深钻两眼,前额浅刻八字,直耳后抿,粗肥短身,垂腹,腰背微凹,臀尾连接部平直,尾圆弧下垂,尾根部饰一对穿圆孔,屈肢作俯卧状,猪头俯于两前肢上。雕琢技法为琢磨加八刀(图7)。
图7 凤凰台一号墓玉猪
汪张村一号墓位于老城东北,涡河北汪张村,70年代末清理发掘,多室墓,砖室结构,破坏严重。东南西北各有一墓门,由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32个墓室组成,出土有釉陶器、瓷片、玉器、字砖等。汪张墓出土玉猪为一对,大小、造型一致,长10.2厘米,宽2厘米,高2.2厘米。青白玉,玉质温润。运用“汉八刀”技法雕琢,简单犀利,将猪的头、身、腰部刻出,刀锋刚劲有力,粗犷挺拔。玉猪表面抛光,底面未细加工,有切割痕。吻突略高于鼻前端,两猪似合在一起雕刻,中间相同,两侧对称,都只刻前后一肢。卧姿,尾根部有穿孔(图8)。汪张村一号墓玉对猪出土于尸骸两侧手骨附近,和刘熙对汉代丧制的记载相符[4]。
图8 汪张村一号墓玉对猪
汉代的厚葬之风在曹操宗族及和曹家有着姻亲关系的丁氏、夏侯氏家族墓葬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曹操本人坚决反对厚葬,提倡薄葬。魏文帝曹丕更是认为天下动荡不安:“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全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祸皆起于“厚葬封树”,更是于黄初三年(222年)废除了葬玉制度,汉代的葬玉制度最终逐渐衰落消失了。而今曹操宗族等墓玉猪的再次面世,让世人体验到了曹操宗族曾经的辉煌和奢华,这些大概是废除葬玉制度的魏文帝曹丕没有想到的吧!
三国时期 猪形白玉握(整块羊脂玉雕成)湖北省襄阳市博物馆藏
三国时期猪形白玉握